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学案:3.8《咬文嚼字》(新人教版必修5)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513638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学案:3.8《咬文嚼字》(新人教版必修5)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二语文学案:3.8《咬文嚼字》(新人教版必修5)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二语文学案:3.8《咬文嚼字》(新人教版必修5)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二语文学案:3.8《咬文嚼字》(新人教版必修5)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二语文学案:3.8《咬文嚼字》(新人教版必修5)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学案:3.8《咬文嚼字》(新人教版必修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学案:3.8《咬文嚼字》(新人教版必修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咬文嚼字学案学习要点1.1. 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3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4培养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相吻 合”的谨严精神。重点讲解重点讲解关关于本文的题目“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形容过分推敲 字句。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 词夺理。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 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李广射虎”与“情境”文中第二个例子,“李广射虎”一段。我们能理解作者的观点,但必须补充 一些“情境

2、”材料,因为这里不可以仅用“意味”“情感”来解释。李广射“虎” ,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之中的,这种情境造就了他的“激变能力”以千钧之力,以 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没镞”,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做成的,因 此便有了后文所记,因此这段内容,只可保留原貌甚或增益,不可刻意简洁的。今举几例: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女奴抱着幼子被人追杀,她奔跑的速度是 超常的,凌汛期的密西西比河横在眼前,她大呼一声把眼一闭跳上浮冰,又一块 一块跳过去。这里的情境是特定的。一个小孩在阳台边玩,不慎滑下,小孩的母 亲从马路那边见状飞奔过来,就在孩子落地的一刹那接住了。后来记者让她再 “表演”无论如何也跑不过来了。有一个人在路上

3、提靴子,正有一辆吉普车冲他 过来了,他在倒下的同时用手托住了车的一侧。吉普车转向而去,仅碾下了他的 一只靴底。然而他的力量本来很平常。这正是李广射虎的“激变能力”的佐证,原文情节缺一不可。这个例说明文 字与所要表达的情境有关,值得玩味。“推敲”的启示 唐朝诗人贾岛,做诗严肃认真、一字不苟。常常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 流”。故素有“苦吟派”之称。据唐宋遗史记载,他在长安应试时,有一次在路 上反复考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即流传至今的题李凝幽居一诗), 本想把其中的“敲”改为“推”,但又下不了决心斯时正好撞上了当时任京 兆尹(相当于今市长)的韩愈的车骑。有人便把他拉到韩大人面前,当韩愈问明

4、 情由后,即笑曰:“还是敲字更好啊!”这就是古今以来一直被传为美谈的 “推敲”的故事。至于这一“推”一“敲”到底孰优孰劣、孰得孰失,后人便又 持两种意见:一种是以韩愈之“是”以为“是”,不再认真追究(言下之意是既 然身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已有高见,我们又何必再加审议、再持异议呢?); 另一种是有些学者诗家坚持独立思考,对此谈出自己的见解和分析。这里且举两 例:(1)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他在咬文嚼字一文中说:“问题不在推 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 和的。在文字里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从这个艺术 哲学的基本观点出发,朱老先生得出的结论是:“

5、推字比敲字好。”因 为前者能更好地表现诗人冷漠自在、独来独往的意境,同时,与上句亦更为谐调。 因为若是“敲”,尽管声音不大,毕竟会惊动“宿鸟”的。(2)著名学者周振 甫先生,经过自己的认真思辨,在其著名的诗词例话中又提出了与朱翁截然 不同的意见。但又绝非简单草率地因袭韩愈之说,而是拿出了自己的根据,做出 了自己的分析。周先生以题目题李凝幽居为线索,推断诗人原是写去往李凝 幽居处时的环境和心境。进而指出:“就这首诗看,敲的该是李凝幽居的门,这 个僧可能是作者自指,因作者出家为僧,法名无本。那他在晚上去找李凝, 应该敲门,才和幽居相应。从音节上说,敲字也较为响亮。” 二公所见,迥然不同。而原作者贾

