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校园规划案例分析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7135640 上传时间:2018-10-19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3.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地校园规划案例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山地校园规划案例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山地校园规划案例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山地校园规划案例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山地校园规划案例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地校园规划案例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地校园规划案例分析(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案例分析 ANLIFENXI a.贵州毕节学院 b.重庆交通学院,2.分析总结 FENXIXONGJIE,地理位置,1.1区位概况,毕节学院位于贵州省毕节市东部,距城市中心约2km。其校区跨越环城东路,被城市道路及周边农田分割为A、B、C、D 共四个校区,总规划面积61.4 公顷。从用地情况来看,学校既有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又有静逸怡人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比较优越。,1. 贵州毕节学院 GUIZHOU BIJIE UNIVERSITY,主校区 (A区),主校区 (B区),分校区 (C区),分校区 (D区),现场踏勘表明,校园地表状况较为复杂. 以A 区为例,该区为现在的毕节师专所在地,位于

2、环城路西侧,是四片校区中占地面积最大的一片,也是地形特征最复杂的一块。其中,现有学校的主入口与环城路相接,学校内的建筑布局凌乱、建筑风貌参差不齐。用地东侧毗邻环城路的区域为陡坎地貌,流仓河川流而过。该区内部分别有两条山脉,其中位于用地中部的一条,其坡度相对平缓,进行工程整治后可作建设用地;而位于西侧的一条由三座山头组成,坡度较大,局部区域超过30%,不宜进行建设活动,但其自然景观较好,可考虑作休闲用地和苗圃用地。,1.2 分析与思考,通过对于四块用地的综合分析,总体上现状条件可归纳为“山地”、“河流”、“过境路”和“老房子”四大要素,而现状存在的问题有: (1)校舍陈旧,校园建设相对滞后,硬件

3、设施不足,与学校的发展不协调。 (2)地形条件复杂,山地多,平地少;可建用地稀缺。 (3)原有校舍布局不合理,功能分区混杂。 所以,在规划模式上需选用适宜山地地形的空间布局形态,道路系统顺应地形,以自然形态和流畅的曲线为主,不刻意追求平原地所需的几何形体。,1.2.1 对于山地聚居形态的认知 深入研究贵州聚居形态特点,我们发现在山地为主的贵州地区人们通常在以道路或河流为通廊的地区附近成片围合聚居,而并非平原地的几何形布局。这种聚居形态的选择是人们长期生活经验的结果,因此具有科学性和适应性,同时也符合当前较为先进的有机生长模式,具有内在的生态性。 1.2.2 对于民族建筑内涵的剖析 在建筑形态上

4、不仅要表达当地民族的建筑符号,更重要的是要吸取当地民族建筑的空间内涵。贵州甚至我国西南山区长期以干栏式建筑为主,且经过历史的锤炼逐步发展为吊角楼的形式,这种建筑形式兼具围合、架空和流动的空间特点,并具有防水防潮,便于家族内部交流的优点。将其提炼可表达为“通廊”和“院落”相结合的场所组织形式。,综合四个方面的分析与思考,毕节学院校园总体规划的设计理念定位在“廊园”二元体系。通过“廊”(包括道路、水系、绿带、步行空间、走廊等)来联系各个功能区。这种“廊”既是规划中的空间走廊,更是一种内在的学术走廊、文化走廊。由“廊”串联起来的各个“园”(包括学习园地、工作园地、休憩园地、休闲园地、实验园地、思索园

5、地等)是学习、工作、生活的基本活动空间,是大家交流的场所,这种“园”既是师生授课学习的校园,同时也是他们的生活家园和精神乐园。,1.3 理念的选择,分校区 (C区),主校区 (A区),主校区 (B区),分校区 (D区),A、B 两个片区为现有主校区所在地。其作为学校的中心区,主要布局关系全校一级的办公教学等功能用房。,1.4 规划实践,C 区现为农业学校,位置相对偏僻但较为幽静,适宜独立的科研活动,因而该区的主要定位为成教教学区及研究生教学区。,D 区的功能定位主要为学校最大部分的教育学学科为主的校区。,1.4.1功能分区,规划中的车行道以环形为主,环路为车行,中心为步行区,各庭院车行不连通。

