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山东高一语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综合测试卷(二)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7204234 上传时间:2018-10-2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4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山东高一语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综合测试卷(二)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6山东高一语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综合测试卷(二)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6山东高一语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综合测试卷(二)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6山东高一语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综合测试卷(二)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6山东高一语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综合测试卷(二)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山东高一语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综合测试卷(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山东高一语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综合测试卷(二)(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必修 5综合测试卷综合测试卷(二二)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第第卷卷(阅读题,共阅读题,共 70 分分)甲甲 必考题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3 分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颜色的阶级性传统中国一向以等级分明壁垒森严著称。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以及介于统治阶层与布衣百姓间的知识分子集团,都致力于通过各种方式来标示和加固这种等级差异。而颜色,正是其重要方式之一。事实上,色彩本身是人类在生物性进化过程中,为加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把握而发展出的符号系统。然而,在我们的

2、文化体系内,它却演化出维克多特纳所谓仪式化特征,成为人们确立身份意识、分析阶层归属的视觉性载体。黄色在古代代表的是皇权的至高无上,非臣属或百姓可以染指。颜色的阶级性,在黄色的运用上体现得最为充分。但在先秦时期,黄色并不见得高贵,秦始皇作为第一个皇帝,其龙袍却是黑色的。到了隋唐年间,黄色逐步受到重视。这是由于当时的皇帝们逐步接受了阴阳五行的学说,即君主是坐镇中央、指挥四方的,而五行“金木水火土”中的“土”处于五行正中,其相应的颜色为“黄” ,所以皇帝一定要使用和推崇黄色。其实唐宋年间,黄色虽逐步被皇室垄断,但尚未被皇帝个人独享。白居易在卖炭翁里写“黄衣使者白衫儿” , “黄衣使者”即太监,他是皇

3、室的奴仆,却也狐假虎威地穿着黄色。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把大红色称为“朱” ,这是诸侯们参加祭祀时礼服的颜色;浅红色才叫作“红” ,是低贱的颜色,只能用来做内衣。为什么大红色能得到青睐呢?清代学者段玉裁解释说,因为这是朝阳的颜色,自然受到崇拜和喜爱。按照春秋时的说法,紫色跟浅红色一样,都属于“间色” ,是低等的色彩。然而紫色染料在当时非常难得。据韩非子记载,五匹素色的绢也换不到一匹紫色的绢,所以颇有些贵族喜欢借紫色来炫耀自己的财富。自春秋战国以来,紫色代表高贵这一观念越来越强,跟位居正色的“朱色”几乎并驾齐驱,在官服上体现得尤为充分。青、白、黑三色,则较为平实素朴,既不具备黄色的哲学属性,又没有紫

4、色那种物以稀为贵的特质,所以数千年来一直是属于劳苦大众的颜色。如青色,汉代时,富贵人家的仆人们常用青巾裹头,所以被称作“苍头” 。 “苍”便指“苍翠” ,即所谓深青色。两晋南北朝时,晋怀帝被匈奴抓走,还被强迫穿上仆人的青色衣服在宴会中当侍从,留下了“青衣行酒”的故事,常用来比喻受人摆布。至于没有官阶的普通百姓被称作“白身” ,整日劳作、风吹日晒的农夫被称作“黎民” ,都是兼备自然色彩与阶层色彩的。 “黎”古通“黧” ,形象地揭示出百姓在田里耕作,被太阳晒得“黧黑”的面孔。往事越千年,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斑斓色彩如繁花照眼,但其背后,往往隐含着特权阶层恣意的骄奢和劳苦大众无奈的顺从,这是我们在读史时

5、,常常需要加以留意的。(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中国一向等级分明壁垒森严,颜色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以及知识分子集团用来标示和加固这种等级差别的一种重要方式。B “金木水火土”中的“土”处于五行正中,可寄寓君主坐镇中央、指挥四方之意,而土为黄色,因此皇帝便使用和推崇黄色。C在中国,浅红色是低贱的颜色,只能用来做内衣,只有大红色即“朱”才是高贵的颜色,是诸侯们参加祭祀时礼服的颜色。D青、白、黑三色较为平实素朴,数千年来一直是属于劳苦大众的颜色,农夫被称作“黎民” , “黎”就是“黑”的意思。解析:选 C。C 项,偷换概念,原文为“春秋战国时期浅红色是低贱的颜色”

