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7980190 上传时间:2018-10-25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29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如何(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福海县第一小学陈玉琳,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师是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什么是有效教师呢?美国学者哈莫切尔在其所著好教师的特点及其对教师教育的意义一书给“有效教师”所下的定义是:有效教师是这样一些人,他们充满人性、有幽默感、公正、有同情心,无论是和学生个体还是和学生集体相处都更容易、更自然。,“有效教师”有八个基本特征: 1、热情。 2、热心和幽默。 3、可信任感。 4、对成功的高期望。 5、鼓励与支持。 6、有条理。 7、适应性与灵活性。 8、博学。,以情感人,以“爱”唤起学生 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孩子,以关心、尊重、理解、信任、鼓励为基础,坦诚地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2、当学生出错或那方面做得不够好时,他们最需要的是理解和帮助,而不是粗暴的批评和惩罚,他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成功,都期望着老师的鼓励和赞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是有效教学的基本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是指教师在充分理解和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把教材加工成有结构的“学材”,实现教师价值引导与学生自主构建的统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具体实践。,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规定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目前的数学教学来看,

3、往往会出现教材吃不透,理解不到位,课堂中出现热热闹闹,看似一堂成功的课,其实仔细分析,偏离了重点、难点,学生凑了热闹,基础性的知识都没有学好。因此,教师专业培训必须回归理性,回归到教材的把握研究上来。要读懂吃透教材,创设合理情境进行有效教学。,1、挖掘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挖掘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创造性地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之中,勾勒出各种“生活画面”,捕捉各种“生活现象”,设计各种“生活情境”。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在钟面上找到走得最快的指针秒针。接着

4、,通过看秒钟走动,听秒钟走动的声音,随秒钟走动的频率数数、拍手等方式体验“十秒”的实际意义。,再同时,观察分针和秒针,体验“分”与“秒”的关系,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如随“眼保健操”的音乐节拍做“眼保健操”,体验1拍用的时间大约是1秒;闭眼睛数出60秒;推荐一名同学跳50下,估计大约用多少秒;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再体验,进而形成初步的时间观念,并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2、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小学数学教材中蕴涵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但并没有明确地写在教材上。如果说数学知识是写在教材上的一条明线,那么数学思想就是隐含其中的一条暗线。明线容易理解,暗线不易看

5、明。因此教师只有领悟并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才能从整体上、本质上理解教材,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才能科学地、灵活地设计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以提高。,例如,二年级学生在学习了100以内加减法后,教师安排了这样一道难度较大的思考题,题目是:妈妈这个月给我36元钱,爸爸这个月给我29元钱,我这个月的午餐费是57元 。这个月节余多少元?如果每个月都节余这么多钱,买一套价格为50元的书,需要攒几个月才能买到?,在解决第一个问题时,大多数学生都列出了这样的算式,36+29=65(元) 65-57=8(元),可有一位学生却用画图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在他的启发下,另一位学生又想出了另外一种算法:

6、57-36=21,29-21=8。他形容说:这个图就像一个大口袋,装着爸爸给的钱和妈妈给的钱,这个月的午餐费先不用爸爸给的钱,先用妈妈的钱,结果发现妈妈给的钱不够,于是再从爸爸给的钱中拿出21元补上,这时还剩下29-21=8(元),老师热情赞扬了他们能借助图形使问题变得形象、具体的做法。,从上面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及时利用了来自学生的资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获得了多种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初步获得了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学生们更是各显神通。这一问题原本可以直接列式计算:508,但学生只学习了表内除法,如何解决有余数的除法题呢?教师鼓励启发学生能不能借助于原有的知

7、识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们寻找出了以下解决问题的方法。, 画图法; 运用加法:8+8+8+8+8+8=48(元); 运用减法:50-8-8-8-8-8-8=2(元); 运用乘法:86=48(元)。这些算法计算的结果都是6个月攒48元还差2元,所以要攒7个月。就这样学生们把这个已超出学习范围的问题通过某种转化,转化成了可以解决的问题,从而顺利地解决了新问题。,总之,每一项教学内容中都隐含着数学思想方法,教师有机地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运用“教者有意,学者无心”的方式,就可以不断地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从而真正认识数学的本质,发展学生的思维。,了解学生的起点能力是有效教学的立足点,起点能力是指学生在接

