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宁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287496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普宁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广东省普宁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广东省普宁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广东省普宁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广东省普宁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普宁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普宁市第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普宁市第二中学普宁市第二中学 2016-20172016-2017 学年度高二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学年度高二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卷上。2.用 2B 铅笔将选择题答案在答题卷对应位置涂黑;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不准使用铅笔或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卷的整洁。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9 9 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9 9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今天,如何穿出中国

2、范儿今天,如何穿出中国范儿周飞亚周飞亚史记载,赵武灵王“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 ,却遇到巨大阻力,王公大臣纷纷进言,认为“衣服习俗,古之礼法” ,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乃是一种罪过。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是魏孝文帝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革衣服之制” ,禁胡服,改汉服,以达到去除鲜卑的民族身份、融入汉族的目的。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中华是礼仪之邦,最重服饰, “衣食住行” ,以“衣”为首。历经几千年流变,发展出的服饰文化可谓博大精深。从汉服、唐装到旗袍、中山装,经典的中华服饰也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然而,在当代中国,这种具有自

3、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却似日趋式微。最简单的例子便是,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的时候,脑子里首先甚至唯一想到的就是西服,而不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式礼服。这对于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民族服饰,于个人,是身份的标签和文化认同感的载体;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更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放眼世界,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 ,如 riben、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阿拉伯国家更是重视。相比之下,我们的重视程度似乎还不够。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规定外交人员的正装为中山装。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山装似乎显得不太符合当下的审美观,因而渐渐退出了人

4、们的视野,外交官们也开始穿起了西服。但是,西服在很多国家眼中并不算正装,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穿西服会被视为过于随便、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所幸的是,已经有不少人意识到并试图弥补这一缺憾, “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正在国内悄然兴起。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 ,就是热潮中的一股涓流。这次由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会议,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服饰文化为宗旨,探讨最多的话题就是为什么要有“国服” 、 “国服”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确,如果我们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能穿“国服” ,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这就要求“国服”具有对普通民众的亲和力,便于普及。

5、它不仅仅是在设计上加入中国元素那么简单,更应体现中华民族对于衣着的文化理念。服饰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魏晋风流,士人爱穿敞襟宽袍,以显自由不羁;大唐盛世,开放自信,服饰因之雍容华贵;在国家崛起之今日,如何穿出中国范儿,看来真不是一件小事。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因此作为礼仪之邦的我们最重服饰, “衣食住行” ,以“衣”为首。B赵武灵王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遇到巨大阻力,因为王公大臣认为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是一种罪过。C在当代中国,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好像逐渐衰弱了。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时,首先想到的并不是中

6、式礼服。D民族服饰,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尤其是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与赵武灵王“革衣服之制”的内容相反,魏孝文帝“禁胡服,改汉服” ,但他们都由此达到了融入汉族的目的。B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历经流变可谓博大精深。汉服、唐装、旗袍、中山装,都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C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 ,比起 riben、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尤其是阿拉伯国家,我们的重视程度好像还不够。D由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 ,是“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的

7、一种体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外交官用穿西服取代不太符合当下审美观的中山装,但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这种穿着可能会被视为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B “探讨为什么要有国服 、 国服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现象可以证明,当下有不少人正在试图弥补我们没有“国服”的缺憾。C我们只有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穿具有中国范儿的“国服” ,才能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D大唐盛世雍容华贵之服,彰显开放自信。服饰反映社会,因此在国家崛起之今日,我们都应该把“如何穿出中国范儿”当成一件大事。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8、成下列各题。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绍兴十八年进士第,调福州宁德簿,摄尉。以获盐寇改秩,知临安府于潜县。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籍,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治为诸邑最,郡以政绩闻。擢知常州。时水潦为灾,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或言常平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疫大作,衡单骑命医药自随,遍问疾苦,活者甚众。檄晋陵丞李孟坚摄无锡县,有政声,衡荐于上,即除知秀州。除太府少卿。合肥濒湖有圩田四十里,衡奏:“募民以耕,岁可得谷数十万,蠲租税,二三年后阡陌成,仿营田,官私各收其半。 ”从之。除

9、户部侍郎。时盐课大亏,衡奏:“年来课入不增私贩害之也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择廉能吏察之,私贩自绝矣。”仍命措置官三人。丁母忧。起复,除枢密都承旨。奏马政之弊,宜命统制一员各领马若干匹,岁终计其数为殿最。李垕应贤良方正对策,近讦直,入第四等,衡奏:“陛下赦其狂而取其忠,足以显容谏之盛。 ”乃赐垕制科出身。有言江、淮兵籍伪滥,诏衡按视,赐以袍带、鞍马、弓矢,且命衡措置民兵,咸称得治兵之要。讫事赴阙,上御便殿阅武士,召衡预观,赐酒,洒宸翰赐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上锐意恢复,凡将帅、器械、山川、防守悉经思虑,奏对毕,从容赐坐。讲论机密,或不时召对。上选

10、使求河南,衡奏:“司谏汤邦彦有口辨,宜使金。 ”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己,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即日罢相。年六十有二薨。(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注】常平:常平仓。亭户:古代的盐户。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年来课入/不增私贩害之也/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B年来课入不增/私贩害之也/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C年来课入/不增私贩害之也/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D年来课入不增/

