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导学案资料汇编3:文言文翻译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513698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导学案资料汇编3:文言文翻译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二语文导学案资料汇编3:文言文翻译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二语文导学案资料汇编3:文言文翻译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二语文导学案资料汇编3:文言文翻译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二语文导学案资料汇编3:文言文翻译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导学案资料汇编3:文言文翻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导学案资料汇编3:文言文翻译(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导学案资料之文言文翻译导学案资料之文言文翻译高考语文文言文主观翻译题的八个关注点:高考语文文言文主观翻译题的八个关注点:文言文翻译为高考必考题,并且从 2004 年开始,加大了考查力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能够更好地搞好文言文的复习备考,综观近几年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我们会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特别值得大家关注:关注点一、词类活用关注点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握,仔细辨别。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

2、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例 1 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2002 年高考上海卷)分析 :此句中的“奇”字为意动用法,应译为“对感到惊奇” 。此句应译为:然而也对他不采纳我的意见而实现自己的心愿感到惊异。例 2 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2004 年高考广东卷)分析:此句中的“穷”字是使动用法,应译为“使窘迫” 。此句应译为:从古至今,从无使他的臣民窘迫而自己能没有危险的。例 3 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2005 年高考重庆卷)分析:此句中的“晨”是名词用作状语,可译为“在早晨” “一大早” 。如果不能识别名词活用就很难获得满分。此句应译为:侯可一大早骑马直

3、奔富人家,打开木匣拿出田契归还他的主人。例 4 大用则王,小用则亡。(2005 年高考福建卷)分析:此句中的“王”本为名词,在句中用做动词,译为“称王” 。因此本句应译为: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例 5 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2005 年全国卷)分析:此句中的“丧”是动词的为动用法,应译为“为治丧” 。如果判断不出“丧”的活用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本句应译为:马患肥胖症而死,(庄王)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关注点二、特殊句式关注点二、特殊句式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要想能

4、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极容易造成失分。例 6 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2003 年高考安徽春招)分析:此句为定语后置。 “故为兵者”为“农”的后置定语,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定语还原到原来的位置,此句应译为:吴良想对原先当过兵的农民登记编册,老百姓十分恐慌。例 7 乃招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2004 年高考浙江卷)分析:此句中的“谕以祸福”为状语后置。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此句应译为:于是召集他们的首领,把福祸(利害关系)告知(他们),各部落都认为许逖的话是可信的。例 8 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2005

5、年高考天津卷)分析:此句为以“者也”作标志的判断句。在翻译时必须将其译成“是”的格式,即: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终止大王对斗剑的喜好。如不能将此句式特点译出就很难得满分。例 9 赵国何求而不得也。(2005 年高考天津卷)分析:此句为宾语前置句。在翻译时必须将“何”回归其位。应译为:在赵国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例 10 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2005 年高考广东卷)分析:此句的“刚于为吏”属介词结构后置, “见忌于上”属于被动句式。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即:朱晖做官很正直,被上司嫉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关注点三、一词多义关注点三、一词多义古代

6、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要对词语的不同义项加以区分辨别。例 11 范氏富,盍已乎?(2004 年高考福建卷)分析:句中的“已”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停止;取消;已经;过分;语气词等。根据语境,可知“取消”义项最恰当。此句应译为: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例 12 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 ”乃悉罢之。(2005 年高考全国卷)分析:句中“罢”字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停止;罢免;结束,遣散等。根据语境可知“结束,遣散”义项最恰当。此

7、句应译为:裴侠说:“因为自己的口腹之欲而役使他人,这是我所不愿意做的。 ”于是全部都遣散了。例 13 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2005 年高考山东卷)分析:句中“剧”的常见义项有:厉害,严重;复杂,繁多等。根据语境可知“繁多”义项最合适。此句应译为:事物虽然繁多,一定经常到母亲那里看望问候才离开。关注点四、成分省略关注点四、成分省略成分省略也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省略的成分通常是主语,宾语,介词宾语等。省略的成分常常是命题老师注意的地方,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把省略的内容补出来。例 14 因乞李氏以归。(2005 年高考湖南卷)分析:此句中省略的成分是宾语“这部书” ,翻译时应补出来,

8、即,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例 15 主簿大惊,遽以白就。(2005 年高考广东卷)分析:此句中的“遽以白就”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这件事)” ,在翻译时省略的内容要补上,即“遽以(之)白(于)就” 。此句应译为:主簿非常吃惊,立即把(这件事)禀告阴就。例 16 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2005 年高考湖北卷)分析:此句中的“乃以告僧”省略了主语、宾语和名词性短语的中心语,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他们补出来。即:李超最初不说,尼姑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关注点五、古今异义关注点五、古今异义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非常普遍。这一知识点也是高考命题经常涉及到的

