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主题1-第4课-儒家文明的传播

小**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1.57MB
约27页
文档ID:57717658
主题1-第4课-儒家文明的传播_第1页
1/27

第4课,儒家文明的传播,一、儒家文明传播,1、传播国家: 朝鲜、越南、日本 ★ 2、传播时间: 主要在唐朝以后 3、传播途径: 汉字教育和儒学教育,二、儒学教育,1、文化教育★ 朝鲜、越南、日本设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儒学教育机构,将修建文庙、祭祀孔子与儒学教育紧密结合 2、选官制度★ 朝鲜、越南推行科举制度,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 日本设立以儒家思想为教育内容的国家官学 3、习俗道德 重视家族观念和敬老祭祖 忠孝之道、克己复礼至今仍被视为传统美德和社会伦理道德,4、传播意义,儒家思想成为朝鲜、越南、日本本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社会意识和生活习惯中,三、集权政治,1、朝鲜 7世纪新罗参照唐朝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 李朝仿照大明律编成《经国大典》,,2、越南 仿照中国实行中央集权制 后黎朝参照中国,制定越南第一部完整法典《洪德法典》,,3、日本★ 7-9世纪日本派出十多批遣唐使 7世纪中期圣德太子学习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之后推行大化改新,借鉴唐朝三省六部制,共同点,中央集权制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之上 推行土地国有制,加强对土地和农民控制,四、儒家文明与现代化,1、日本 明治维新后,仍将儒家文明作为传统道德的精髓,与西方科学技术和新式学校教育并行发展 2、新加坡 1982年,新加坡政府宣布在中学设置儒家伦理课程,成立“儒家思想伦理委员会”,之后全国各中学开设《儒家伦理》课程,思考:根据课本内容对儒家文明在古代朝鲜、越南和日本传播和影响的异同做一比较。

相同点: 儒学作为官学,建立儒学教育机构,儒家经典成为选官考试的内容; 儒家思想成为三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社会意识和生活习惯之中; 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地方都实行郡县制 不同点: 朝鲜和越南仿照中国,推行科举制度,日本没有采用中国的科举制度越南文庙,越南河内文庙是越南儒教文化的代表与象征,始建于1070年,占地2万多平方米,供奉着中国孔子、周公等塑像文庙后建有国子监(后改名为太学堂),是越南的最高学府,曾为古代越南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人才文庙中有建于1484年至1780年间的进士碑林,共计82块,记录了82届科举考试中的1306位进士的姓名和籍贯新 罗,金春秋掌权时期,649年新罗导入唐朝的衣冠制,650年采用了唐朝的年号654年,金春秋即位,马上制定了理方府格 朝鲜半岛从668年新罗灭高句丽起,到935年新罗敬顺王归降高丽王建止,称为新罗统一时代 与日本一样,新罗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向唐朝学习,并受到唐朝文化的强烈影响新 罗,“新罗用人论骨品,苟非其族,虽有鸿才杰功,不能逾越我愿西游中华国,奋不世之略,立非常之功,自致荣路,备簪绅佩剑,出入天子之侧足矣” ——《三国史记》卷四七“虽不以文籍出身,曾入为大唐学生, 不亦可用耶”? ——《三国史记》卷十,朝鲜寺庙中的青铜龙头,新 罗,新罗国学:“教授之法,以《周易》、《春秋左氏传》、《文选》,分而为之业,博士若助教一人,或以《礼记》、《周易》、《论语》、《孝经》;或以《春秋左氏传》、《毛诗》、《论语》、《孝经》;或以《尚书》、《论语》、《孝经》、《文选》授之。