6、,而不能说“在中国,浅红色是低贱的颜色”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色彩本身是人类认识和把握自然界的符号系统,在中国古代却演化成为人们确立身份意识、分析阶层归属的视觉性载体。B黄色的地位有一个发展过程,原先并不富贵。随着五行学说的盛行,黄色逐渐得到皇帝的重视,从而成为高贵的颜色。C春秋战国时期,大红属“正色” ,浅红色和紫色均属于“间色” ,因紫色染料在当时非常难得,紫色便高贵起来,最终成为“正色” 。D “苍” ,是深青色,在古代有明显的阶级性,汉代富贵人家的仆人们就常用这种颜色的头巾裹头。解析:选 C。C 项,曲解文意,原文说紫色“跟位居正色的朱色几乎并驾齐驱” ,

7、而不是“最终成为正色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色彩无贵贱,它所体现的贵贱特征是一种仪式化特征,是由人们根据颜色的哲学属性、稀缺与否的特质等因素而主观地赋予的。B先秦时期人们的贵贱意识并不那么强烈,秦始皇作为第一个皇帝,其龙袍不是黄色的,而是黑色的,隋唐年间黄色才逐步受到重视。C唐朝时,太监也穿着黄色;两晋南北朝时,匈奴抓走了晋怀帝,强迫他“青衣行酒” 。这两个例子说明颜色代表等级的观念在人们的意识中十分鲜明强烈。D贵族喜欢借紫色来炫耀自己的财富,百姓、农夫被叫作“白身” “黎民” ,这隐含着特权阶层恣意的骄奢和劳苦大众无奈的顺从。解析:选 B。B 项, “先秦

8、时期人们的贵贱意识并不那么强烈” ,于文无据。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张以宁,字志道,古田人。父一清,元福建、江西行省参知政事。以宁年八岁,或讼其伯父于县系狱,以宁诣县伸理。尹异之,命赋琴堂诗,立就,伯父得释,以宁用是知名。泰定中,以春秋举进士,由黄岩判官进六合尹,坐事免官,滞留江、淮者十年。顺帝征为国子助教,累至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在朝宿儒虞集、欧阳玄、揭傒斯、黄溍之属相继物故,以宁有俊才,博学强记,擅名于时,人呼小张学士。明师取元都,与危素等皆赴京,奏对称旨,复授侍讲学士,特被宠遇。帝尝登钟山,以宁与朱升

9、、秦裕伯等扈从拥翠亭,给笔札赋诗。洪武二年秋,奉使安南,封其主陈日煃为国王,御制诗一章遣之。甫抵境,而日煃卒,国人乞以印诏授其世子,以宁不听,留居洱江上,谕世子告哀于朝,且请袭爵。既得命,俟后使者林唐臣至,然后入境将事。事竣,教世子服三年丧,令其国人效中国行顿首稽首礼。天子闻而嘉之,赐玺书,比诸陆贾、马援,再赐御制诗八章。及还,道卒,诏有司归其柩,所在致祭。以宁为人洁清,不营财产,奉使往还,襆被外无他物。本以春秋致高第,故所学尤专春秋,多所自得,撰胡传辨疑最辨博,惟春王正月考未就,寓安南逾半岁,始卒业。元故官来京者,素及以宁名尤重。素长于史,以宁长于经。素宋、元史稿俱失传,而以宁春秋学遂行。门

10、人石光霁字仲濂泰州人读书五行俱下洪武十三年以明经举授国子学正进博士作春秋钩玄能传以宁之学。(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三 ,有删改)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门人石光霁/字仲濂/泰州人/读书五行俱下/洪武十三年以明经/举授国子学/正进博士/作春秋钩玄能传/以宁之学B门人石光霁/字仲濂/泰州人/读书五行俱下/洪武十三年以明经举/授国子学正/进博士/作春秋钩玄/能传以宁之学C门人石光霁/字仲濂/泰州人/读书五行俱下/洪武十三年以明经/举授国子学正/进博士/作春秋钩玄/能传以宁之学D门人石光霁/字仲濂/泰州人/读书五行俱下/洪武十三年以明经举/授国子学/正进博士/作春秋钩

11、玄能传/以宁之学解析:选 B。解答本题,应先通读大意,对句子内容有大体了解。然后关注其关键词,如人名、官职名、固定说法等。本题中, “以明经举”句意完整,其后应断开。 “授国子学正” “作春秋钩玄” “能传以宁之学”均是结构完整的句子,其前后也应断开,由此可以判断选择 B项。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扈从,随从皇帝出巡。 北齐书:“遂相与扈从达建州。 ”B世子,帝王和诸侯的嫡长子,也叫太子。C顿首稽首, “顿首” ,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一种;“稽首” ,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D玺书,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书。古代把命令写于竹简木牍,两片合一,缚以绳