8、受新的学习任务之前原有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相关的知识技能。,1、掌握学习的逻辑起点 掌握学习的逻辑起点,实现认知迁移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的进度,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积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帮助学生实现认知迁移。,例如:“比的基本性质”这节课,教学重点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性质及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诱导学生联想相关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性质,再引导学生猜想“比的基本性质”,通过验证,得出结论,顺利实现认知迁移。,那么,

9、如何掌握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呢?首先教师应对小学阶段的所有教学内容脉络分布有大致的了解,从整体的角度考虑学生的数学学习。同时,更应详尽的了解自己所教年级、所教单元、所教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知道它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这样既可以拓宽教师的知识面,加深对教材的理解,也使我们对学生教学这部分知识时,他们的认识该如何逐步加深、完善做到心中有数。,2、掌握学习的现实起点,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经具备的多于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技能积累。即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师应多创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在课堂中再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生活

10、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从而在理解和内化知识的基础上,实现意义建构。,(1)细心分析学生的生活经验 第一类:可以直接拿来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生活经验。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百分数等内容时,学生便有不少生活经验可以直接促进他们的数学学习。我们应当充分地加以挖掘和利用,很好地把握住学生认知的起点。,第二类:可以通过类比来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生活经验。比如,我们可以利用汉字的结构变化做比喻引入“倒数”,使学生既产生联想又欣赏到知识美。 第三类:可能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负面影响的生活经验。比如在学习“百分数的应用”折扣的写法时,要求写汉字,如“七折”、“八五折”等等,但生活中常出现“7折”、“85折”这

11、样不规范的写法。对于这一类的生活经验我们也必须正视,因为经验无论是正确的、错误的,它往往都是根深蒂固的,想强制性地加以取代必然会影响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应当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加深认识。,(2)通过调查问卷和课堂导入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 调查问卷的方式主要的优点是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已有储备,便于帮助老师找准教学的起点,为教学设计提供依据。问卷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卷设计得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获取信息的广度、深度和准确性。 案例1:“圆的认识” 意识到学生已经对圆有所认识,所以进行了前测。你认识圆吗?举例说说生活中的什么是圆?你有用圆规画圆吗?试试看。你知道什么是圆心?什么是半径

12、?什么是直径吗?,被测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前测发现:100%的学生认识圆,95%的学生已经会用圆规画圆,近80%的学生了解“半径”、“直径”、“圆心”这几个名词。基于这样的调查结果,在教学时就可以放手多一些,拓展多一些,让学生尝试自学和自主探究。,(3)课堂上用心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把握学生的现实起点。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学会在课堂中倾听,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学生对知识的现实掌握情况往往在其发言中就体现出来了。在倾听中了解学生,我们的教学才能有的放矢。课堂总是处于一种“流变”状态,正如同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一样,一个教师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个课堂。教师与

13、学生的心态在变化,学生的知识经验的积累状况在变化,课堂的物理环境也在变化。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问一问学生的想法,这样有利于教师及时抓住学生的知识经验的变化状况,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设计合理、明晰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落脚点,教学目标是教师期望经过教学活动所实现的学生身心的具体变化。实质上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怎样设计合理、明晰的教学目标呢?,1、教师要增强教学目标意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学生开始时就知道教师

14、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 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有导向功能、定向功能、测度功能。因此,教师不能认为教学目标可有可无。,2、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与教育方针、教育目的的关系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分别反映了在不同层面上的教育要求。在具体教学任务中,教师接触的主要是教学目标,即由课时或由若干课时构成的教学课题的目标。,3、教学目标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教学目标作为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体现,不管教学如何设计,都必须紧紧围绕着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的基本素质要求。因此,教师应认真研究学科课程标准,把握好教学目标的基本定位。,4、正确处理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做好目标整合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

15、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三维目标不是三块,而是一个整体,相互支持,有机结合,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从“知识与技能”目标来看,知识的把握,能力的养成,离不开学习过程的实践与体验,也离不开科学方法的指导与运用。,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来看,它是一种更为广泛的人文涵养,这种素质的养成,不是外部强加的结果,而是要通过一定的情景中的实践与体验内在地生成。从“过程与方法”目标来看,任何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获取知识的过程、提升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的体验过程、人格的构建过程。 三者的关系,决定了我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既要关注学习的过程,也要看重学习的结果,既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与基本技能的养成,也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化育。只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教学,才能承担起塑造“全人”的使命。,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往来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