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粤教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514295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20.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粤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粤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粤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粤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粤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粤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粤教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讲评教案二专题讲评教案二 古代诗歌鉴赏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目标1 1.分析试卷,了解诗歌鉴赏常见错误类型,分析原因,反馈矫正。2 2.突破难点,多角度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3 3.推敲语言,规范答题模式,使答案准确、流畅、雅致。教学过程一、对照答案,自查自纠发放答案,对照自查。让学生独立地对照答案分析错题的原因(包括知识、思路、方法、技巧、规范等方面),更正解题过程与结果。二、合作交流,问题汇报1 1.对学生自查自纠还没有解决的问题,适时合作学习。个人提出问题,其他同学解答或小组内进行讨论、争辩等。以学生之间的智慧共享,进一步促进认识、理解的深化。教师巡视各组讨论,及时调控讨论情况。2 2.对有

2、争议的问题和小组未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进行整理并集中汇报。对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归类、分析形成的原因,理清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三、误答展示,分析归纳对学生所提较集中的问题,从原因分析入手,从概念、规律认识、理解的深刻性、全面性方面,从解题方法、技巧的灵活性方面,从解题过程的规范性方面,从题干情景和设文的变化性等方面进行重点讲解、举一反三,重锤敲击。下面以专题规范练九第 12 题姜夔的鬲溪梅令为例加以分析。(一)错例分析(1)“粼粼” “盈盈”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病例 1:重复,起强调作用;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分析:考生为了能够拿到分数,把能够想到的作用不加分析地全部写上,殊不知,尽管

3、其中能够涉及评分标准中的某一点或两点,在高考评卷中也是拿不到分的。归纳常见失误一:漫无目的,堆砌术语病例 2:运用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也增强了诗句所要表达的语意效果。分析:这一答案似乎已经从形式、内容两方面回答两个叠词的作用,但学生对内容方面的作用只是浮于表面,没有涉及文本,而此种答案亦可以成为“万能答案”,任何题目都可套用这种浮在表面,落不到实处的“赏析”,显然违背了诗歌鉴赏的规律,也是诗歌鉴赏严重失分的一个原因。本题内容方面的作用要结合“粼粼” “盈盈”在词中具体的作用回答。归纳常见失误二:浮于表面,架空分析参考答案:朗朗上口,有音节美。前者表现碧波滔滔的情景,表达与梅花隔开的遗憾心情;

4、后者表现女子美好的身姿,借此比喻寻找中的梅花。(2)本词通篇借花喻人,其中亦有以人喻花,请具体说明。病例 3:借花喻人,借花对春风归去的担忧,表达自己无处寻找精神寄托的担忧;以人喻花,把人比作花,表现作者对春的眷恋、对春的渴望。病例 4:本词将花比作人,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感慨时光易逝;又将人比作花,如同花的美好、高洁品质。分析:诗歌中的词语往往具有多义性的特点,不少学生在答题时不领会具体语言环境,常常用词的基本义替代词的语境义,望文生义、牵强附会。如由“春”只想到“万物复苏”,想到“希望”,想到“热爱生活”,看到“梅花”就只想到“志趣高洁”,这就是典型的以基本义替代语境义的错误;不少

5、学生在答题时抛开诗歌的思想内容大谈自己的感想,任意发挥,结果离题万里。这种任意发挥的答案,无视诗歌鉴赏的根本前提是“鉴”,信马由缰,答题偏离在所难免。归纳常见失误三:脱离文本,盲目拔高病例 5:开头以描写梅花暗喻作者思念之情人。病例 6:上片中“玉钿”是人所佩戴饰物,以此用来代人,词人此处将人喻花。分析:本题是要求具体分析如何“借花喻人”和“以人喻花”的,答案应该涉及两方面,同时要分析出以什么花喻什么人,怎么以人喻花,喻什么花等几方面,以上两个答案都只涉及其中的一方面。以偏概全、挂一漏万,肯定会严重失分。归纳常见失误四:只知其一,不及其余参考答案:通篇以梅花喻恋人;“玉钿”与“盈盈”本指美女,

6、用来喻梅花。(3)小序中所说的“寓意”是什么?“翠禽啼一春”一句是怎样巧妙地表现这个寓意的?病例 7:是伤春惜春之情,时光流逝、物是人非之感;禽鸟啼叫整个春天,春天逝去时,鸟儿不叫了,鸟儿还在,春天已经走了。分析:鉴赏离不开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鉴赏,因此诗歌鉴赏时往往有串释一下诗句内容的必要,但是这种串释只是鉴赏的前提,而不是鉴赏本身。第一问的错误在于脱离文本,无中生有,第二问前半部分,考生仅翻译了“翠禽啼一春”一句,而未根据题干的要求进行答题,显然不符合鉴赏题的要求,“以译代析”的结果是没有赏析。归纳常见失误五:以译代析,没有鉴赏病例 8:寓词人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翠禽啼一春

