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联盟]四川省达州市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219068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联盟]四川省达州市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学联盟]四川省达州市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学联盟]四川省达州市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学联盟]四川省达州市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学联盟]四川省达州市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联盟]四川省达州市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联盟]四川省达州市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达州市高级中学高一三月考试题达州市高级中学高一三月考试题 语语 文文时间:时间:150150分钟分钟 分值:分值:150150分分 第第卷卷 阅读题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最早对屈原给予高度评价的,是西汉时代的淮南王刘安和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司马迁在史记本 传中引用刘安离骚传的话,盛赞屈原的高洁之志和廉贞之行:“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 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 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也许是由于距离屈原时代较近,对屈原精神的感受较为真切些吧,刘安、司马迁的这一评价

2、,显然还 不算偏颇:它既看到了屈原对君王、宗国的忠贞之志,又看到了他不与黑暗世道和“浊秽”同流的抗争精神 和高洁之行。在“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热烈颂扬中,表达了对屈原双重精神的崇仰钦敬之情! 不过,司马迁还有一段评述,表明他对屈原精神有着深一层的认识:“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这一评述 ,在肯定屈原“竭忠尽智”的同时,更强调了他的“怨”君色彩。这就使屈原身上那富于“怨怼”抗争精神的一 面,鲜明地凸现了出来。 这一点也为东汉史家班固强烈地感受到了。所不同的是,为司马迁所深心理解的这种“怨怼”精神,却

3、 遭到了班固的猛烈抨击:“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亦贬絜 狂狷景行之士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过矣!”(离骚序) 班固的评判抓住了屈原精神的重要侧面,即对于黑暗势力的不屈抗争精神。就这一点说,班固并没有 看错。只是班固过于敏感,以为屈原的这种精神,对封建统治阶级颇有妨害,而采取了激烈排斥的立场。 这一立场在今天看来似乎很难理解,但在封建时代却曾得到过不少回响。如北朝儒者颜之推,亦曾指斥屈 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而将他置于“自古文人,多陷轻薄”的长长名单之首。唐代苦吟诗人孟郊,也不 满意屈原的“怨怼”,作诗批评说:“三绌有愠色,即非贤哲模。”宋人葛立

4、方,对屈原不从渔父之劝、忿怼 沉江的激烈之行,更表示了极不赞同的意见:“使屈原能听其说,安时处 顺,置得丧于度外,安知不在圣 贤之域!而仕不得志,狷急褊躁,甘葬江鱼之腹。知命者肯如是乎?”这些都足以证明,屈原最早所影响 于历史的,不是所谓“忠君爱国”精神,而是那不与浊世同污的忿怼、抗争精神。 东汉王逸,是首先以屈原的“忠贞”来对抗班固批评的著名大将。他在离骚后叙中激烈反驳班 固说:“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 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这是将屈原的双重精神,引向“忠君”方向的第一次成功的尝试。它巧妙地化解了人们对屈原“忿怼”抗争之 行所抱

5、的疑惧心理,因此得到了唐、宋之际许多著名人士的热烈回应。如魏征称赞屈原这样的“离谗放逐 之臣”,是“愤激委约之中,飞文魏阙之下,奋迅泥滓,自致青云,振沈溺于一朝,流风声于千载”,给了 屈原以高度的评价。就是唐太宗,也以孔子“臣苟顺者不得为忠”之义,肯定了屈原“孤直自毁”的“忠”节。 政治改革家柳宗元,还针对班固以为屈原不可与日月争光的说法,引征春秋之例反驳。宋人洪兴祖则 盛推屈原“虽身被放逐,犹徘徊而不忍去。生不得力争而强谏,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使百世之下闻其风 者,虽流放废斥,犹如爱其君,眷眷不忘臣子之义。”严斥班固、颜之推之说“无异妾妇儿童之见”。这些 都是鲜明地站在“臣子之义”立场上,标

