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规律 精心备考-历史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57142143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24.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掌握规律 精心备考-历史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掌握规律 精心备考-历史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掌握规律 精心备考-历史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掌握规律 精心备考-历史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掌握规律 精心备考-历史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掌握规律 精心备考-历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掌握规律 精心备考-历史(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的放矢 掌握规律 精心备考,银 川 一 中 张 晓 英 2013.3,有的放矢,一、我们面临的高考,二、对历史高考命题的分析与认识,掌握规律,三、20072012年全国高考命题基本特点,四、新课改以来考试中心命制历史试题题型,五、近四年已考知识点(20092012),六、备考策略,精心备考,有的放矢,认真解读2012年版考试说明理解明确高考方向、适应高考,一、我们面临的高考,(一)、了解考试说明的整体要求:,(二)、依据考试大纲,落实每个知识点,(一)2012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宁夏卷文科综合),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

2、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3、试卷结构与题型:试卷包括I、II两卷第I卷为单项选择,共计 140分。第II卷由必考题和历史学科的选考题组成,共计160分。试题只涉及本学科的内容,不跨学科综合。必考题为必修内容。(其中历史选择题12道48分,大题1道37分,选修题4道考生任选一题15分,共计100分),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笔试、闭卷。 2、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为300分。,选考内容包括地理、历史两个学科的部分选修模块。 历史学科选考题为前四个选修模块(

3、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每个模块一道非选择题,分值为15分。考生选择其中一题作答,多做者只批阅第一题。 4、分值比例:地理、政治、历史各100分。,5、组卷:试题按题型、内容等进行排列,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客观题必修在前,选修在后。同一题型中同一学科的试题相对集中,同一学科中的不同题目尽量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历史题目的先后顺序是 选择题: 2435(12道,48分) 非选择题:必修:40(3问,37分)选修:44、45、46、47(4选1,2问,15分) 布局:分别位于三个试题模块的最后部分,位列政治、地理之

4、后,(二)2012年历史学科说明,1、命题依据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2009年以前: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系列的内容,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命题依据的变化: 2010-2013年: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实验2013

5、年版)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文科课程标准试验版),确定历史学科考试内容。,关注点一: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具备通史、常识等基本前提,2、命题指导思想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关注点二:基础掌握程度、学习潜力 为大学选拔基础扎实、可持续发展型人才 关注点三:学科素养、学科思维

6、、学科方法 具有历史学科特点的能力要求 关注点四:科学历史观指导 七大史观,2、命题指导思想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2008年以来新加),关注点五:不拘泥于教科书 只忠实于课程标准,不限教材及版本 关注点六:新材料、新情境 历史学科素养、思维、方法的主要载体 关注点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基本脉络 试题合纵连横,重新架构知识,升华认知,3、考核目标与要求(四大目标十二项要求),旧高考考试说明:,

7、3、考核目标与要求(四大目标十二项要求),解读:新课程高考考试说明中规定的能力考核目标和要求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它更多的是从高校学习潜力的角度来表述的。四大项目标按照考生答题的思维顺序来表述。 对比课程改革前后新旧考核目标和要求的表述,主要变化有突出了材料解读能力;加强了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强调了历史思辨及准确表述能力;增加了独立思考能力的要求。 从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的角度来认识,主要包含:历史阅读能力,即正确理解题意,从各种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作出准确阐释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即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和说明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即准确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和观点的能力;历史思辨能力,即运用科学史观和方法思

8、考、阐述、论证问题的能力。这提示我们的复习教学应当突出材料教学和新史观教学。在材料教学中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理解材料、处理材料的能力,在新史观教学中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和立场解读历史的思维能力,养成多角度思考和分析历史问题的习惯。,4、考试内容方面: 必考内容:必修三个模块共26单元85节内容,选修四个模块共23单元。在编排上体现了古今关联、中外贯通的原则。,时序上打破了模块排列,对模块内容进行了整合,实行的是通史排列,先后为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排列,增强了历史的时空观念,有利于整体、全面地把握历史的发展线索。古代史先中国后世界,以中国史为主,中国史占4个单元16节,世界史占2个单元3节。近代

