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县二中高一历史导学案: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新人教必修2)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453196 上传时间:2018-10-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安阳县二中高一历史导学案: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新人教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河南省安阳县二中高一历史导学案: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新人教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河南省安阳县二中高一历史导学案: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新人教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河南省安阳县二中高一历史导学案: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新人教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河南省安阳县二中高一历史导学案: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新人教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南省安阳县二中高一历史导学案: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新人教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安阳县二中高一历史导学案: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新人教必修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必修必修 2 第第 9 9 课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导学案)编写人: 和国红 备课组长:和国红 审核人:马秀丽 经济结构: 是指国民经济的组成和构造。它主要有两重含义:(1)从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来 考察,则主要通过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成分的比重和构成来表现。 (2)从国民经 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方面的组成和构造考察,则包括产业结构(如一、二、三 次产业的构成,农、轻、重工业的构成。 (一)自然经济的解体 1、原因: 是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 2、表现:传统的手工业纷纷破产, 与 分离;自然经济解体 与 分离 列强经济侵略,中国 商

2、品化趋势加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 发展,瓦解中国的 经济。但近代中国的大部分农村, 仍然占 统治地位。 3、影响: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条件; 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二)洋务运动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概况:洋务派及其主张:奕忻(中央);曾国番 李鸿璋 左宗棠 张之洞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中体西用)目的: 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创办军事工业(自强) 企业 目的: 内容 创办民用工业(求富) 企业: 70 年代开始筹划海防 三支海军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培养实用人才)破产标志: 甲午战争中中国的失败。根本原因: 评价

3、:引进了 ,培养了 ,客观上刺激了 发展。创办企业一定的抵了 ,瓦解着本国的 ,但是没 有达到使中国走向富强的目的,无法维护清朝的统治。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产生的条件: ,受到外商企业的刺激, 洋务运动的诱导2、产生时间 : 地点:东南沿海。企业代表: 、 、 。早期资本家 3、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先天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后天畸形:受到双重压迫导致比例失调。重点解析:、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 首先是自然经济解体,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是传统的家庭手工业受到冲击,开始 与农业分离,即“耕”与“织”分离;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进一步商品化,也瓦解着自 然经济。因此,自然经

4、济解体的含义比较完整的理解应是: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 益商品化。 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还体现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三种形态,即外国资本、官僚资 本和民族资本的依次产生。与之相对应的是三类近代企业:外商企业、洋务企业与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近代企业之“近代”的内涵,是指采用机器生产而不是工场手工业。 自然经济的解 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产生提供了商品和劳动力市场,洋务运动在促使本国自 然经济瓦解的同时,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起了诱导作用。外商企业丰厚的利润也刺激 了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创办近代企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 世纪六七十年代,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1、曾国藩说:“购买

5、外洋器物,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 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这 反映出清政府掀起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自强求富 B.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C.发展资本主义 D.利用西方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2、五口通商后,福建武夷山的特产茶叶行销海外,山民纷纷伐木铲草种茶,使得“苍崖 铲为赤壤,清溪泛为黄流” 。但“外洋印度产茶日多, (武夷茶)行销日滞” ,又因外商控 制了价格,最终武夷“市疲山败” 。这说明了: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 生态环境被破坏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使武夷茶叶失去海外市场鸦片战争后,农 产品商品化程度日

6、益提高 A B C D 3、鸦片战争后,外国经济势力的入侵,给中国带来的客观作用不包括 A.中国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刺激了中国城乡经济的发展 C.瓦解了自然经济,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 D.有利于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 4、下列关于洋务运动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有利于中国的 近代化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A. B. C. D. 5、以“求富”为口号兴办民用工业的直接动因是创办军事工业所遇到的困难,其“困 难”主要有资金运输燃料矿产A. B. C. D. 6、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洋务运动实质上是 A.以工场手工业代替简单协作 B.以机器生产代替手