12、,在绳结上用泥封固,钤以玺,故称玺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解析:选 C。C 项,把“稽首”和“顿首”分析颠倒了。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张以宁博闻强识,才华出众。在他小时候,就能出口成诗,县尹曾让他作琴堂诗 ,他马上就完成了,因此人们叫他小张学士。B张以宁深受皇帝宠信。他曾与危素一起赴京,对皇帝所提问题的回答令皇帝满意;随皇上登钟山,被赐笔赋诗。C张以宁善于处理事务。他奉命去安南封陈日煃为国王,但陈日煃去世,面对这种情况,他妥善解决,得到皇帝的嘉赏。D张以宁长于春秋的研究。他因为对春秋很有研究,因此考中进士;并且他关于春秋的学说得以传承。解析:选 A

13、。A 项, “因此人们叫他小张学士”错,他在朝为官时,那些修养很高的儒士去世后,人们才这样叫的。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以宁年八岁,或讼其伯父于县系狱,以宁诣县伸理。(5 分)译文: (2)及还,道卒,诏有司归其柩,所在致祭。(5 分)译文: 答案:(1)张以宁八岁时,有人到县里状告他的伯父,伯父被关押在狱中,张以宁到县里为伯父申诉辩理。(2)回来时于途中去世,皇帝下令官吏把他的灵柩运回,(灵柩)所到之地致以祭祀。参考译文:参考译文:张以宁,字志道,古田县人。父亲张一清,元朝时担任福建、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张以宁八岁时,有人到县里状告他的伯父,伯父被关押在狱中,张以

14、宁到县里为伯父申诉辩理。县尹认为他非常奇特,命他赋琴堂诗,他片刻就写成,伯父得以释放,张以宁因为这而出名。泰定年间,以春秋考中进士科,由黄岩判官升为六合县尹,因为事情获罪被免官,滞留在江、淮一带十年。顺帝征召(张以宁)为国子助教,多次升迁一直到翰林侍读学士,掌管拟写皇帝的诏书。在朝修养很高的儒士虞集、欧阳玄、揭傒斯、黄溍等人相继去世,张以宁有卓越的才华,知识渊博,记忆力强,声名独盛一时,人们称他为小张学士。明朝军队攻取元朝都城,张以宁与危素等都到京城,奏对非常符合皇帝的心意,又授予(张以宁)侍讲学士之职,(张以宁)格外受恩宠优待。皇帝曾登钟山,张以宁与朱升、秦裕伯等跟随皇上到拥翠亭,供给纸笔让

15、他们赋诗。洪武二年秋,(张以宁)奉命出使安南,封安南主陈日煃为国王,皇帝亲自赋诗一章让张以宁给陈日煃。刚刚到安南边境,陈日煃就去世了,安南人乞求把印信诏书授予陈日煃的世子,张以宁不听,驻留在洱江江畔,告诉陈日煃的世子向朝廷上报陈日煃去世之事,并且请求继承爵位。得到命令之后,等待后面的使者林唐臣到来,然后到安南境内处理事务。事情完毕,让陈日煃的世子守孝三年,让安南国人效仿中原行叩拜礼。天子听说这件事情很赞赏他,赐诏书,把他比作陆贾、马援,又赐皇帝所赋的诗八章。回来时于途中去世,皇帝下令官吏把他的灵柩运回,(灵柩)所到之地致以祭祀。张以宁为人高洁清白,不经营财产,奉命出使来往除了衣被外再没有其他的

16、东西了。他本来是以春秋考中进士,所以所学尤其专于春秋,多有心得,撰写的胡传辨疑最为明辨广博,只有春王正月考没有写完,在安南待了半年多,才最后完成。来京城的元朝旧官,危素与张以宁的名声极大。危素长于历史,张以宁长于经书。危素的宋、元史稿都失传了,但张以宁的春秋学则得以行世。他的门生石光霁,字仲濂,是泰州人。读书一目五行。洪武十三年考中明经科,被授予国子监学正一职,晋升为博士,著有春秋钩玄,他能够传承张以宁的学说。(二二)古代诗歌阅读古代诗歌阅读(11 分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 89 题。送丘为落第归江东王 维怜君不得意,况复柳条春。为客黄金尽,还家白发新。五湖三亩宅,万里一归人。知祢不能荐,羞为献纳臣。【注】 战国策秦策载,苏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