9、史是先世界后中国,以世界史为主,世界史占5个单元13节,中国史占3个单元10节。现代史是先世界后中国,中国史略多,世界史占6个单元19节,中国史占6个单元24节。,在中外比例上:中国史共13单元50节(古代史4单元16节,近代史3单元10节,现代史6单元24节),世界史共13单元35节(世界古代史2单元3节,世界近代史5单元13节,世界现代史6单元19节)。 中国史内容多于世界史内容,但世界史内容比课程改革前的老高考有所增加。,在古代、近代、现代比例上:古代史占6单元19节,近代史占8单元23节,现代史占12个单元43节.与课程改革前的老高考比增加了现代史内容,减少了近代史内容。现代史考点超过

10、古代史和近代史的总和。,选考内容 选考一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1)商鞅变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王安石变法 (4)俄国农奴制改革 (5)明治维新 (6)戊戌变法 梭伦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阿里改革不考 选考二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洛 克 卢 梭 2、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 法国大革命 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4、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民群众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 5、近代欧洲工人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 第一

11、国际 第二国际 (把与必修重合的部分取消了如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斗争、资产阶级代议制框架的构建),选考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3、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4、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世界人民反战运动的高涨) 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联合国的产生及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主要活动。,5、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与

12、越南战争 中东战争 (印巴战争)两伊战争 海湾战争 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印巴战争不考,整合部分内容(国际联盟与非战公约整合;反战和平运动不再单列),选考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2、东西方的先哲 孔子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3、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拿破仑 4、“亚洲觉醒”的先驱 孙中山 甘地 凯末尔 5、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 毛泽东、邓小平,6、杰出的科学家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牛顿、爱因斯坦,解读:选考部分共四个模块,每个模块一道非选择题,分值为15分。考生选择其中一题作答。 选考

13、内容的试题特点和复习策略:处理好必修和选修的关系对选修内容做适当加深和拓展,注重历 史事件的差异比较、历史规律总结和历史价值观的认识在四选一的抉择中,要具备应变机智和应变能力,二、对历史高考命题的分析与认识,1.命题专家的观点 (1)考试测量的试题应该有三个命制目标:,一个是命题的立意,即试题要有一定的主题思想; 一个是能力考察的目标; 一个是通过作答使认识得到提升,也就是使考试测量本身成为再教育的过程。 杨宁一,掌握规律 认真研究高考试题,引领学生,应对高考,(2)命题内容变化的核心“课程观”取代“教材观”,(3)命题技术,1.选择题的命题技术从考查识记能力为主向考查理解、分析、比较、综合等

14、多方面能力发展,三、20072012年全国高考命题基本特点,第一,突出经典知识(主干知识)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制度(政治、经济)、社会变迁中的历史背景2010海南卷4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集权C分割宰相权力 D利于集思广益,第二,关注与社会生活、历史观的联系 08文综一、二卷考地名中的阴阳关系;海南、宁夏考干支纪年。 2010年综一卷用中国古代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为题,考查魏晋朝代的顺序 。 (2010年宁夏卷35)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

15、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 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第三、从考试内容、形式、考题设计目标上看,新课标的高考命题与大纲版的高考命题有着较强的传承性,新课程下的高考与传统的大纲版高考试题对比看不仅形似而且神似,说明新课改高考试题的命题已趋向稳定和成熟。,四、新课改以来 考试中心命制文综历史试题题型,掌握规律,掌握规律,五、近四年已考知识点(20092012) (所列表格依据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的顺序,依次为2009、2010、2011、2012年的试题统计情况),认真研读课标、转变观念、把握高考,认真重视课堂,落实能力,面对高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