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发明小创造方法大全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5808218 上传时间:2017-09-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小发明小创造方法大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科学小发明小创造方法大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科学小发明小创造方法大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科学小发明小创造方法大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科学小发明小创造方法大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小发明小创造方法大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发明、小创造方法大全1、加一加什么叫做“加一加” 呢?我们在搞创造发明时可以这样想:在这中东西上添加些什么或把这件东西跟其他东西组合在一起,行不行?这件东西加长,加高,加厚一些可以吗? “加一加” 后会变成什么新东西? 这新东西有哪些用途? 我们在搞发明创造时,就要把无意的“加一加” 变为有意的“加一加”。我们学习中常用的文具许多就是“加一加 ”的产物。如“铅笔+橡皮”就成了橡皮头铅笔。在圆珠笔杆上加上裁纸刀,可以随手把写好的纸条裁下来。在圆珠笔杆上加上小木梳,外出旅行的人使用起来十分方便。把3分钟颜色的笔芯装在一个笔杆中,就成了三色圆珠笔,在写字时可随时选用不同颜色。最近,文具店里出售的一

2、种集钢笔,圆珠笔和改正液于一体的多用笔也是“加一加” 而成的。 还有如在卷笔刀加上小镜子、橡皮、小毛刷和成放木屑的小盒子,就成了一种深受小学生欢迎的多用卷笔刀了。 家用电器中运用了“加一加”的例子则更多。如:收音机+录音机+放音机+选曲电脑= 多功能收录机电话+录音机=录音电话锅子+ 电炉=电暖锅许多多功能与裙子加在一起,就成了女孩子们夏天爱穿的连衣裙:把帽子与衣服加在一起,就是流行的新颖风衣。当前流行的组合家具,就是许多单件家具相加。当然它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巧妙地组合。组合家具美观、实用、又充分地利用房间的空间。在少年儿童的小发明、小创造活动中,同学也运用了“ 加一加 ”这把金钥匙打开了一

3、扇扇创造之门。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在他日常使用的钢笔杆上贴上日历 ,成了日历钢笔。它既可以写字,又可以查日期,写起日期来可用得上了。 有一个一年级的小同学在垫板的一边刻上厘米刻度,等于在垫板上加上一把尺,可以一物两用。有一个三年级的小同学把圆珠笔的笔杆做成伸缩的,拉长后就成了教棒。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看到妈妈给小弟弟喂牛奶时,怕烫着小弟弟,先尝一尝试试温度。 他想,这样不卫生,但不尝一尝又无法知道牛奶的温度,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他想到了“加一加” ,就设计在奶瓶内壁上装一支温度计。这样,不用尝就可以准确地知道瓶内牛奶的温度了。两个少先队员发现当水壶朝保温瓶内灌开水时,壶常常会掀起来,烫着冲水人的手

4、。他们想,能不能在冲开水时使壶盖固定在壶上呢?他们受电视天线的启发,在壶盖上加一根能伸缩的拉杆,用螺丝固定。平时,拉杆缩着,壶盖便可以灵活地打开。灌开水时,把拉杆拉出来,顶在水壶的把手上。这样,水壶再倾斜,壶盖也不会被掀起来,当然也不会烫着人的手了。这件作品在全国第三届青少年科学发明成果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加一加的方法又叫做组合法;可以分为:(1)直接组合:就是将两种物品直接或通过简单的连接,成为一种新的产品。(2)附加组合:是将其中一种物品附加到另一种物品上的方法。以其中一种物品的功用为主,在其原有的功用基础上增加新功用。(3)形状组合:是将一种物品的外观形状与另一种物品的形状加以变化进行组合

5、,或是将一种物品的外形借代给另一种物品,形成一种新型外观的实用产品,使其式样更新颖,更加符合人们的爱好。2、减一减可以这样想:能在某件东西上减去什么吗?把它降低一点,减轻一些行不行?“减一减“ 后,变成什么新东西?它的功能、用途起了什么变化?在操作过程中,减少时间,减少次数可以吗?这样做又有什么效果?生活中用“减一减” 的方法发明新事物或解决问题的例子也是不少的。 “减一减”的方法到了科学家手中,就发明了许许多多造福于人类的新产品。约瑟夫.斯旺和爱迪生电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约瑟夫.斯旺是英国的发明家。他从1845年起研究电灯,但研制的许多电灯都象天上的流星一样,闪烁了一会就再也亮不起来了。直

