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课件伤寒与副伤寒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7655355 上传时间:2018-10-23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3.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学课件伤寒与副伤寒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传染病学课件伤寒与副伤寒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传染病学课件伤寒与副伤寒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传染病学课件伤寒与副伤寒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传染病学课件伤寒与副伤寒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病学课件伤寒与副伤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学课件伤寒与副伤寒(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伤寒与副伤寒 Typhoid Fever and Paratyphoid Fever,Thomas Willis who is credited with the first description of typhoid fever in 1659,1659年,英国内科医生Thomas Willis首先描述具有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少数病例可并发肠出血和肠穿孔等临床特征的疾病,称之为typhoid fever,并将其从typhus中分离出来。,William Wood Gerhard who was the first to differentiate clea

2、rly between typhus fever and typhoid in 1837,.,Carl Joseph Eberth who discovered the typhoid bacillus in 1880,Carl Joseph Eberth从伤寒病人粪便中分离出一种短小、有鞭毛、能运动杆菌,进一步证实是伤寒的致病菌,.,.,Georges Widal who described the Widal agglutination reaction of the blood in 1896.,概述,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病理组织改变主要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

3、应,尤以回肠下段淋巴组织病变最明显。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主要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病原学,伤寒杆菌属于沙门菌属中的D群。不形成芽孢,无荚膜,革兰染色阴性。呈短杆状,长13.5um,宽0.50.8um,有鞭毛,能运动。不产生外毒素,菌体裂解释放出内毒素,在本病发病过程起重要作用。,伤寒杆菌电镜照片,生存能力,伤寒杆菌在自然界中抵抗力很强,耐低温,在水面中可存活2-3周,在粪便中可存活1-2月,在牛奶、肉类、蛋类中可生存数月,对阳光、热、干燥、及酸敏感,阳光直射数小时死亡,60度水中10余分钟或煮沸可灭菌。,This is

4、a diagrammatic illustration of the typhoid bacillus showing the 3 common antigens. These are O body or somatic antigen, the H antigen on the flagellae, and the Vi or virulence antigen.,(1)菌体“0”抗原诱生相应 “O”抗体 (2)鞭毛“H”抗原诱生相应 “H”抗体 (3)表面“Vi”抗原诱生相应 “Vi”抗体,三种抗原的意义:H、O、Vi,测定病人血清中的“O”及“H”抗体有助于临床诊断。“Vi”抗体的效价较

5、低,临床诊断价值不大,但90%带菌者“Vi”抗体阳性,因此,有助于发现伤寒的慢性带菌者。伤寒的慢性带菌者是引起伤寒不断传播或流行的重要传染源,因此测定“Vi”抗体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暴发流行往往是水源受污染的结果。 3.易感人群: 儿童及青壮年发病较多,老年人少见。病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2%的病人可再次得病。 4.流行特征 :温带、热带,夏秋季多见。,传播途径reservoir spread route Susceptiblehand population patients(faecal) water (or

6、ally)rifeness carrier foodfly,发病机制(Pathogenesis),细菌 全身脏器中细菌繁殖 小肠 排菌口 (肝、脾、胆囊、骨髓)胃、小肠 穿过肠粘膜 穿过肠粘膜 感染性胆汁肠壁淋巴组织 随血流 经肝、胆经胸导管 进入 肠道淋巴组织溃疡愈合 血 流 血 流 使原已致敏的淋巴 (第一次菌血症)(第二次菌血症释放 组织产生严重反应内毒素出现症状)潜伏期 初期 极期无症状 (髓样肿胀期) (坏死、溃疡形成) 第1周 第23周,病理特点 主要病理特点: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的增生性反应。尤以回肠末段的集合淋 巴结与孤立淋巴结的病变最为显著。 相对特征性病变:伤寒细胞。,

7、临床表现,潜伏期10天左右,其长短与感染菌量有关 食物型暴发流行可短至48小时 水源性暴发流行可长达30天,初期 相当于病程第1周,极期:出现典型伤寒临床表现,1. 持续高热:10-14天,多呈稽留热; 2.消化系统症状:食欲不振、腹胀、便秘; 3. 神经系统症状: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听力下降,重者有中毒性脑病的表现; 4.循环系统症状:相对缓脉,但并发中毒性心肌炎时不明显; 5.皮疹:玫瑰疹 6.肝脾肿大 相当于病程第2-3周,Superficially the typhoid patient has a dull expressionless, lethargic face, which

8、is typical of very few other diseases except for typhus.,缓解期 体温出现波动并逐渐下降,病情开始好转,肿大的脾脏开始回缩,但仍然存在发生并发症的危险。 相当于病程第3-4周,体温正常,症状消失,一般1个月左右完全恢复。 相当于病程第5周,恢复期,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第五周 淋巴组织增生肿胀 肿大淋巴结 坏死组织脱 溃疡愈合 呈钮扣样突起 发生坏死 落形成溃疡 不留疤痕 临床表现:典型临床经过可分四期: 1.起病大多缓慢发 1.高热、多呈 除第2周典型 1.体温开始 1.体温恢复热体温呈阶梯形 稽留热型。 临床表现外, 2.食