9、内容。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尤其要特别注意那些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千万不可以今译古。否则,就会出现错误。例 17 隐处穷泽,身自耕佣。临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2004 年高考全国卷)分析:此句中的“穷”不能译成“贫穷” “穷困” ,而应该译成“偏僻” 。因此该句应译为:(孟尝)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临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户。例 18 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2005 年高考湖南卷)分析:此句中的“学者”是古今异义的词语,不能译为“做学问的人” ,而应译为“学习写文章的人” 。即该句应译为:学习写文章的人应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例 19 远者三岁一更,近者

10、一二岁再更。(2005 年高考浙江卷)分析:此句中的“再”是古今异义的词语。应译为“两次” 。即该句应译为:(任期)长的三年一轮换,(任期)短的一二年就轮换两次。例 20 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2005 年高考全国卷)分析:此句中的“妻子”是古今异义的词语,应译为“妻子和儿女” 。如果不能识别就会失去此点的得分。该句正确的翻译为:楚相孙叔敖,一生坚持廉洁的操守,现在妻儿老小却贫困到靠打柴为生。清官实在不值得做啊!关注点六、单音节词关注点六、单音节词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而古代汉语词汇与此相反,以单音节为主。此类知识点也常常是高考命题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因

11、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加强对单音节词翻译的训练。在具体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地把古汉语的词汇当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去解释。例 21 隐处穷泽,身自耕佣。临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2004 年高考全国卷)分析:此句中的“耕佣”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耕”和“佣”两个词,意思是“种田” “做工” 。按照评分标准如若不能解释出“佣”的含义要扣分。所以该句应译为:(孟尝)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临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户。例 22 遂大困,寻死富阳。(2005 年高考山东卷)分析:此句中的“寻死”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寻”

12、和“死”两个词,意思是“不久” “死在(富阳)” 。该句应译为:于是极度贫困,不久死在富阳。关注点七、固定句式关注点七、固定句式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翻译时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就会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来翻译,不能擅自意译。例 23 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 年高考全国卷)分析:此句中的“之谓也”是固定格式,应译为“说的是” 。如不清楚此格式很容易误译成:大概是李将军说的吧!正确的翻译应为: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例 24 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2004 年高考湖北卷)分析:此句中的“无以”是固定格式,应译为“没有用来的” 。所

13、以此句正确的翻译为: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能够取代薛季昶的。例 25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分析:此句中的“孰与”是固定格式,应译为“与相比” 。即此句应译为:我同城北的徐公比,谁更漂亮?常见的固定结构还有:何以为?(表反问语气,译为“为什么”)、无乃乎?(表示揣度语气,译为“恐怕吧”)、奈何?(表示用来询问的, “拿怎么办”)、得无乎?(表示怀疑与揣测语气,译为“恐怕吧”)等。关注点八、修辞知识关注点八、修辞知识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

14、有的需将喻体直接换为本体,有的就需抓住喻体采用形象描绘的方式进行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应采用直接点明借代本体的方式进行翻译;如果采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方式,翻译时就要把相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是委婉的修辞方式,就要根据语境译出句中所要表达的意思。目前高考试题中虽然此知识点设题并不多,但今后是否会加大这方面的力度,我们很难知道。因此对这一知识点略做说明以备后患。例 26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991 年高考全国卷)分析:此句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方式。如果不了解此修辞方式很容易将此句误译为:不因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悦,也不因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伤。正确的翻译是要

15、把相对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此句应译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悲伤。例 27 峰极危者,必跃而居其颠;洞极遂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2002 年高考上海卷)分析:该句中的“猿挂蛇行”是比喻的修辞方式,应译为“像猿一样悬挂,像蛇一样爬行” 。如果不了解此修辞就很容易翻译错误。例 28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李密陈情表)分析:该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在翻译时可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其译为: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落到西山一样,奄奄一息,生命垂危。例 29 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分析:此句采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方式。 “

16、金”是借代,代指“金属制成的刀剑” ,属材料代物。翻译时要直接点明借代的本体,译为:金属制成的刀剑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如果不了解该句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高考文言文翻译主要考查以上内容。因此,我们在文言文翻译的备考过程中,重点要从上述角度,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从而做到胸有成竹。惟其如此,我们才不会事半功倍。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考查的固然是整句的翻译,但命题者对文句的设定是独具慧眼的,他们总是选择那些带有特殊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倒装等)和含有关键性词语的句子给考生翻译,并将其设定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那么,怎样才能把握住这些得分点呢?在此将其系统地归纳如下。一、词类活用要特别关注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为动、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活用” 。对活用词的翻译要善于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的词性。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