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天天增分练 第10天 语言运用+散文阅读(二)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519065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天天增分练 第10天 语言运用+散文阅读(二)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天天增分练 第10天 语言运用+散文阅读(二)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天天增分练 第10天 语言运用+散文阅读(二)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天天增分练 第10天 语言运用+散文阅读(二)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天天增分练 第10天 语言运用+散文阅读(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天天增分练 第10天 语言运用+散文阅读(二)(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第 1010 天天 语言运用散文阅读语言运用散文阅读( (二二) )一、语言文字运用(9 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日前,有俄罗斯媒体发表评论称,面对中国海军飞速发展的舰艇建造计划,曾经的海军大国俄罗斯已经望其项背了。我们的文化建设不是割断历史、搞历史虚无主义,更不是另起炉灶、阻断文化血脉,而是批判地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在许多观点上都有激烈的碰撞,唯独在“民本”上有着惊人的一致,民本思想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洋洋大观。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全球性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明哲保身,维护网络安全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要打破年龄、学历、身

2、份壁垒,注重基层一线工作经历和群众工作经历,不拘一格地从基层、各个领域选用优秀人才。有前辈积累的丰富经验,有几代作者的支持,再加上古籍出版环境的改善,新一代编辑有信心使“丛书”的出版历久弥新。A BC D解析:选 B 望其项背:能够望见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用于此处不合语境。另起炉灶:比喻重新做起,也比喻另立门户或另搞一套。用于此处正确。洋洋大观:形容事物繁多,丰富多彩。用于此处不合语境。明哲保身:原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现在指因怕犯错误或有损自己利益而对原则性问题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用于此处不合语境,可改为“独善其身” 。不拘一格:不局限

3、于一种规格或方式。用于此处正确。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或者是指一样东西不因时间而变旧、变腐,反而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比新的还要好。用于此处正确。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随着奶粉新政“注册制”的实施,我国二胎政策开放,乳制品行业的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B作为近几年国内最火的电视娱乐节目之一,该节目今年已经在“高收视、高关注、高争议”中落幕,但由之引发的各种启示却仍值得众多业界和媒体探讨。C一年来,转基因问题争议持续,但相较于过去执拗于安全性的争论,对转基因产品知情权和选择权保障的需求正不断提升。D不少电影剧本停留在生活表面,对题材发掘

4、不够深,这是阻碍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上走得更远、不能获得更多国际大奖的最大障碍。2解析:选 C A 项,不合逻辑,应改为“我国二胎政策的开放” 。B 项,搭配不当, “众多”不能修饰“业界” ,可删去“众多” 。D 项,句式杂糅,可改为“这是阻碍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上走得更远、不能获得更多国际大奖的最大因素”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得体的一句是(3 分)( )A小王说:“李老师,这是我从老家带来的一些新鲜大枣,绝对天然原生态,口感甘甜,请笑纳。 ”B拜读了您的大作,恕我直言,这篇论文的逻辑性有问题,说服力不强。C我公司新近推出一款多功能豆浆机,竭诚欢迎新老加盟商来人来电垂询。D对学生话剧团

5、要排练经典话剧雷雨一事,学校一定会鼎力支持。解析:选 D 鼎力:敬辞,大力(用于请托或表示感谢时)。二、散文阅读(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童谣岁月长唐 毅回老家逢着儿时伙伴,讲起孩提时代的“玩” ,回忆再三,一些似已淡忘的旧事,又渐渐明晰起来。小伙伴之间,做游戏、讲故事,是必不可少的,在一起“唱”童谣的时候也多,也很有趣。至今还记得一些,如打电话:“喂喂喂,打电话,问你的幺妹嫁不嫁。嫁给我,我不要,嫁给别人我要告。 ”已经忘了是怎么学会的,当时也不知道“嫁”的含义。但很好听,童声清亮,抑扬顿挫,韵味十足。在我的老家,童谣并不是“唱” ,而是念,但又近乎于唱,很特别。通常情况下

6、,小孩子唱的童谣是由成年人教的,谁教呢?妈妈是最好的老师,其次是外婆。小孩子对长辈的依恋,大概也是从童谣开始的。譬如有一首:“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桥在哪里呢?不知道。小孩子唱着,想象里也一定有一座古老的桥吧。我的外婆在我出世前就不在人世了,自然不能教我唱童谣。但别的孩子有外婆,我可以跟着学,或者别的孩子学会之后,听他们唱一遍,我也就会唱了,如“老天爷,快下雨,保佑娃娃吃白米” 。或者,有时回家,拉着爸爸妈妈的手,拉过来又推过去,做“拉锯”的游戏, “拉锯,还锯,外婆门前耍把戏;请孙孙,去看戏,没有好吃的,青菜萝卜也可以” 。每每说到这里,我就特别想念从未见过面的外婆。童谣是童年的蓝天和白云