6、到1877年,约瑟夫.斯旺做了一个试验:抽掉电灯泡里的空气,装上碳丝,通上电源时,一个多年的幻想变成了现实。电灯泡发出了耀眼的光,而且维持了很长时间。望着这明亮的电灯,多年来挫折带来的烦恼为之一扫。我们不难看出,斯旺成功的关键一步是从电灯泡中“减”去了空气。与约瑟夫.斯旺同时,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也在研究电灯。他经过无数次的失败,调换了1600多种材料,但都失败了。最后也是抽去了灯泡里的空气,才获得了成功。到1883年,这两位不约而同发明了电灯的科学家,联合成立了爱迪生。斯旺联合电灯有限公司。不久,电灯便照亮了世界上亿万户家庭。减一减” 当然也就成为我们少年儿童进行小创造、小发明的思路之一了。如

7、我们平时见到的茶几都是4只脚的。有一个同学用“减一减” 的办法,减去了两只脚。把剩下饿额两只脚改作成 L 形。这样,在不使用的时候,可以把脚插入沙发的底下,增加了沙发前的空间面积。还有台湾的一个小朋友, 他见爸爸在装门锁扣时,要在门两旁扣片的3个圆孔中拧上3颗螺丝。一副锁扣就得拧6颗螺丝。他想,要是使锁扣片的两条边,都向下弯成卷角,只要往中间的一个圆孔里拧上一颗螺丝,当拧紧这个螺丝时,两条边也跟着进了木头。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爸爸,父子俩一试,果然不错。这位小朋友思考问题的方法,不正是“减一减”吗? 3、扩一扩我们可以这样想:这样东西如果放大,扩展(声音扩大、面积扩大、距离扩大,它的功能与用途

8、会有哪些变化?这件物品除了大家熟知的用途外,还可以扩展出哪些用途?如吹风机,大家都知道是吹头发的。但在日本,有人却利用吹风机烘潮湿的被褥,扩展了它的用途。后来,还在此基础上“扩一扩 ”发明了一种被褥烘干机,销路非常好。我们少年儿童搞小创造、小发明时, “扩一扩”也是一种可从选择的途径。如有一个小朋友在雨天和人合用一把雨伞,结果两人各淋湿了一个肩膀。他想到了“ 扩一扩 ”,就设计了一把双人伞,扩大了伞面的遮雨面积。还有一个小朋友看书时爱摘录好词好句,但在摘抄时,书页容易被风吹乱。他先是用回形针去夹书,后来他想到了“扩一扩”,就利用回形针的原理,把回形针扩大,制成了一个又能搁书,又能夹书的压书器。

9、 “扩一扩”的用处真不小,你想试试吗?4、缩一缩“缩一缩” 的思路是这样的:把某件东西压缩、缩小、它的功能、用途会发生什么变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用“缩一缩“ 的方法生产出来的产品。凡是到过黄山的人都知道,由于黄山浓雾弥漫,上山时要穿雨衣。但黄山山势陡峻,登攀十分费力,身上携带的东西越少越好,越轻越好。于是,人们使用“缩一缩 “的办法制造出一种袖珍雨衣。这种雨衣折叠起来只有一包香烟那么大,重量只有50克左右,价钱也十分便宜,深受旅游者的欢迎。还有如袖珍收音机、微型电视机、袖珍手电筒、手掌式游戏机、浓缩酱油、压缩饼干、浓缩鱼肝油等等,都是“缩“ 出来的。有时某一件东西缩一缩后就成了一件新东

10、西。如把一般的保温瓶缩小。就成了新东西保温杯了。 “缩一缩”也成了我们少年儿童搞小创造、小发明时常用的思考方法之一。如上海有一个小朋友发明的“简易旅行折凳”就是一个例子。这折凳主要有4个部件。长方形木板一块,用作凳面。两块相同的木板作凳脚,用铰链铰合,可以折叠。在凳面的反面装上一根能转动的木棍。使用折凳时,将两凳脚伸开,把木棍转90度与凳脚垂直,撑住凳脚。不用时,把木棍再转90度与凳脚平行,凳脚就可以折叠在凳面上,再把木棍转90度与凳脚垂直,压住凳脚,不让凳脚散开,就便于携带了。再如一位同学,运用“缩一缩” 的办法,发明了手表式太阳钟。他在制成太阳钟(日 )模型后,就想到把它缩小到可以随时带在

11、身边使用。他把日 的指针和平板都设计成可以折叠的。把指南针对准方向,在太阳底下看日 上指针的影子,就能读出当时的时候。这就成了最经济的自制手表。上海和田路小学二年级小朋友发明的“小鸟喂食器” 也是成功的“缩一缩”的例子。她模仿粮食店里的售米器,加以缩小,改进,利用一只废弃的塑料药瓶,下端开一个圆洞,用一个锥体形的软木塞连接。瓶内装满小米。用手一按小铁丝,软木塞向下松开,小米就漏下来,顺着一个小漏斗“流”进鸟笼。手一松,一根弹簧将铁丝往上拉,带动软木塞顶住圆洞,小米就停止下漏。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周围,哪些东西是应该缩,又是可以缩的?5、联一联 什么是“联一联” 呢?可以这样想: 某件事情