6、僧亦早入黄泉,看来,这桩诗案是实难定 论了。但笔者倒以为,斯“推敲”之古今故事却足以给我们今人(包括笔者本人) 学业做事、走笔撰文以不少有益的启示。比如说做学问吧,既要有请教先哲的虚 心态度,又需要有不迷信、不盲从,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伏案写作 呢,则又该恪守以意帅文、文役于意,直至达到文质相谐、文质并茂的基本原则。附:题李凝幽居原诗题李凝幽居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注释】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这里指石根云气。 幽期:再访幽居的期约。言:指期约。 反馈练习反馈练习一

7、、基础知识 1选出加点词语使用无误的一项( )A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 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但是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 形式是相随而变的。B无论是阅读以及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C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以至在 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D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2选出横线上词语填充最恰当的一项( )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 有兴致出来赏月, ,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质。 A自在无碍,兴尽而返,独往独来 B兴尽而返,独往独来,

8、自在无碍C独往独来,兴尽而返,自在无碍 D兴尽而返,自在无碍, 独往独来3结合上下文,解释加点词的含义。(1)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 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 入下乘。“作”: (2)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这一点: 4选出加点词用得恰当的一句( )A他的勇敢博得了普遍的赞誉。B离开两种制度的本质及其发展的具体情况,去赞誉资本主义的“美妙”, 决然谈不上什么高明。C贫困地区的人民寄来热情洋溢的感谢信,由衷赞誉曙光中学师生对失学 儿童的深情厚谊。D杂技演员高超的技巧,惊险的动作,令人赞誉不已。5人

9、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闹字而境界全出。”从 下列诗词中找出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选出判断正确的项(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A润 点 火 笑 B潜 翻 蓝 笑C润 翻 蓝 春 D潜 点 火 春6有些话如果缺乏一定的语境,就容易产生歧义。请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词句, 使整句话不产生歧义。(1) 研究鲁迅的书。(2) 研究鲁迅的书。(3)咬死了猎人的狗 。(4) 咬死了猎人的狗。7.下列两组诗,加入哪一组动词境界全出?(1)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a.摇 映 b.舞 隐 c.弄 吻 d.

10、扶 失(2)山色蒙蒙( )画轴,白鸥飞处( )诗来。a.如 带 b.横 带 c.入 送 d.挂 入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 813 题。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 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意义,凡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 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易捉摸,它可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 “一川烟草”“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 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 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 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

11、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 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在诗的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 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 )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 )。 既是( )的,( )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 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离。8用原文中的词语分别概括“字的直指意义”和“字的联想意义”的特征。直指意义的特征是: 联想意义的特征是: 9填空:文中作者把直指意义比作 ,把联想的意义比作 , 这样作比的作用是 。10“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这一句加横线的词 语是否可以互换?为什么?答: 。11文中括号中,依次填充词语,恰当的一组

12、是( )A个别 游离 个别 游离B个性 游离 个性 游离C游离 个性 游离 个别D个性 游离 游离 个性12文段中划横线句子的意思前后是否矛盾?答: 13本文段的中心是什么?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答: 参考答案 一、1D(A转折语意过强 B应为选择关系 C强调的意味未表达出)2B 3(1)是匠心独运的创作(2)通过字词的联想义使意蕴丰富 4A(提示:B 项应为“赞美”;C 项应为“赞扬”;D 项应为“赞叹”。)5A 6(1)他正在撰写一本 (2)要想了解 30 年代中国文化战线上的尖锐 斗争史实,就必须 (3)终于受到村民的团团包围,最后死在村民的棍棒 之下 (4)老虎躲过猎人的箭,凶猛地7.(1)d (2)b二、8明显而确实 变化莫测9月轮;轮外圆晕,晕外霞光;生动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字的直指意义和联 想意义的特征,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且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10不能。“确定”与“控制”之间有着内在逻辑关系,只有选确定文字的 意义,才能够驾驭,控制文字。11C 12个矛盾。联想意义是变化莫测的。如果能使读者通过字面准确体会到、 把握到联想意义,那么字的意蕴自然就丰富;反之如果不能准确把握住联想的意 义,表达有误,就有可能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13中心是: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论证方法 有:例证法,引证法,比喻论证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