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江苏省兴化中学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优质教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206129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江苏省兴化中学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优质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6江苏省兴化中学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优质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6江苏省兴化中学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优质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6江苏省兴化中学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优质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江苏省兴化中学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优质教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编者:邹智莉 第第 1414 课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课标要求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 素。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结合材料掌握中国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习俗方面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发生变化的 原因; 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通过比较和归纳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透过变 化的现象看到变化的本质,理解这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培养从历史发 展的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法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

2、习俗的变化; 通过整理和归纳材料,在对比分析中理解变化的原因,培养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自主 学习的能力; 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关注历史的发展,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 增强历史的现实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我国人民近现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中看到这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认识 到进步的文明取代落后的习俗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从而要树立崇尚科学,坚定求真、求 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中国近代以来服饰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 2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及特征。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导入)联系现

3、实:(导入)联系现实: 师:一年当有很多节日,同学们都喜欢过什么节?为什么? 生:春节、圣诞节、情人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因为每个节日都有一些好吃的好玩的 等。 师:这些节日中有中国传统的节日,但也有舶来的节日。 (PPT 呈现一段史料):正是来自西方的商品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它没有大炮那么 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它不象思想那么感染人心,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 人的生活里去。当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之后,它同时成了人们生活的一个部分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师:鸦片战后的一百多年来,许多外国的物质文化和社会习俗纷纷传入中国,也不断地 改变着中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生活和社会习

4、俗的变迁。 【讲授新课讲授新课】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自主学习、归纳建构: 2 编者:邹智莉 衣: 食: 住: 社会习俗: 解读材料、重现历史: 材料一:“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 结矣。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 ” “中 国长裾雅步,而施之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矣。 ”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 改元折 材料二:“我们为剪辫的最后目的,应该大家联合起来等到全体的中国人都可以剪辫子 时,才把辫剪掉。若是一个一个地把发辫剪下,是不相宜的。这种愚蠢的风俗,是满洲 人强迫我们做成的,必须等全体

5、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剪掉,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使 全世界都知道才行。并且这种发辫不过是中国所受许多耻辱中一种,我们应该立刻地把 许多耻辱去掉的。 ” 孙中 山年谱长册 材料三:1903 年,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思想家章太炎的元配夫人王氏病故,他用真 名在顺天时报上刊登了一则广告,择偶的标准和条件是:一是读过书,文理通顺, 能作短篇文字;二是大家闺秀;三是双方平等,互相尊敬;四是不要缠足女子。此广告 如巨石入水,激起轩然大波, 尽管章太炎名声在外,但符合条件的大家闺秀却无一敢来 应征。 请思考:(1)康有为主张“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的原因? (2)孙中山为什么主张“剪辫”?其主张“剪辫”的

6、方式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民国初期婚姻习俗开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合作探究、总结提升: (1)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发生变化原因? 鸦片战争后,西方思想文化的涌入;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 (2)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与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地域发展极不平衡; 虽然变化但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 带有明显半殖民地化色彩。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基础巩固、知识梳理: 1、改革开放前的新生活新风尚 (1)物质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分得土地、住房,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社会福利也在不断

7、增 加,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3 编者:邹智莉 后来,国家对粮食等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保障了人民基本物质生活需要,但多数人尤 其是农民的温饱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2)风俗习惯 从 20 世纪 50 一 70 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合作探究、总结提升: (1)新中国初期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 物资匮乏,计划供应。 (2)新中国初期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 由于意识形态支配趋于独立化、封闭化。 基础巩固、知识梳理: 2、改革开放后的新生活新风尚 (1)背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

8、奋斗目标。随着现代化建 设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表现 物质生活 吃:1987 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政府实施“菜篮子工程” ,进一步提高人们的饮食水平。 城市人注意合理的膳食结构,粗粮和绿色食品受到喜爱。 各地餐饮业也飞速发展。 穿:衣服人均拥有量大幅度提高,色彩走向五彩缤纷,款式走向多样化。 城市年轻人服饰已融人国际潮流,服装店也迅猛发展。 住:农民纷纷兴建新房;1995 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 ,人们居住面积大大提高 不少人甚至追求设备先进、环境优美的舒适住宅。 风俗习惯 a休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且方式多样化,体现了生活质量的提高。 b注意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也在逐步形成。 合作探究、总结提升: (1)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国家政策影响: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 科技进步等 (2)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跟上世界潮流。 (国际化、全球化) 【课堂小结课堂小结】 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服饰、饮食、风俗的变迁具有重大影响,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是近代初期社会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人民的生活质量发生了质 的变化,民众的社会生活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巨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