7、”表明朝中奸臣当道,自己无法施展抱负的愁闷与无奈。分析:题干的要求是问“怎样巧妙地表现”,考生应该回答的是“怎样表现”,而不是“表现什么” 。 “怎样表现”也就是作者使用了何种方法、技巧、手段去表现。 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可分为内容和形式两个部分,此题是对属于形式部分中的关于表达技巧鉴赏能力的考查。有的学生或者疏于审题,或者根本不明题意,故而出现了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作答方式。归纳常见失误六:审题不清,答非所问参考答案:抒发缠绵悱恻的怀念恋人的感情。以乐景写悲情,以美丽的春光衬托出寻梅花(恋人)不见的失望之情。(二)抢分技巧1 1.审题准确,切忌答非所问。2 2.结合主旨,联系具体内容。3

8、3.答题具体,切忌罗列术语。4 4.谨慎下笔,理清答题思路。四、难点突破,拓展升华(一)迅速、准确地把握诗歌内容的方法1 1.借助题目、作者、注释和诗序。古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作者、注释和诗序,可以让我们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如:王安石的孤桐:“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了解王

9、安石积极变法的经历、他的思想性格、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为他的人格写照:尽管在变法中,他受到种种打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2 2.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疏通诗句的含义。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语言的变形。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和跳跃性。中国诗歌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颠倒词序、改变词性、省略句子成分等,主要目的是形成格律,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如苏轼浣溪沙词中有“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

10、簌簌落衣巾”的倒文;如王维的过香积寺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一联中,“咽”和“危”为使动用法,而且全句倒装。如果不了解诗歌语言的这些特点,势必造成阅读上的障碍。3 3.抓关键词句(标题、诗眼、议论性语句),注意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细节,是人、事、景、物的局部特征或细微特点。朱自清先生曾经指出“细节”是“一沙一石之细,一言一动之微”,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和某处细节描写,往往便能“一叶知秋”,迅速地把握诗意。如宋代悟道诗中“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一个“嗅”字,既勾画出了梅的精魂,也写出了作者玩味不倦的神态,为清香所醉而流露出的会心的喜悦;同时,还凸显了“道不远人”的哲理,极大地

11、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再如秦观的鹊桥仙,看本词的结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即可明白本词意在通过对牛郎织女相聚场面的描写表达自己的爱情观。4 4.注意作品中“典故”的运用。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初步的理解,透过典故的本意理解用典所表达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形。(1)点化前人语句。点化不同于直接引用,而是将前人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2)明用历史故事。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这是明用。(3)暗用历史故事。它比明用隐蔽,因为没有明白地指出是

12、什么,所以很难一眼看出。如果知道所用的历史故事,便能读懂诗词;反之,便要大伤脑筋了。(4)反用历史故事。明用和暗用历史故事,都是正用其意。反用历史故事,则是反用其意。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诗采用的写法,一为用典,“朱雀桥” “乌衣巷”为东晋的繁华之地,“王谢”为东晋权贵豪门。一为借景抒情,“野草花” “夕阳斜”,这些景物让人联想到萧条衰败;旧时的堂前燕,目睹了王谢家族的富贵荣华,现在只能飞入寻常的百姓家。从用典入手,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昔盛今衰的王朝悲歌。5 5.分析诗歌的体裁和题材。抒情诗要注意把握诗人在诗歌中传达出来的情感

13、。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如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五):“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定位此诗为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满,而应不断进取。了解古代诗词题材上的分类,也可以快速把握诗歌的大意。古代诗词的分类,大体可概括为:山水田园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赠友送别诗、思乡怀远诗、叙事写人诗、闺怨诗等。6 6.看意象,明技法。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14、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如晏几道的鹧鸪天中有“杜鹃”这一意象,而“杜鹃”常常表达凄婉、思念之情,再联系最后两句,便可明确本词抒发了有家不能归的相思之苦和无奈之情。技法即艺术手法,基本的艺术手法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另外还包括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欣赏诗歌时,判明该诗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可以使我们透过语言散布的迷雾而洞彻诗人的本意。所以,在古诗阅读备考中,应熟知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和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二)遵循答题的格式1 1.先观点后理由。解题时,一定要先表明观点,然后再有条理地陈述理由。阅读下面一首唐诗

15、,然后回答问题。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参考答案:同意(表明观点)。看,在诗中指回望(理由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蒙眬,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理由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理由三)。2 2.先总后分。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即先概括地回答,再分条详细地解释。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秋 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此诗

16、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第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参考答案:凉。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总说概括)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清愁、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分说解释)3 3.分点梯度作答。答题时,分成几点,列出答案,但是要有一定的区分度,前后点要体现意义的梯度。这样会使答案一目了然,不至于丢分。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听蜀僧濬弹琴李 白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注:绿绮:古代名琴。流水:用“高山流水”典故。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参考答案: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五、跟踪训练,梳理巩固1 1.学生梳理错题解答的规律与方法,完成跟踪卷。2 2.根据试卷中出现集中的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