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高中政 治导学案 必修3: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286190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高中政 治导学案 必修3: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高中政 治导学案 必修3: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高中政 治导学案 必修3: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高中政 治导学案 必修3: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高中政 治导学案 必修3: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高中政 治导学案 必修3: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市第一中学实验学校高中政 治导学案 必修3: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 2、理解并能运用博大精深的三个表现 3、全面、辨证、历史地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学习重点与难点学习重点与难点】 1、博大精深的三个表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带着预习案中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自主设计预习提纲,通读教材 66-70 页内容,对概念、 关键词等进行梳理,作好必要的标注和笔记。 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 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 3、熟记基础知识梳理中的重点知识。一、问题导学 1、中国的科学技术一

2、直处于世界的前列吗?2、包容性即包容一切文化。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二、知识梳理 (一)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表现有三点) 1、独特性(从不同文化形式上看)中华文化中的 ,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 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 要位置。中国古代的 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 贡献。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 和 的特点。 2、区域性(从不同地区看)原因:不同地域文化的关系:具体表现: 3、民族性(从不同民族看)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异彩纷呈。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

3、华文化,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 宝,都是中华文化的骄傲。 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们都是中 华文化的瑰宝,中华民族之骄傲。 (共性) 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中华民族的厚重文化底蕴和民 族凝聚力。因此,要尊重不同区域的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吸收,共同缔造伟大的中华民族 文化。 (二)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包容性,即 和 。 (1)

4、求同存异的含义: 。 兼收并蓄的含义: 。 (2)文化包容性的意义: 。 (3)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 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 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并非意味着融合了其他民族文化,并非是中外文化趋同。 三、预习自测1234561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 进的不竭动力。下列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 闻名中外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今天的汉字由甲骨文 演化

5、而来 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被统治阶级所借鉴 中华文化是永恒不变 的 A B C D 2中国有修史的传统,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 。继承这一传统,有利于中华文化( ) A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B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C继承传统,缺乏创新 D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3 “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制作精美的陶器,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铸造精良的青 铜器,无一不在向世界诉说着一个古老民族巨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这说明中华文化( ) A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B兼收并蓄,求同存异 C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D开放平和,面向世界 4 “水性使人通” 、 “山性使人塞” ,从文化特点的角度看,这两句话反映了 ( )

6、A文化的源远流长 B文化的博大精深 C文化的区域特征 D文化的包容 性 5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中华各民族的文化( ) 相互联系,趋于统一 相互区别,独立发展 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A B C D 6胡锦涛指出,亚欧双方应该弘扬平等、开放、包容的精神,提倡不同文明和谐共处、互 相学习、彼此借鉴,共同为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作出贡献。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有利于 ( ) 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实现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和统一 A B C D 四、知识体系构建四、知识体系

7、构建 博大精深的博大精深的 中华文化中华文化 探究案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探究 1、 扬州确实是中国一座优秀的旅游城市。扬州园林始于汉代,唐代即“园林多是宅” ,扬 州园林非常有特色,集北方妙景之雄与南方佳境之秀于一体,被誉为“淮东第一景观” 、 “竹 西最佳处” ,这当中,扬州瘦西湖是国家级风景区,何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 500 年 的建城历史使得扬州积淀了厚重灿烂的地方文化。 “扬州八怪”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扬 州学派”影响久远;“扬州戏曲” 、 “扬州评话”自成一派;“扬州盆景”为我国盆景艺术五 大流派之一;扬州美食南北皆宜,是“淮扬菜之乡” ,其中扬州包子、扬州酱菜、扬州炒饭

8、 闻名海内外。 扬州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灿烂的一页,请结合扬州文化说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思路小结: 探究 2、 2010 年高考安徽卷 38)2010 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某校高三(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我的疑惑: 我的收获: 聚焦世博”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 发表看法: 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 国元素,总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 示古代四大发明、 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 “马头墙、小青瓦而为外墙装饰,馆内

9、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 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思路小结: 二、总结整理1、核心知识:2、重点问题解决:训练案训练案 一、课中检测与训练(在 5 分钟之内完成) 1以一种文字的书写方式和笔迹的律动,表现出书写者的情绪和审美的追求,从而使 文字的书写升华为一种艺术方式,集中体现了我国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下列对我国文学艺 术特点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历史辉煌而悠久 B风格鲜明而独特 C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 D内涵丰富而绚丽 2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而在文化方面也是“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10、 。这体 现了我国文化的 ( ) A区域性特征 B自然差异 C社会差异 D源远流长 3(2011冀州高二检测)由于各地语言的差别,由此诞生了昆、京、川、豫、晋、湘、 沪、扬、淮、越等剧种以及山东快书、天津三句半、河南坠子、苏州评弹、扬州评话、东北 二人转以及南京评话等曲种,这主要说明( ) A我们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我们的中华文化独树一帜 C我们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D我们的民族文化一脉相承 4藏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藏文化中成就突出的天文、历算、 医学,技艺高超的绘画、建筑、雕刻,令人陶醉的音乐、舞蹈、曲艺,众多的历史典籍和文 学作品等,记录了西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

11、表明( ) 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各民族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最具包容性的文化 A B C D 5(2011冀州高二检测)2011 年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节,1 月 22 日,河北省“2011 年中华文化游”启动仪式在蔚县举行。河北省将进一步推动文化与 旅游的融合发展,打造精品文化旅游产品,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前来切身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现在( )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A B C D二、课后巩固促提升1、反思提升:熟记重点知识,反思学习思路和方法,整理典型题本 2、完成作业:课时作业: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选择题、主观题 3、温故知新:阅读课本 66-70 页,并完成新发的预习案;探讨随堂优化训练中的问 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