诸生读书以三品出身,读《春秋左氏传》、若《礼记》、若《文选》,而能通其义,兼明论语、《孝经》为上;读《曲礼》、《论语》、《孝经》者为中;读《曲礼》、《孝经》者为下若能兼通五经、三史、诸子百家书者,超擢用之” ——《三国史记》卷三八,,,古代朝鲜科举制度,朝鲜的科举制度始于788年,至1893年止,科举制在韩国历史上存在了1000多年朝鲜时期的科举制度分为文科、武科及杂科(易学科、医科、阴阳科、律科)每三年举行一次“式年试”,此外还举行各种不定期“别试”不定期有国王亲临考场的“亲临试”,该试再分成成均馆儒生参加的“谒圣试”和在昌景宫举行的由官员参加的“春塘大试” 朝鲜王朝的统治阶级是“两班”,即文班和武班的大臣科举考试是成为两班文武的必由之路,名义上平民也可以参加,但事实上主要被两班子弟垄断,尤其是文、武两科 杂科中的医科考试会在汉阳举行,一般每五年一次,目的是要补充内医院的大夫空缺,假如五年内没有空缺,便不会举行医科考有关“内景”﹝内科)、“外形”﹝外科﹞、“杂病”、“汤液”﹝药学﹞、“针灸”等五科的知识朝鲜景福宫,,李朝(1392~1910年)时期韩国首尔(汉城)的五大宫之一,也是李氏王朝的正宫,它是李朝的始祖——太祖李成桂(1392~1398年在位)于1395年将原来高丽的首都迁移时建造的新王朝的宫殿,具有500年历史。

中国古代《诗经》中曾有“君子万年,介尔景福”的诗句,此殿籍此而得名,因位于汉城北部,也叫“北阙”景福宫是首尔规模最大、最古老的宫殿之一,是韩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中心日本遣唐使表,遣唐使航线图,遣唐使船,645年,孝德天皇模仿中国,建年号为“大化”,迁都难波(今大阪)次年设教官,以留唐回国的学问僧僧旻、留学生高向玄理为博士,参与革新日本自大化改新以后,开始全面地吸取唐文化,吸收的重点在于学习和模仿唐的政治制度,完善各级统治机构这种对唐朝的封建统治制的学习和模仿,到奈良时代(710-794),达到了顶点中央:——两官八省制 二官:神祇官、太政官 八省:中务省、式部省、治部省、民部省、兵部省、刑部省、大藏省、宫内省 一台:弹正台 五卫:卫门府、左右卫士府、左右兵卫府 地方: 国——郡——里 机构内部:长官、次官、判官、主典 位阶制: 法律: 文武天皇大宝元年(701):《大宝律令》养老二年(718)或略晚:《养老律令》 教育: 中央置大学寮,设明经、纪传、明法、书道、算道、音道等六学,学习课程以《礼记》、《左传》、《周礼》、《尚书》等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 经济: 班田制 宦官制度:日本没有引进,唐朝长安城和日本平城京,日本平城京(奈良),唐朝长安城,吉备真备(695-775) 随第9次遣唐使于开元五年(717)至唐朝。

空海(774-835) 随遣唐使于德宗贞元二十年(804)至唐弘法大师空海像,空海书金刚般若经开题残卷,,圣德太子像,探索与争鸣: 圣德太子及其随从的穿着使你想起了什么?,,,中学三年级《儒家伦理》目录: 1、为什么要学习儒家伦理 2、万世师表──孔子 3、孟子和荀子 4、朱熹和王阳明 5、人生的乐趣 6、为什么要修身 7、为什么要学习 8、知识和道德 9、培养自省的能力 10、知和行的联系 11、人人都可以成为君子 12、父母和子女 13、手足情深 14、婚姻的价值 15、友谊的可贵 16、人民和国家 17、个人、家庭和社会,中学四年级《儒家伦理》目录: 1、仁 2、智 3、勇 4、义 5、礼 6、信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己欲立而立人 9、中庸的道理 10、人性的形成 11、理想的人格 12、彼此信赖的社会 13、权利和义务 14、理想的世界 15、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 16、儒家思想的传播与影响 17、儒家思想和现代社会,,。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