6、网状的支路布局,使各区之间便捷联系并满足消防要求。用多层次的车行系统把多元化的各功能区块联系起来。,步行交通,因直接与地面相接,更像是一种“廊道”而不是一条轨道,通过巧妙的规划,这种“廊道”可以被激发、停滞、分流、汇集、导入、定向、转换或加速。 A 上下课;B 课后散步;C 休闲漫步;D 跑步 在教学楼群、宿舍楼群之间设置廊道,在各功能区块之间设置便捷通道,遵循两点之间的最短路径,设置主动脉生态绿带及系统中心绿地,以及功能区块的建筑组群间的绿色交流空间中的小路,以满足师生们课后漫步等随意性交流的需求。在主动脉生态绿带的节点空间上,形成适当的向心空间广场,提供滞留及交往的场所,满足师生交谈、聚会

7、、休息的需求。,1.4.2 交通组织,为能使校园中学习环境与生活密切结合,让人们感受到环境的自然、宁静及平和,规划将校园中交往空间分为4 个层次:第一层次:中央生态广场绿地(开敞空间)第二层次:校园内多功能分区之间的绿地空间(半开敞空间)第三层次:建筑组团内的庭院空间(半私密空间)第四层次:建筑内部的中庭空间(私密空间),1.4.3 景观营造,2. 重庆交通学院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2.1区位概况,2.1区位概况,重庆交通学院位于重庆东部。重庆交通学院校区现有面积为134.11 hm,其中包括西南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的5.94 hm用地。由于学校地处重庆山地

8、区域,校园规划需要特别考虑地势、地貌、坡向、坡度、水文、植被、景观、视角等若干约束因素。主要采用“原生态设计理念”来指导规划设计,即合理利用山地的地形地貌,最大限度地保留基地原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地理位置,设计采用“两轴多心”的空间规划结构。“两轴”分别为主轴、次轴:主轴为贯通东西的“学术发展轴”,连接学校东西两大区域,向两边延伸,将学校统一成一个整体;次轴为老校区的“文化汇聚轴”,这一轴线延续校园传统文脉,与学校主轴在空间上合理交汇。“多心”指在校园空间组织上将若干建筑组团沿着学校“两轴”进行组织,形成簇群式发展。,2.2 整体适应性秩序,交通学院的校园规划以舒适的步行尺度

9、为依据,以山水为结构,形成教学与生活并重的多中心布局,各中心用步行系统与外圈环型道路把整个校园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山地地区地形地貌的起伏比较大,会带来空间、日照、人文、绿化等条件的变化,山地大学具有丰富的生态自然环境。设计要体现适应性机制,形成丰富的校园空间环境。山地大学校园的适应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校园的功能分区及交通流线等方面体现适应性机制;二是在生态环境景观轴线上体现适应山地特有的地形地貌,做到尽量不破坏原有的生态景观。,大学的教育从以往单一由老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变为更强调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与接触。校园内教学场所也由课堂向课外扩展,室外场所、生活空间都将成为师生思辨交流的

10、场所,这些变化都在规划中有所体现。规划方案在各个建筑组团内设置独立的组团园林,用步行道把各个组团连接起来,使学生生活组团与教学组团连接起来,在中心,规划利用中央共享园林,实现核心教学区与学生生活区之间的密切联系,校园的主入口设置在市区与旧校区方向的城市主干道上,使校园交通与城市交通便捷地相连;在校区前,利用校行政楼与院系行政楼围合出完整的校前区空间的背景;将体育中心布置在东南角,更好地实现体育设施与社会共享,将科技创业园去布置在东侧城市主干道上,方便与城市联系。,建筑依山而建,丘陵被保留下来作为景观元素,形成“建筑-丘陵-建筑-丘陵-建筑”的校园结构,同时校园建筑布局在通往长江的方向上采用开放

11、的形式,把长江景观引入校园内部,形成山、水、建筑一体化的校园空间。 横向模式,即“生态公园-绿块-廊道-斑块”。山地大学的立体景观按花园式、生态型校园进行建设,核心教学区域和学生生活区域采用有机联合的方式;结合道路绿化,将各建筑组群的庭院绿化连为一体,维护和恢复绿地系统的完整性。规划利用原有地表径流和地形地貌,使现有塘面互相沟通,形成几个生态公园,形成湖光山色的景观。 纵向模式,即“地下-地上-空中-屋顶”花园等。这些靠近山体的建筑上设置屋顶花园,可以延续山体的绿色界面;结合廊道平台的绿化和建筑开敞式院落绿化,丰富校园生态景观层面。,1.案例分析 ANLIFENXI a.贵州毕节学院 b.重庆