12、的结果跟它的起因有什么联系呢?能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吗?把两样或几样事物联系起来,会发现什么规律?把几样东西联系起来,或几件事情联系起来,能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请看下面一个发明的例子。如有一个小朋友设计的自来水自动关水装置就是一个例子。他在盛水的桶里放一个圆木块作浮子。浮子上装一根铁丝,铁丝的另一端挂一个重锤。重锤上的线通过滑轮连在水龙头上的开关上。当水盛满时,浮子上升,重锤从铁丝钩上脱落,利用重锤下降的力,通过线把开关上。水满 浮子上浮 重锤脱落 拉动线 开关关上通过几个中间环节把“水满” 与 “关上开关”联系起来了。你能用 “联一联”的办法创造出什么新东西吗? 6、仿一仿 “仿一仿”

13、是人们进行创造发明的一条有效的途径。如科学家研究了蝙蝠的飞行、学习其中的原理发明了雷达;研究了鱼在水中的行动方式,发明了潜水艇;研究了大袋鼠跳跃的方式后,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研究了大鲸在海中游动的情形,把船体改成了流线形,大大地提过了轮船航行的速度。人们模仿某些贝壳制成了坚固的坦克,模仿了一些大树、脉秆的性能建造了高耸入云的塔与摩天大厦。由此可见,所谓“仿一仿” 可以这样想:有什么事物可以让自己模仿、学习一下?模仿它的某些形状结构或学习它的某些原理、方法。这样做,会有什么良好的效果?这样会创造出什么新的东西?模仿不是照搬,而是从现象中寻找规律,模仿中有创造。下面三个事例可以说明这一点。伽利

14、略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到教堂去做礼拜,教徒们祈祷,唱诗十分虔诚。伽利略却觉得无聊,便东张西望。忽然,一盏悬挂在教堂半空的铜吊灯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看了好久,只见吊灯被门洞里进来的风吹得来回摆动。他慢慢地发现了一个规律,不管吊灯摆的幅度大小,时间都是相等的。伽利略回到家里,找来一根小绳,吊一个重物,让它象教堂里的吊灯一样来回摆动,实验结果证明,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跟所吊物体的重量没有关系,而与摆长有关系。他终于发现了摆的等时性定律。后来有些能工巧匠运用这个定律制造出各种走时准确的机械摆钟。你想不到吧!我们使用的钟竟是向随风摇摆吊灯学来的。英国人邓禄普发明充气胎也是同样。有一次,他看见儿子骑着硬轮自行车

15、在卵石上颠簸行驶,非常危险。他想,能否做一种新的可以减少震动的轮胎呢?在花园里,他看到了浇水的橡皮筋,脚踩撒谎能够去很有弹性。与是他模仿了这个原理,发明成果了充气轮胎。我们少年儿童掌握了“ 仿一仿” 的办法,就能在小创造、小发明中一显身手。如上海的小朋友徐琛、贝明纲发明的四用防触电插座曾获世界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最佳奖。这件小发明的关键部位四片活门的巧妙组合,就是受到工厂里恒温车间的双层玻璃窗启发而实际出来的。再如上海的小朋友张军发明的拔毛器,曾获全国小发明三等奖。他也是从爷爷的电动剃须刀的构造得到启发,才设计出来。7、变一变“变一变” 就是这样想:改变一下事物的形状、颜色、音响、气味、位置、方

16、向会产生什么结果?改变一下事情的次序或操作的顺序又会产生什么结果?如我们常见的铅笔,一般是圆的,放在桌上容易滚落。于是,人们就把圆的变成六角形的,克服了容易滚动这个缺点,后来又有人把六角形变成三角形,就更方面低年级的小朋友把握,为了方面木工的使用,又把铅笔做成扁圆形。铅笔芯一般是黑的,把它变成红、黄、蓝等多种颜色,就有了新的用途,现在还有白色的铅笔,可以在黑板上写字。我们每天要行走的马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在“变” 。单调的路面颜色会使长时间高速行驶的司机感到枯燥,产生疲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设计了一种颜色路,把不同的色彩掺进黑色的沥青材料,使路面的颜色起了变化,彩色路还是一种信号路,它能告诉司机:红色-前面有交叉口或者居民点。蓝色-附近有学校,注意小学生穿行马路,黄色-不准开快车-彩色路对全行车十分有效,还能起到美化城市的作用,人们还把马路变成高低不平,做出方格、斜条、圆圈等好多图案。粗糙的路面加强了防滑作用,对于每小时跑100多公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