7、工劳动 C.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D.近代化的一部分 7、19 世纪中期,中国出现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三种新的经济成分。 它们同自然经济的关系是 A.互相依赖 B.不同程度瓦解自然经济 C.既相互依赖又互相瓦解 D.继 承发展 8、关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受外商企业和洋务派办厂的刺激 B由鸦战前资本主义萌芽直接发展而来C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起来的 D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19 世纪 60 年代,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中日两国几乎同时开展了旨在 “富国强兵”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然而甲午一战表明,两国的“富国 强兵”结局却大相径

8、庭,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李鸿章认为: “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铁路耳,机器 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摘自梁启超著论李鸿章 材料二 (日本)该国近年改变旧制其变衣冠,易正朔,每为识者所讥。然如改习西 洋兵法,仿造铁路火车,添置电报,开煤矿,自铸洋钱,于国计民生不无利益。并多派 学生赴西国学习器艺,多借洋俩,与英人暗结党援,其势日张,其志不小。故敢称雄东 土,藐视中国,有窥犯台湾之举。 摘自 1874 年 12 月 10 日李鸿章给同治帝奏折 (1)分析材料一指出李鸿章举办“洋务”的指导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洋务派作 出了哪

9、些重大的“变革”举措?(2)材料二反映出李鸿章对日本明治维新有什么认识?(3)试结合材料及相关历史背景,简要评析中日两国“富国强兵”结局不同的主要原 因。【高考真题再现】 、(2005 广东卷,历史,7)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遇到的困难,洋务派兴办了一批民用企业。下列各项中属于这批企业的是 A轮船招商局 B福州船政局 C江南制造总局 D上海发昌机器厂 、(2006 广东卷,历史,8)据记载,江南制造总局的工人 1867 年的收入是同一地区农 业劳动力或苦力收入的 4 倍,这一现象可以理解为 A民用企业利润丰厚,工人福利待遇较好 B官方重视军事工业,工人收入相对较高 C招募的工人多来自西方

10、国家,收入自然较高 D民族资本家为笼络工人,提供相对 丰厚的报酬 、 (2008 江苏卷,历史,8)至 20 世纪初, “外货风行,土布渐归淘汰” ,洋布战胜土 布,最根本的武器是 A.洋布外观漂亮 B.洋布广告充斥 C.洋布引领时尚 D.洋布价格低廉 、 (2008 江苏卷,历史,5)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 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这表明他主张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5、 (2008 海南卷,历史,15)19 世纪 30 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 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

11、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 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 “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 根铲除” 。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A垄断贸易的要求 B商品输出的要求 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D资本输出的要 求 6、 (2008 广东卷,历史,9)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A19 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 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 必然之势也。 ” C1853 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

12、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 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 D1850 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 “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 到限制。 、 (2009 年北京卷)面对外来冲击,近代中国作出了积极的回应。1862 年,京师同文 馆设立。该馆先后开设外语、化学、物理、各国史略、航海测算、富国策、万国公法等 课程。据此判断,同文馆 A.标志着西学东渐进程开始 B.致力于“变科举” “改官制” C.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 D.旨在宣传“德先生” “赛先生” 1、D2、D。、D 4、B 5、A 6、B 7、B 8、B (1)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变革举措: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兴办近代民用工业;创办 近代海军;创办新式学校和选送留学生出国深造。 (2)认识:李鸿章赞成日本学习西方军事和工业技术,以及派遣留学生等措施。反对日本 进行政治制度的变革,对日本威胁、侵略中国担忧。 (3)主要原因:国际环境不同:19 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列强在东亚侵略的主要目标是中 国,国际环境不利。造成洋务运动举步维艰;客观上为日本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 利的国际环境。改革遇到的阻力不同:清王朝中顽固势力强大,反对变革。而日本封建 专制统治相对薄弱,通过武装倒幕,倒幕派改革力量建立了新政权,因而能够实行全面、 有效的改革。两国推行变革的力度不同:中国洋务派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 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