12、交通学院,2.分析总结 FENXIXONGJIE,2.1坡度与山地建筑的生存关系,山顶 Peak,空间特征:中心性、标志性强 景观特征:具有全方位的景观,视野开阔、深远,对山体轮廓线影响大 利用可能:面积越大,利用可能性越大,并可向山腹部位延伸,山脊 Ridge,空间特征: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对山脊两侧的空间有分割作用 景观特征:具有两个或三个方向的景观,视野开阔,体现了山势 利用可能:面积越大,利用可能性越大,并可向山腹部位延伸,2.2 山位及山位特征,空间特征:空间方向明确,可随水平方向的内凹或外凸形成内敛或发散的空间,并随坡度的陡缓产生紧张感或稳定性 景观特征:具有单向性的景观,视野较远,

13、可体现层次感 利用可能:使用受坡向限制,宽度越大、坡度越缓,越有利于使用,山腰 Mountainside,山谷 Valley,空间特征:具有内向性、内敛性和一定程度的封闭感 景观特征:视域有限,在开敞方向形成视觉通廊 利用可能:当面积较大时,利用受限制较少,空间特征:类似于山腰,只是稳定性更强 景观特征:视域有限,具有单向性景观 利用可能:当面积较大时,利用受限制较少,山麓 Piedmont,盆地 Basin,空间特征:内向性、封闭性强 景观特征:产生视觉聚焦 利用可能:当面积较大时,利用受限制较少,(1)立体化与平地交通不同,要实现山地之间的交通联系,除了要考虑它们的水平位移以外,还需特别考

14、虑它们在竖直方向的位移,使山地交通呈现出立体化的特点。,2.3 山地交通,(2)景观化在山地环境中,由于交通的三维特征,人们在途中获得的视景显著而且富于变化。随着道路的升迁、曲折,人们的视点高低、视角仰俯,视域开合都会产生丰富的变化,这会为人们带来富有情趣的景观感受,使人们的感受置身于风景之中。,(3)多样化山地地形的凹凸起伏,为常规交通制造了障碍,人们不得不运用多样化的交通方式,如坡道、架空道、桥梁、隧道、索道、缆车等,多样化的交通方式同时也带来了多样化的感受和趣味。,道路布线结合地形,道路与等高线的关系,道路与山体坡度,架空和隧道的布线方式,山地车行道路的截面形式,山地车行道路与建筑、步行

15、路的分隔,(3)停车缺乏平坦用地,使用面积有限。结合建筑空间设计,巧妙利用高差的变化来解决停车问题。作为自然山地环境中的人为空间,山地停车场还需考虑与自然景观的结合。,同车行交通相比,步行交通的布置受地形坡度的限制较小,其形式也较自由。除满足交通功能以外,山地步行系统还是山地建筑室外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常常与步行广场、庭院、室外运动场地等相连接;同时山地步行交通还应与建筑形态、景观结合。,(1)基本要求从人的行为能力出发,我们应注意山地步行系统的功能合理性和安全性,对于室外踏步来说,其尺度应比建筑室内楼梯更平坦、舒适,一般应为130mm350mm,最好不超过150mm300mm,并需设置栏杆

16、扶手,以保证行走安全。从人的体力方面考虑,应适当控制踏步级数并设置休息平台。坡道的坡度一般应控制在1/12以内,并且地面铺材需选用防滑材料。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应在步行系统的规划以及细节处理上注意保持山地特征,以视线联系的多样性、地貌地物的参与性来获得丰富的景观变化,激发人们对环境的兴趣,减弱因地形多变而带来的疲劳感。,(2)踏步适应坡度,选择不同的踏步形式。,宽幅踏步 间断踏步 连续踏步,(2)踏步结合景观设计组织踏步,(2)踏步结合景观设计组织踏步,(2)踏步踏步与无障碍坡道相结合,(2)踏步踏步与无障碍坡道相结合,(3)联系建筑空间沟通室内外,成为建筑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museu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