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中学古文删减之我见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8516344 上传时间:2018-10-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中学古文删减之我见 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文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中学古文删减之我见 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文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中学古文删减之我见 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文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中学古文删减之我见 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文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中学古文删减之我见 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中学古文删减之我见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中学古文删减之我见 (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中学古文删文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中学古文删 减之我见减之我见 文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中学古文删减之我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现今主流意识形态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但将传统文化开列“精华”与“糟粕”的清单,然后照单清理,指望一劳永逸的策略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做法,是一种毫无操作性可言的虚幻的原则,是一个“崇高的梦” 。因为“精华”和“糟粕”从来不是截然二分,而是水乳交融的,它们好似一个铜板的两个面。一个人眼中的“精华” ,在另一个人眼中可能是“糟粕” ;一个人眼中今天的“精华” ,明天有可能会变为“糟粕” 。所谓“今日为是,明日为非;法国之喜,英国之悲” 。传统文化

2、是一个有机的价值整体,植根于这一整体模板上的各种文化现象,相互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其间存在着难以离析的关系。对它进行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分类,给这一部分贴上“精华”的标签,将另外一部分归为“糟粕” ,这只能是虚妄和武断的做法。根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如果所有的人都根据自己的好恶,对历史文献上下其手,你删节一段,我裁撤一篇,今天除去这一部分,明天又剪去那一部分,一代又一代的人都根据自己的标准这么做,那么,人们就再没有什么经典可传,没有什么经典可读。体现我们民族性格和气质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内容极其驳杂的存在。时代在变化,历史在前行,人们的认识也在进步。人们的眼光变化了,传统及其价值也就会随

3、之变化。其中肯定会有一些不适应特定时代,甚至与特定时代相背离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很可能在另一个时代是支撑其精神风貌的核心价值,在未来也可能是实现创造性转换的有效资源。 “糟粕”是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糟粕”的传统文化,不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另一方面, “糟粕”并不是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百无一用,或者是只有消极的意义。它与“精华”相需为用,相辅相成,相互滋养。 “糟粕”的一方一旦被废除, “精华”也会随之瓦解。正如张若渔先生在三字经里有糟粕,新启蒙中无精华中所说的那样:“今人将糟粕绑去杀头,留下的不是精华 ,而是精华的危如累卵和朝不保夕,循着切除的逻辑,最终导致的是文化虚无主义,带来的是中小学

4、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碎片化认识和空洞理解。 ”所以,对待传统文化,即便是能区分为“精华”和“糟粕” ,那应有的态度也该是“取其精华,存其糟粕” 。简单地删除和留取,只能表明删节者的武断和不宽容。无论基于怎样的目的删节,都会破坏历史文本的完整性,把一篇经典文本割裂得鸡零狗碎,肢解得面目全非。这绝非尊重历史的态度,也会使一篇文献难以卒读。比如,在提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人士那里,他们删去了“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有女颜如玉”两句。实际上,这两句话出自宋真宗的劝学诗 ,它的全篇只有 10 句话:“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出门莫

5、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比照全文人们不难明白,如果删去了“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有女颜如玉”两句,历代为人所诟病的以高官厚禄诱导人们向学的“糟粕”并没有删尽,而这篇诗文也就没法诵读了。既然这种能实现金多粟富、富贵利达、荣身饱家之类的赤裸裸的劝诱,纯属“儿童不宜” ,那就不是删除其中两句的问题,而是全篇根本就不该选用。所以,我的态度是,要么不读,要么就读全篇。作为传统价值体系的载体,任何一种历史文献,特别是经典文献,都有其内在的逻辑。正是这种逻辑决定了材料的选择、留取和章节的分合布局。不了解这种逻辑,删节就只能是无的放矢、隔靴搔痒,在懵懂不知中斫丧历史文本

6、的关键之处,使其丧筋失骨,结果背离作者的匠心,远绝作者的旨趣。比如,有人以远离学生生活的实际为由,删掉了三字经中“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实际上,中国传统的知识序列,都是根据天、地、人、事、物的顺序排列的,无论是大型的类书,还是综合性的童蒙读物都是如此。在学科还没有分化的“潜学科”的古代社会,传统士人的知识结构也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要了解岁时节令、朝廷大事、历史人物、各种仪节、疾病死丧、文事科第、器用珍宝,乃至制作技艺、释道鬼神、鸟兽花木等。作为一篇劝学文献, 三字经不仅劝导向学,而且具体指出了学习的内容。 “三才”和“三光”之所以位居学习内容的篇首,就是因为它们体现了传统中国

7、人的敬天意识,代表了传统士人所必须掌握的天文知识。这与三字经只是列举“香九龄,能温席” “融四岁,能让梨”两个事例来代表中国传统的以孝悌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如出一辙。而且与三字经的其他内容相比, “天地人” “日月辰”并没有丝毫地远离学生生活的情形。武断地删除,就是不了解传统知识序列和古人的知识结构所致。在我看来,今天人们诵读国学经典,不是要把它当作一种“心性之学”来习得、固守和践行,而应该把它当作一种“知识之学”来看待。也就是说,把国学经典当作古典文献、人文论著来读,通过它来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而不是把它当作一种道德规范、意识形态的指导来读,不是冀望通过诵读国学经典,使儿童成为

8、道统的载体,成为传统文化的守望者。换句话说,学习的目的不是想在儿童心中种下成圣成贤的种子,使儿童自幼就怀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那样高远的理想,而是要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优雅、精致的祖国语言,引领学生走进我们的历史,体认我们的传统,亲炙我们的祖先,认同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并有能力参与到这个家园的建设过程中去,成为一个既有知识、又有文化的现代中国人。这样看来, 三字经这部劝学文献,并不是像一些浅学之人所说的那样,是在宣扬三纲五常,鼓吹不平等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它不过是告诉读者何为“三纲” 、什么是“十义” , “三纲”和“十义”所指是什么,包括什么具体内容,

9、而不是鼓励去实践它,倡导“应该怎么样” 。以这样的眼光来看待历史文献,就更加没有删节的必要。很多人之所以主张对历史文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是因为担心诵读的学生受到毒害,希图为学生创造一个真空、无菌的学习环境,制造一个一尘不染、纯洁无瑕的乌托邦。姑且不说这不可能,只说这种做法本身就是背离教育旨趣的。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其实最弱不禁风,最不能适应社会。割裂了传统,远离了生活的实际,人为地破坏了学生成长的生态环境,结果只能培养出不能经风雨、见世面的“豆芽菜”:学生没有分辨善恶、美丑、真假、是非的能力,批判性地阅读、独立地思考、任何时候都能自觉地运用自己理性的习惯也就更无从养成。所以,真正的危险不是我们的孩子接触到了所谓的“糟粕” ,而是他们在人为虚构的、款款酥软的“精华”的怀抱中,无可救药地沉沦、陷溺,丧失了基本的辨别能力。文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代写代发网址:/lunwenfabia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