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育才中学高中语文《王何必曰利》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2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298940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榆林育才中学高中语文《王何必曰利》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2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榆林育才中学高中语文《王何必曰利》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2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榆林育才中学高中语文《王何必曰利》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2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榆林育才中学高中语文《王何必曰利》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2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榆林育才中学高中语文《王何必曰利》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榆林育才中学高中语文《王何必曰利》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陕西省榆林育才中学高中语文陕西省榆林育才中学高中语文王何必曰利王何必曰利教学案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先秦诸子选读22【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 2分析正反对比加强论证的效果,首尾呼应的结构; 3了解孟子对利和义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习重点】 1把握文章主旨,学习正反论对比的论证方法; 2进一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学习难点】 1揣摩意蕴深刻的语句,提升审美品位。 2领会孟子思想对今天的启示意义,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预习案预习案】 一、一、 素材积累素材积累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 史记货殖列传 “君

2、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不汲汲于荣名,不戚戚于卑位。 骆宾王 好名而立异,立异则身危。 林逋 利益使一些人目盲,使另一些人眼明。 拉罗什夫科【法】 我们的欲望,把长虹绚烂的色彩,借给了只不过是云雾的人生。泰戈尔【印度】 当功名心认为伟大和荣誉只在于获得新的知识,而抛弃使人贪婪的不纯洁动机的时候,人 们就会感到幸福。 圣西门【法】 功名心对于伟大的历史人物的活动可能是一种刺激,但多半是一种障碍。 斯大林【前苏联】 二、知识链接二、知识链接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卫灵公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里仁 ) 明确:在孔子的心目中,

3、 “义”就是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什么事。 “义”和“利”是一 对矛盾的概念。 “义以为质” ,质就是质干、根基的意思。孟子对“仁” “义”的解说有新 的发挥: “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 ” (离娄上 )意思是人心应该居于“仁” ,人的行为则应该以“义”为准则。也就是说,蕴涵在内心为“仁” ,而发之于外则为“义” 。这样,孟子把“仁”的内涵和要求简明化了。 三三、课前预习、课前预习 (一)学习选文第一则 1找出孟子在选文中的中心论点? 2孟子在文中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 - 2 -3总结:孟子见梁惠王一文采用正反对比论证说理,分析了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 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 “

4、先义后利” ,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学习选文第二则 1孟子数落宋牼的目的是什么? 2探讨选文的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 3总结: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逐利与行义的不同结果:逐利能使兄弟割袍、父子反目、君 臣成仇,兄弟割袍则恩断义绝,父子反目则家将不家,君臣成仇就会国将不国;行义能使 兄弟手足情深、父子共享天伦、君臣同心同德,自然也就称霸天下。 【探究案探究案】 【合作探究】 1唯利是图这种价值观会造成什么样的社会弊端?谈谈你的看法。并讨论孟子义利观的现 实意义。 2探讨:“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你是如何 理解的? 三、课文小结三、课文小结 - 3 -这

5、节课,我们领略到了“亚圣”孟子一崇高的精神境界,他的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精 神重要组成部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我们要认真地去呵护它,把它发扬光大,创建和 谐的社会、家园。让我们走出“人情似纸,张张薄”的冷漠、荒谬的不幸和悲哀的困境吧!【训练案训练案】 延伸思考延伸思考 (一) 孟子一书中“义”字共出现 108 次。 合乎某种道或理谓之“义” ,作名词或动词。 1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 正,莫不正。 ” 2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治于 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 3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 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

6、也。 ” 孟子主要把“仁”看作是人心理上一种应有的的道德 品性,而“义” ,是人在生活中应遵循的,应内化于心的一种行为标准,一种道德规定。(二) 孟子一书中“利”字共出现 38 次。 1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 2 “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3 “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 灾,乐其所以亡者。 ” 4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利”在孟子的思想学说中主要指实实在在的利益、好处,相当于我们现在通用的“利益” 。(三)孟子的“义利观” 1孟子是否要人们完全不考虑“利” ,放弃“利”呢?请说说你对孟子的义利观的理解。 2义利观 3孟子义利观的局限性4孟子的“义利观” ,到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4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