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联盟]四川省眉山中学2016届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218965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联盟]四川省眉山中学2016届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学联盟]四川省眉山中学2016届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学联盟]四川省眉山中学2016届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学联盟]四川省眉山中学2016届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学联盟]四川省眉山中学2016届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联盟]四川省眉山中学2016届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联盟]四川省眉山中学2016届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题(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眉山中学2016届5月下旬月考语 文第卷 阅读题甲甲 必考题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9 9分,每小题分,每小题3 3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和谐高于冲突与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更强调社会和谐、以和为贵,追求“和而不同”。春秋时期的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形成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思想。“和”所具有的“和谐合一”的意义,在我国文明发展早期就有了。尚书舜典记载,帝舜命其乐官通过诗歌音乐,达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说明我国古人已了解音乐促进和谐的作用,体现了早期智者对宇宙和谐的向往。我国古人反复以声乐之和比喻世界各种事物之间

2、的和谐,从而成为一种普遍追求。如左传中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可见,我国古人将音乐的和谐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族群与族群、人与天地等关系的模型,对“和”的追求塑造了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这一思想对儒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经典礼记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这表明,人类的和谐在根本上来源于天地的和谐,即自然的和谐,和谐是一切事物的生成原理,没有和谐就没有万物化生,和谐的实现有着深刻的宇宙论根源。宋代哲学家张载曾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显然,张载强调:从对立到和谐,不仅是天地的法

3、则,也是社会、人生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把追求永久和谐作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这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同样源远流长。尚书尧典提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以后,“协和万邦”便成为中华世界观的典范。类似的说法还有“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周礼天官冢宰)。孔子把“和”作为同外部世界交往的原则,提出“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构建一个和平共处的世界,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持续不断的理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汉代以后被表达为“天人合一”,成为中华文化的价值理想。所谓“天人合一”,就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注重人道(人类社会法则)和天道(宇宙普遍规

4、律)的一致,不主张把天和人割裂开来。“天人合 一”思想不强调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主张天人对立,而主张天人协调。根据这种思想,人不能违背自然,而应顺从 自然规律,使自己的行为与自然相协调。我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一方面注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注重人在自己身上体现自然的本性,致力于人与自然统一并与自然融为一体;另一方面主张人主动配合天地的生生变化,在与自然相协调的同时协助并促进宇宙的和谐与发展。这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对纠正无限制地征服自然、不顾及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的观念,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中,有一种冲突意识,总想用自己的力量,以自我

5、为中心,克服非我,宰制他者。因此,在西方历史上宗教战争非常残酷,中国则没有出现过那样的宗教战争。可以说,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其文化根源都不在东方。总体来讲,同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和谐高于冲突。(节选自陈来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1关于“天人合一”思想,以下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来源:学科网ZXXK A.它不主张将人与自然割裂开来,而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合一,追求人类社会法则与宇宙普遍规 律的一致。 B.它主张天人协调,要求人应顺从自然规律,使自己的行为与自然相协调,而不主张征服自然、改 造自然,不主张天人对立。 C.它既注重人在自己身上体现自然的本性,

6、力求人与自然统一并与自然融为一体,也主张人在与自 然相协调的同时,主动协助并促进宇宙的和谐与发展。 D.在当今世界,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可以纠正人们无限制地征服自然、不顾及环境保护与生 态平衡的错误观念,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很早把追求永久和谐作为对待外部世界的态度。孔子在对诗经 “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句作解说时,就把“和”视作与外部世界交往的原则。来源:学。科。网Z。X。X。K B.宋代哲学家张载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显然,张载承认 对立的存在,但他也指出,对立必

7、将化为和谐。 C.尚书尧典提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用当今的话来说,“协和万邦”就是构建一个和平共处的世界。 D.从左传所言“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中可以看到:我国古人力图用和 谐的音乐来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族群与族群、人与天地等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和”作为“和谐”的意义,在我国文明发展早期就有了。但在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中,“和 ”还具有“和睦”、“和平”、“融合”等意义。 B.儒家经典礼记乐记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 物皆别。”可见,儒家推崇

8、礼、乐的一条重要理由,是认为礼、乐合乎天道。 C.西方历史上的宗教战争和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其原因就在于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注 重冲突,总想用自己的力量,以自我为中心,克服非我,宰制他者。 D.中华文化和中华价值观强调和谐高于冲突。在当今世界在处理国家、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 关系时,这种“和谐高于冲突”的理念不应当被忽视。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636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1919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韦贯之,名纯,避宪宗讳,遂以字行。少举进士。德宗末年,人有以贯之名荐于京兆尹李实者,实举笏示所记曰:“此其姓名也,与我同里,

