历史总复习课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高考讲义)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8864319 上传时间:2018-11-02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2.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总复习课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高考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历史总复习课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高考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历史总复习课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高考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历史总复习课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高考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历史总复习课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高考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总复习课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高考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总复习课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高考讲义)(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 录 Contents,考情精解读,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考点二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考点三 宋明理学,考点四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考纲解读,命题趋势,命题规律,高考复习讲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转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考纲解读,命题趋势,命题规律,高考复习讲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转变,考纲解读,命题趋势,命题规律,1.高考对本单元的考查会集中在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家的观点、同一时期的思想家的主张的异同等知识点上,强调教材对高考考查的引领作用。 2.比较类的试题将会大量出现,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辨析和比较

2、,强调中外文明的发展和交流。 3.链接文化传承、与时俱进、构建和谐社会等社会热点,以古代思想的现实意义作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高考复习讲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转变,返回目录,高考复习讲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转变,继续学习,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出现的原因 (1)经济因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因素: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渐趋瓦解。 (3)阶级因素: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因素:私

3、学出现,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平民百姓也能够受到教育。,高考复习讲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转变,继续学习,2.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派之间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3.百家争鸣出现的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高考复习讲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转变,继续学习,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的思想 (1)思想核心: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 (2)政治主张: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 (3)教育成就: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2.孟子的思想 (1)政治主张: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2)伦理观:主张“性本善”,主张通过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高考复习讲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转变,继续学习,3.荀子的思想 (1)政治主张: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

5、覆舟”的著名论断。 (2)伦理观:提出“人之性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高考复习讲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转变,继续学习,【通关秘籍】 民本思想民主思想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主统治为前提的;现代民主思想是反对君主专制统治的,是民主制度保障下的民本思想,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高考复习讲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转变,继续学习,三、道家和法家 1.老庄之学 (1)老子的思想 宇宙观: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 政治主张:认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人们的行为违背了自

6、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2)庄子的思想辩证法思想: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做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高考复习讲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转变,继续学习,2.法家思想 (1)李斯:推行“尽地力之教”;主张实行严刑酷法以加强君权。 (2)商鞅: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和耕织;废除井田制,加强中央集权;制订了秦律,用法律的形式把各项改革内容固定下来。 (3)韩非子: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将

7、“法”“术”“势”三者相结合,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高考复习讲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转变,继续学习,【通关秘籍】,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在人生态度上,儒家强调社会责任;而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在治国上,儒家主张实行“仁政”,反对严刑峻法;而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庄子主张“顺自然”。,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返回目录,高考复习讲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转变,四、墨家墨家的代表人物为墨子,他主张“兼爱”“非

8、攻”“尚贤”“尚力”“节用”。墨家思想反映了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汉代以后,逐渐湮没失传。,高考复习讲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转变,继续学习,考点二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历史背景 1.汉武帝时期,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加剧,匈奴为患。 2.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学派“无为而治”的思想而采取的与民休息的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的需要。,高考复习讲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转变,继续学习,【通关秘籍】 正确理解汉初的“无为而治”汉初的“无为而治”思想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9、,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考点二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高考复习讲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转变,继续学习,二、董仲舒的新儒学 1.特点:外儒内法,兼采各家之长;主张儒学独尊,实行思想专制;宣扬“天人感应”,带有神学倾向。 2.内容及作用“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这既有利于强化君权,也对君权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提出三纲五常,这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考点二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高考复习讲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转变,继续学习,三、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0、 1.政治上: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思想上: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并付诸实施。 3.教育上 (1)从汉武帝时期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2)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授官。 (3)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考点二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返回目录,高考复习讲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转变,【通关秘籍】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 (1)汉初的黄老之学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汉武帝急需新的学说来加强统治。 (2)董仲舒兼采百家学说,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使其具有综合性、时代性和实用性。 (3)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汉武帝能够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高考复习讲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转变,继续学习,一、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信徒众多,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危机。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