7、,是孩提时代快乐的歌。有时,想起儿时玩过的游戏、讲过的话,仍禁不住笑。毕竟真实地拥有过,谁不是从天真无邪的童谣里走过来的呢?回忆真有意思,可以把那些美好的童真在心里重演一遍,暂时拉近距离。有一首北京儿歌,是这样的:“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着喊着要媳妇儿。要媳妇儿干吗啊?点灯说话儿,吹灯做伴儿。 ”这同故乡的那首打电话似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大概也不是小孩子自己的作品,是大人教的。3周作人则坚信童谣是小孩子自己创作的,并且批评大人常常看不起小孩子、认为儿童的言行幼稚可笑的观点。小孩子的创造力也是很惊人的。不可否认,有的童谣肯定是小孩子自己想出来的,或经成人润饰,但其“著作权”是不容一笔抹杀的。在清代

8、,有人编过一本书叫天籁集 ,所载内容都是出自儿童之口。许是取其诵声有如天籁,是世间最最质朴的语言。后人有跋语曰:“万木响刁调,扁舟一叶飘。两间自天籁,千古乃童谣”现在读到一些韵味隽永的儿歌,为了不致忘记,就要用笔记下。也真有些无奈,童谣的流传,原本是用口的,童年时候,哪里需要用笔呢?长大了,在这方面真不中用。中国的民间文学,多是以口授的形式流传的。童谣也属于民歌的一种。可现在一些严肃的新诗,常常不如童谣有意思。比如过横塘:“月光光,照河塘。骑竹马,过横塘。横塘水深不得过,娘子牵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此去何时返?”像唐诗,像宋词,像元曲,更像一首好的白话诗。成年的岁月里,童谣总是让人思考

9、,却再也记不清楚,也念不出曾经的“味道” 。我的童谣,似乎还停留在故乡的草丛间。不过,故乡是永远也忘不了的。但那童谣的岁月,仿佛之间,是真的渐渐远去了。(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童谣是童年的蓝天和白云,是孩提时代快乐的歌”一句运用暗喻的手法,既写出了童谣充满美好的童真,又表现了作者对孩提时代的怀念。B周作人坚信童谣是小孩子自己创作的,是因为清代有人编过一本天籁集 ,所载内容都出自儿童之口,其语言质朴,诵声有如天籁。C童谣是民歌的一种,作者认为它比现今的一些严肃的新诗有意思,有的童谣读起来像一首很好的白话诗,比如过横塘 。D文章引用了

10、大量的童谣,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突出了童谣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乡土气息。解析:选 B 天籁集是作者认为“有的童谣是小孩子自己想出来的”的证据,不是周作人认为“童谣是小孩子自己创作的”的证据。5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5 分)(1)回老家逢着儿时伙伴,讲起孩提时代的“玩” ,回忆再三,一些似已淡忘的旧事,又渐渐明晰起来。(3 分)答: (2)但那童谣的岁月,仿佛之间,是真的渐渐远去了。(2 分)4答: 解析:分析画线句子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如(1)句,从内容方面来说, “回老家逢着儿时伙伴,讲起孩提时代的玩 ”交代了写作此文的缘由,由“似已

11、淡忘” “渐渐明晰”可以看出作者对旧事的怀念;从结构方面来说,(1)句位于文章开头,“又渐渐明晰起来”引起下文对儿时童谣的回忆。(2)句的作用也可按照此方法分析。参考答案:(1)交代了写作的缘由,(1 分)表现了作者对旧事的怀念;(1 分)同时引起下文对儿时童谣的回忆。(1 分)(2)表现了作者对童谣远去的无奈、惋惜之情,突出了文章的主旨;(1 分)照应文章的标题和开头部分。(1 分)6文章为何以“童谣岁月长”为题?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谈谈你的看法。(6 分)答: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析文章标题,标题由两部分组成,即“童谣”和“岁月长” ;然后联系文章具体内容分析。 “童谣”在文中多次出现,是全文的线索,文章是围绕“童谣”展开的,从情节结构这一角度来看,标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岁月长”的字面意思表明作者对与“童谣”相伴的岁月记忆深刻,留恋至今,从作者情感这一角度讲,体现了作者对童谣、对旧事、对故乡的怀念。参考答案:“童谣”是行文的线索,文章围绕“童谣”展开,以此为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2 分)“童谣岁月长”突出文章中心,暗含作者情感,即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对远去的童谣的留恋以及对故乡的眷恋之情。(4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