9、素闻其贤,愿识之而进 于上。”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贺矣。”贯之唯唯,数岁终不往,然是后竟不迁。永贞中,始除监察御史。上书举季弟纁自代,时议不以为私。转右补阙,而纁代为御史。元和元年,宰相杜佑子从郁为补阙,贯之持不可,寻降为左拾遗。复奏:“拾遗、补阙虽品不同,皆是谏官。父为宰相,子为谏官,若政有得失,不可使子论父。”改为秘书丞。新罗人金忠义以机巧进,至少府监,荫其子为两馆生。贯之持其籍不与,曰:“工商之子,不当仕。”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讨吴元济也,贯之请释镇州,专力淮西,且言:“陛下岂不知建中事乎?始于蔡急而

10、魏应也,齐、赵同起,德宗引天下兵诛之,物力殚屈,故朱泚乘以为乱。此非它,速于扑灭也。今陛下独不能少忍,俟蔡平而诛镇邪?”时帝业已讨镇,不从。终之,蔡平,镇乃服。初,讨蔡,以宣武韩弘为都统,又诏河阳乌重胤、忠武李光颜合兵以进。贯之以为诸将四面讨贼,各税进取,今若置都统,又令二帅连营,则各持重养威,未可以岁月下也。亦不从。后四年乃克蔡,皆如贯之策云。有张宿者,有口辩,得幸于宪宗,擢为左补阙。将使淄青,宰臣裴度欲为请章服。贯之曰:“此人得幸,何要假其恩宠耶?”其事遂寝。宿深衔之,卒为所构,诬以朋党,罢为吏部侍郎。不涉旬,出为湖南观察使。后罢为太子詹事,分司东都。穆宗立,即拜河南尹,以工部尚书召。未行

11、,卒,年六十二,诏赠尚书右仆射,谥曰贞。(据旧唐书新唐书,略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B.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C.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D.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语言禁忌现象。韦贯之,名

12、纯,因避唐宪宗李纯讳,别人只能用字称呼他 ,他自己也是。 B.谏官,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左右拾遗、左右补阙、谏议 大夫都属于谏官。古代对谏官比较宽容,“谏言不咎,谏官不罪”。 C.古人兄弟间长幼排行次序常用伯(孟)、仲、叔、季来表示,“季”是兄弟排行次序最小的。文中“季 弟”指他的小弟。孟、仲、季还可以用来指一个季节中的三个月。 D.章服,绣有日月、星辰等图案的古代礼服。古代帝王和百官公卿所穿的衣服,底色和花纹都有一定的 规定,作为区别身份等级的标志。黄色是帝王服饰专用的颜色。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韦贯之刚强正派

13、,不阿权贵。有人把他推荐给京兆尹李实,李实表示愿意结识他并把他推荐给皇上。 韦贯之并没在意,结果失去了通过李实推荐而升迁的机会。 B.韦贯之坚持原则,不徇私情。上书推荐弟弟韦纁代替自己做监察御史,当时人们并不认为他偏私;宰 相儿子杜从郁做补阙,韦贯之却两次上奏,致使杜从郁的官职一降再降,做了秘书丞。 C.韦贯之洞察力强,料事如神。讨伐吴元济的时候,韦贯之建议先放下镇州,全力对付淮西;不赞成设 置都统的同时又令二帅连营,这些德宗都没采纳。事后证明韦贯之是正确的。 D.韦贯之为官敢言,坚守正义。皇帝宠臣张宿出使外地,宰相裴度为他请求章服,韦贯之严词坚决反对 。因此事得罪了做谏官的张宿,张宿后来“诬

14、以朋党”报复韦贯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贺矣。”(5分)(2)其事遂寝。宿深衔之,卒为所构,诬以朋党,罢为吏部侍郎。(5分)来源:学.科.网Z.X.X.K(二)古代诗歌阅读。(二)古代诗歌阅读。(1111分)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满庭芳碧水惊秋秦 观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洞房人静,斜月照徘徊。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伤怀。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谩道愁须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凭阑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8、词

15、作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答: 9、词中流露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氓中写女子品行没有差错,男子却变心的两句“ , ” (2)阿房宫赋中,杜牧用“ , ”八个字就写出了秦国的穷奢极欲。 (3)晏殊的浣溪沙中“ , ”两句抒发了对年华易逝、好景不长的感叹,被誉为“千古奇偶”。乙乙 选考题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做答。注意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做答。注意; ;做答时必须用做答时必须用2B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 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作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作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 的第一大题计分。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三、文 学类文本阅读(学类文本阅读(2525分)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