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57147802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1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4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总复习,课程框架结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三大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1-3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4-5章)、 科学社会主义(第6-7章)。,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唯物论和辩证法),一、唯物论,1.哲学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也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它包括两方面内容: 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不同回答分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不同回答分成可知论与不可知论。,.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主要内容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

2、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它是物质世界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3.社会生活的实践性,实践是人类有目的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物质性、自

3、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征。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社会生活实践性的主要体现: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二、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内容体系 两大特征:普遍联系、永恒发展; 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根源与动力)、质量互变规律(状态与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道路与方向); 四种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 五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内容与形式、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对立统一规律,它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回答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根源和动力; 矛盾同

4、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统一;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质量互变规律,回答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状态和形式:量变和质变 质、量、度;正确把握事物的度。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回答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事物内部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辩证否定观:辩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

5、其积极因素。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要求我们: 用联系和发展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实际问题; 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注意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把握好事物的“度”。 否定之否定规律要求我们,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论),1

6、.认识与实践的辨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2.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辨证统一,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因此,真理首先是客观的,同时,真理又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 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相互转化。所以,真理是由一个从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

7、止境的过程,这是真理发展的基本规律。,3.价值认识及其功能,价值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等特性。 价值认识的特点: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价值认识的功能: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因此,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4.理论创新的重要性及其方法,理论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形成新认识的过程。 重要性: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重视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一个根本特点,也是我们党的一条

8、重要政治经验。 方法:理论创新要求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做到坚持与创新的统一;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历史观),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两者之间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区别: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决定力量。社会意识主要指上层建筑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联系: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

9、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统一: 对立:生产力,是人类在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把自然物改造成为适合人类需要的物质资料的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联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

10、规律,(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 区别:经济基础是同生产力状况的一定历史阶段相适应的、在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联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构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在当代中国,我们要根据这一规律,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4.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系统,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动力。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上都是从客体角度分析社会历史发展动力,同时,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还有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特别是历史人物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劳动价值论,(1)劳动价值论主要内容 商品二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民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自然属性)和价值(社会属性)

12、的矛盾统一体。 劳动两重性: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称为价值规律。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意义 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批判地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石; 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2. 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动机和目的,是想方设法赚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

13、律。 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 赚取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为赚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将剩余价值不断资本化即资本积累,这是资本的本性使然。而资本积累又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日益尖锐化,从而使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替代。 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3.经济危机理论,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生产相对过剩。 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 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特征。 社会资本再生产周期: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4.资本主义制度本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

14、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所以,私人占有制度是资本主义最本质的属性,也是资本主义根本所在。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它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所以,维护资本家少数人根本利益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最主要职能。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它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1. 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20世纪初,以私人垄断资本为基础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形成。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即国家政

15、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它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垄断资本在国内建立统治之后,又开始在世界范围扩展,建立国际垄断统治。 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垄断资本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2. 经济全球化及其两重性,经济全球化,即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过程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推动了世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其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主要受益者。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吸引外

16、资,扩大就业;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发展;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消极后果: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相对落后国家原有体制、政府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全球化冲击;各国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原因和实质,当代资本主义是指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在所有制、分配关系、社会阶层、经济调节、政治制度等许多方面已经并正在发生着变化。 原因: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