9、欲好转 正常。上升,5-7天内达 2.相对缓脉 出现并发症 腹胀逐渐消 2.食欲好转。 39-40,热前可有 3.NS中毒症状 1.肠出血: 失,肿大的 3.1个月左右畏寒、但无寒战。 4.消化道症状 少量出血 脾脏开始回 完全康复。伤寒不寒战、寒 5.皮疹 大量出血 缩。战非伤寒。 6.肝脾肿大 2.肠穿孔 本期仍可出 2.消化道症状:食 7.中毒心肌炎 3.中毒心肌炎 现各种并发欲减退、腹胀。 症。 3.全身不适、乏力 4.咽痛、咳嗽等。,临床类型,1.轻型: 发热38左右,全身毒血症状轻。病程短,13周可恢复。多系起病早期已接受有效抗菌药物治疗者。病情可较轻,年幼儿童多呈轻型。 2.普通

10、型:具有上述典型临床过程者。 3.迁延型:起病初的表现与普通型相同,由于机体免疫力低下,发热持续长,可达5周以上,甚至数月之久。驰张或间歇热型,肝脾肿大较显著。常见于合并慢性血吸虫病者。,临床类型,4.逍遥型:毒血症状轻。病人照常生活、工作而未察觉。部分病人以肠出血或肠穿孔为首发症状。 5.暴发型:起病急,毒血症状严重,常见畏寒、高热、休克、中毒性脑病、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DIC等。,儿童伤寒特点 起病急,发热以弛张型多见,胃肠道症状明显,肝脾肿大突出,并发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较多,肠出血、肠穿孔少见。WBC正常或增高。,老年人伤寒特点 体温多不高,临床表现不典型,神经系统与心血管系统中

11、毒症状重,易并发支气管炎和心功能不全,恢复慢,病死率高。,复发和再燃,复发:少数伤寒患者退热后1-2周临床症状 再现,与初次发作相似,血培养再度阳性。与病灶内细菌未完全清除有关。 再燃:部分伤寒患者在进入恢复期前,体温尚未下降至正常时又重新升高,5-7天后方正常。与菌血症尚未完全控制有关。,并发症,1. 肠出血 :最常见的并发症; 2. 肠穿孔 :最严重的并发症; 3. 溶血尿毒综合症; 4. 中毒性肝炎;5. 中毒性心肌炎6. 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第五周 1.WBC、 1.WBC、 1.WBC.E.N 1. 血培(-) 肥达E、N。 E、N 并发症时则 2.

12、骨髓培(+) 反应 2.肥达反应 2.肥达反应 2.肥达反应 3.肥达反应 (+)(-) (+) (+) (+) 3.血培养 3.血培养 3.血培养 4.粪、尿培80-90% (+) 80-90%(+) 50%(+) (+) 4.骨髓(+) 4.骨髓(+) 4.骨髓培(+) 5.粪、尿培( +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WBC数减少,一般在3109/L,中性粒细胞减少,这可能由于:骨髓中粒细胞系受细菌毒素的抑制;粒细胞分布异常;粒细胞破坏增加;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在退热和病情好转后逐渐回升至正常范围。,2.伤寒杆菌培养:血培养:第1周达90%,第4周阴性;骨髓培养:第1周达9

13、0%,全程阳性率高;粪便培养:潜伏期起可获阳性,3-4周达80%;尿培养:第3-4周阳性率高;胆汁和玫瑰疹刮取物也可培养阳性。,肥达反应(Widal reaction),即伤寒血清凝集试验。应用伤寒杆菌O与H抗原,副伤寒甲、乙、丙的鞭毛抗原(A、B、C)通过凝集反应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的抗体,对伤寒与副伤寒有辅助诊断的价值。 一般1周左右出现抗体,第2周开始阳性率逐渐增加,第4周可高达90%。,菌体抗原凝集试验,鞭毛抗原凝集试验,肥达反应注意事项抗原抗体的直接凝集反应滴度:达到以下效价标准即为阳性。“0”抗体凝集效价在1/80或以上“H”抗体凝集效价在1/160或以上“AH”抗体凝集效价在1/8

14、0或以上“BH”抗体凝集效价在1/80或以上“CH”抗体凝集效价在1/80或以上,“O”、“H”抗体的区别,近期预防注射过伤寒、副伤寒菌苗后,抗体普遍增高(6月内):“O”“H”“AH”“BH”。 免疫学上的回忆反应:既往患过伤寒、副伤寒或曾接受过菌苗预防接种者,因其他感染发热时,可使已消失的“H”抗体再度出现。 动态观察:间隔5-7天重复采血试验,如凝集效价随病程延长而逐渐增高,特别是超过4倍的升高,对诊断更有帮助。,肥达反应假阴性,1.早期第一周,抗体尚未产生; 2.全身情况差,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球蛋白缺乏者,而影响抗体产生; 3.早期应用有效抗菌药物,病原菌清除早、抗体效价可能不高; 4.有10%30%的病人肥达反应始终呈阴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