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学案:3.9《劝学》(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513570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学案:3.9《劝学》(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二语文学案:3.9《劝学》(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二语文学案:3.9《劝学》(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学案:3.9《劝学》(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学案:3.9《劝学》(新人教版必修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劝学 教学背景尝试把文言文教学和议论文写作教学相结合,摸索读写结合的新方法。 实施策略 本节课设计通过对课文的讲解,给学生传授三大方面的知识(1)文中几个 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 道理;(3)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掌握其中的一种论证方法和运用分论点的方法 构思文章的技巧。 教学努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主要是以教师讲解和学生阅读归纳以及读背相结合,通过学生的朗读熟悉课 文内容,通过幻灯片展示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并且直观学习分论点对文章中心的 论证所起的积极作用;掌握议论文要讲清的三大内容(讲清“是什么”、“为什 么”、“怎么做”。) 实施过程:

2、一、作者简介: 荀况(约公元前 313 年前 238 年),赵国人。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晚年到楚国,春申君任他为兰陵令,以后居于兰陵著书, 死后葬于兰陵。 荀况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强调后天学习的 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三十二篇。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它集中反 映了荀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论述学习问题的一篇重要文章。全文论述了学 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长期积累,坚持不懈、用心专一的道理。 二、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 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

3、思索地回答:“劝告”。教师趁此在 “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 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在这篇以 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 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学生试译全文难句,教师点拨指正:(此内容略) 四、讲解设喻的运用,并分析文章说明: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称为“设喻论证”。(通常 又称为“比喻论证”)其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 见的事物和现象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如“循表夜涉”、 “刻舟求剑”等。) (一)、诵读

4、分析第 l 段并分析。1、 诵读的准备。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 2、 学生练习诵读。 先自读两遍,再由教师领读一遍,然后检查学生试背,指出关键在于要理清 文理。 3、第一段: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观点 1、 提问: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起句和结句) 2、提问:开头说:“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 明这个观点的吗?(不是直接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这个观点的。) 3、提问: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博学而日参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 “学不可以已”。) 4、提问: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5、乎已”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 的意思? (要“博”则“不可以已”;“日”亦有“不已”之意。)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1、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 2、提问:这三组设喻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 同。) 3、再问: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 熟练地诵读这一段。 学生参照幻灯片齐背一遍,先自查、互查,后由教师检查。 (二)、诵读第二段并分析。 第二段文理分析,教师提出几个问题,以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为主。1、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列举出来。 2、 问: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 3、 问:结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四组设喻,它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 之物的

6、性质是否相同? 学生熟读、背诵这一段。 (三)、诵读第 3 段并分析。 第三段文理分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五、总结全文,结合议论文的写作,辅导学生议论文的写作。 1、 中心内容。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讲清“什么”) “不已”才能“知明而行无过”意义(分论点之一);“不已”才能“善假 于物”作用(分论点之二)(讲清“为什么”) “不已”才能做到积累、坚持、专一态度、方法(分论点之三)(讲清“怎 么做”)教师点拨分析: 作者在本文中所论述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 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而改造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这种教育改造, 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

7、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 设喻的运用。 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正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 果;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反 复设喻,使内容逐步加深。 3、 对举(对比)的运用。 说明: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有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和相反 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 让学生举例(同类事物对举,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 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相反事物对举,如“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用心躁也”。) 六、布置作业 1、 熟练背诵全文 2、 完成作业“思考与练习”三、四、五 教学反思 这节课对文言文和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教法作了一次新的尝试,读、析、讲的能力 有所提高,可惜一课时的学习时间,无法从文言文的新课教学过渡到写的能力的 训练,这是最大的不足。拟在今后的教学中,再次尝试这种结合,希望达到游刃 有余的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