11、私贩害之也/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来源:学科网 ZXXKA “摄尉”之“摄” ,指暂代官职。古汉语中,表示暂代或代理官职的词还有“行” “署”“权” “假” “守”等。B “丁忧” ,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为父母守丧,也称“丁艰” “居丧” “苫块” “服阕” 。依照古礼,父母死,子女得在家守丧三年,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母丧称“丁内艰” ,父丧称“丁外艰” 。C “檄”与“牒” “移”都是古代官府往来文书的文种名称。其中“檄文”多用于声讨和征伐;“牒书”与“移文”都是用于不相统属的各官府之间的行

12、文, “牒书”上行、下行、平行文都用,而“移文”只是一种平行文书,多用于晓喻或责备。D “宸翰” ,指帝王的墨迹(文章或手书) 林黛玉进贾府中, “荣禧堂”三字之后的又一行小字“万几宸翰之宝”中的“宸翰”也是此意。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衡能够唯才是举。李孟坚在代理无锡县令时,有很好的为政声誉,叶衡就向皇上举荐;李垕在应贤良方正对策时亢直敢言,叶衡上奏劝说皇上赐他制科出身。B叶衡深得皇上赏识。皇上驾临偏殿检阅武士时,特意让叶衡参与观礼,赐给他酒,皇上考虑军机大事时,也常常召见他参与研讨,而且叶衡的很多谏言,皇帝都欣然采纳。C叶衡关心百姓疾苦。在任于潜县令时,曾把

13、五等以下应交的赋税的份额均摊给前四等,使贫民得到解脱;在常州任上,他积极应灾救民。D叶衡富有治军之才。他在任枢密都承旨时,有人反映江、淮一带士兵名籍造假现象泛滥,皇上下诏让叶衡考察巡视,并且命令叶衡安置民兵,人们都称赞他抓住了治军要领。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募民以耕,岁可得谷数十万,蠲租税,二三年后阡陌成,仿营田,官私各收其半。有言江、淮兵籍伪滥,诏衡按视,赐以袍带、鞍马、弓矢,且命衡措置民兵,咸称得治兵之要。来源:Zxxk.Com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了各题。鸣沙过雁(明)无名氏秋成河外锁斜晖,风卷晴沙拂地飞。过雁数声清堕玉,征人何处问寒衣?春雁(明)王恭春风一夜

14、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莫道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注】鸣沙,北魏至宋、西夏县名,治今中宁县鸣沙镇。8.在鸣沙过雁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雁的?请简要分析。9.两首诗通过“雁”各自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名篇名句默写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 , ” 。(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刘义隆事典的词句是:“ , ” 。(3)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运用比喻感叹人生的短暂与自身的渺小。三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2525分)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萝卜进城萝卜进城冯巧张锋搬进

15、了新家,老爸老妈从乡下乐呵呵地赶来庆贺。老妈拎了一大筐土鸡蛋,老爸背了一大背篓大萝卜。他们知道现在城里人最稀罕乡下的绿色土特产。张锋和媳妇儿见着二老,自然高兴得不得了,只是担心累着二老,可他们一个劲儿地摇头摆手:“不累不累,我们身子骨还硬朗着呢! ”张锋招呼媳妇儿把鸡蛋和大萝卜放进冰箱里。妞妞忙着给妈妈帮手,她把萝卜放在地上,一个一个排起来,还挨个儿数起来: “一、 二、三一共十九个。”“哎呦,我的妞妞真能干呢! ”爷爷一边夸着妞妞, 一边对张锋说: “这大萝卜多好,你拿些给隔壁邻居尝尝,他们一定很高兴。”“爸,我们刚搬来,都还不认识,不用了! ”媳妇儿搭腔了。“正因为你们是刚搬来的,所以才要

16、主动去跟他们套近乎嘛! ”老妈也在一边说,“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以后也好有个照应。”来源:学科网“对! 你妈说得对! 我们这么远,来一趟不容易,万一有个什么的,他们也好帮帮你们!”老爸表示赞同。张锋和媳妇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该说什么好。这时,妞妞站起来有板有眼地对奶奶说:“奶奶,你不知道吗?老师都说陌生人给东西是不能要的。他们又不认识我们,肯定不会要!”“呵呵!我的乖孙女,老师讲的那是坏人,我们不是坏人啊。这么好的大萝卜,谁不稀罕?”爷爷刮着妞妞的小鼻子,认认真真地说。张锋看老爸老妈坚持要去搞好邻里关系,也不好多说什么,便支吾着:“爸,妈,我们去送也行,万一人家不要多没面子啊!”老爸抢先一步,主动背着背篓:“他妈,我们去送吧!我们是农村来的老人家,一看就不是什么坏人,人家放心! ”于是,老爸老妈挨家挨户送萝卜去了。隔壁住着一对六十多岁的老人,他们热情地开了门。相互寒暄了几句,老妈从背篓里拿出两个大大的萝卜递过去,走时,老爸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