6、榜屈原“忠正”、“爱君”精神的代表性评价。至于屈原身上那强烈的 抗争精神,除了生性不羁的自由狂放之士李白,曾发出过“彭咸久沦没,此意与谁论”、“屈宋长逝,无堪 与言”的感慨,表示过相当的共鸣外,很少有人再提及了。 (选自屈原评价的历史审视,有删改)1、下列关于屈原抗争精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来源 A.屈原最早影响历史的是不与浊世同污的忿怼、抗争精神。 B.经过王逸等人的努力,化解了屈原“忿怼”的抗争精神。 C. 东汉班固对屈原“怨怼”的抗争精神,进行了猛烈抨击。 D.西汉司马迁鲜明地凸现了屈原富于“怨怼”的抗争精神。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来源 A.唐

7、宋许多著名人士是站在“臣子之义”的立场,标榜屈原的“忠正”、“爱君”精神。 B.宋人葛立方认为屈原应知命,安时处顺,极不赞同屈原沉江这种“狷急褊躁”之行。 C.刘安比较中肯地评价屈原,也许是因为距离屈原时代近,对屈原精神的感受较真切。 D.班固认为屈原的“怨怼”精神,虽“兼诗风雅”,但妨害封建统治,因而猛烈抨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来源 A.东汉王逸第一次将屈原的双重精神引向“忠君”方向,这次尝试取得了成功。 B.屈原身上的抗争精神,引发了李白的自由狂放,因而李白之后不再有人提及。 C.人们曾对屈原“忿怼”的抗争之行抱有疑惧心理,因而采取了排斥的立场。

8、 D.刘安在司马迁之前就认识到屈原的高洁之志和廉贞之行,并给予高度赞扬。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7分)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 ,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 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 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 冠多士,犹疑 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

9、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 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 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 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

10、荒之患。差役 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 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 。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 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 ,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属文

11、日数千言 属:研究 B城不沉者三版 版:筑墙用的夹板 C使者发币于官吏 币:礼物 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 诣:到去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来源:学。科。网A.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 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B. 比冠/ 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C.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D.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

12、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B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C苏轼敢 于直言。苏轼和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不休、各执己见,司马光很愤怒,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 D苏轼仕途坎坷。苏轼自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来源:学科网Z 畏,远在群臣之上,但被小人嫉妒

13、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7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3)(2)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5分)(二) 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8分) 牧 童 (唐)吕 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眠。 8.简析诗中的“铺”和“弄”二字的妙处。(4分)9.后两句诗刻画了牧童怎样的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3)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0.按要求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寻梦?_,_,满载一

14、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 (徐志摩再别康桥) (2)诗经王风采葛中以“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来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的焦 灼思念,诗经卫风氓 中以“ , ”表现了女子未见心上人伤心难过的情景。(氓)(3)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 。(氓) (4)采薇中运用“以乐写哀,以哀写乐”的表现手法描写戍卒归家之途复杂心绪的句子 , 。 , 。(采薇) 3、文学类文本阅读(26分)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祖母是一片不知愁的落叶 门半开半闭,如秋之眸。 立秋了,吃过这些饺子,眼前的一切就都变成了夏天的遗骸。它们齐刷刷地排列在你的视野里, 令你无力躲闪。比如树上那些坚守到最后的果实,健康地存活

15、下来,把完美的心一直留到晚年。这已 经是个奇迹,我们还有必要担心它晚节不保吗?深秋的葡萄,像含冤的眼睛,虽然被秋霜凌辱,却依 旧鲜亮,晶莹剔透,闪着不肯谢幕的光。 阳光不再蹦蹦跳跳,像顽皮的孩子一下子变成了少年,一下子就有了心事。阳光开始为那些在秋 天里哀愁着的人工作了,为他们摊开伤心的绿,晾晒着寂寞的红。 其实天气还没变,一如往昔,艳阳高挂,心却不知不觉间有了凉丝丝的感觉。因为叶子落了,曾 经的青春不复存在,流行歌曲里照旧挥霍着用之不竭的情感,但任凭沙哑的歌喉怎样声嘶力竭地挽留 ,青春都不再回头,你能做的,只有默默地清扫这满地狼藉。 也有不知愁的叶儿们,它们调皮地打着旋儿,姿态优雅,把生命中的大去当成一次惬意的旅行。 怀念祖母,是从一片叶子开始的,秋天的叶子。 叶子上错综复杂的脉络,像极了祖母的皱纹,但祖母并不悲伤,祖母的额头经常是金光闪闪,阳 光喜欢在那里安营扎寨,那令人愉快的微笑常常使她的皱纹像是在跳舞。 在我的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