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56934617 上传时间:2018-10-17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6.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专题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专题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专题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专题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突破 中国古代史专题 专题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先秦、秦汉,阶段特征,核心整合,名师在线,随堂演练,阶段特征 划分阶段 总结特征,核心整合 归纳知识 整合视角,一、政治制度的演变 1.商周时期 (1)分封制:西周实行以王族为主体的分封制,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形成诸侯混战、社会变革的局面。 (2)宗法制:西周实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形成“家国一体”的社会等级结构。,2.秦汉时期 (1)秦朝: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地方推行郡县制,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

2、的基本格局。 (2)汉朝:汉承秦制,在中央形成中外朝制度;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威胁中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 (3)选官制度:从先秦的世卿世禄制到汉朝的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深化拓展,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1)最高统治者权威的树立。 (2)官僚体系取代宗族体系。 (3)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地方服从中央。,二、经济模式的形成与转型 1.农业 (1)先秦时期:由刀耕火种到耒耜的出现,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 (2)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犁牛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成。 (3)汉代: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手工业 (1)官营手工业

3、:夏商周秦汉,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生产规模大,产品质量高,但效率低下。 (2)家庭手工业:随着小农经济的出现,家庭手工业兴起,其产品主要用于个人消费和交纳赋税。 (3)私营手工业:春秋战国时期兴起,产品主要供民间消费。,3.商业 (1)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2)秦汉时期商业发展艰难,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 4.土地制度:由商周时期井田制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5.经济政策: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发展。西汉时期,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并向工商

4、业者加重征税。,三、传统文化的奠基与科技文化的发展 1.思想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儒、墨、道、法等学派纷纷登场,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2)春秋末期的孔子开创儒家学派,经过孟子和荀子的发展,战国后期儒学成为蔚然大宗。 (3)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大兴儒学,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科技文化 (1)科技:战国时发明了司南,西汉造纸术发明,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数学、医学、农学等成就非凡。 (2)汉字:商代甲骨文出现,中国文字成熟。 (3)文学:春秋时期,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具有现实主义特色;战国时期,屈原创作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5、汉朝时楚辞盛行,并创造出以楚辞为基础的新文体赋。,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剧变时期,推动这一剧变的根源是什么?这一剧变有何表现? 提示:根源: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或者生产力的发展)。 表现: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制瓦解、郡县制开始出现;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形成;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任何思想都有阶级性,必然与一定的社会阶层相联系,结合百家争鸣中各派的主张说明这一观点。 提示: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没落的贵族利益;儒家:“仁”“礼”,为政以德,克己复礼,转型的贵族势力;法家:中央集权,严刑峻法,新兴地主阶级;墨家:兼爱、非攻、尚贤,提倡节险,劳动人民。 3.小农经济出现于

6、春秋战国时期,其出现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政治上,中央集权制。经济上,重农抑商。思想上,民本思想。科技上,实用科学的形成。,视角整合,名师在线 明确考向 点拨方法,考向探究,家国一体宗法制,考向 1,西周与秦朝政治制度的比较,主题深化,通史能力培养战国时期,平民阶层的崛起,考向 2,【典例】 (2014年山东文综,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解题思路:西周时期“学在官府”,政府垄断教育,受教育者都是贵族子弟,一般平民百姓无权接受教育,孔子的

7、做法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使一般平民也有机会接受教育,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和生产力的发展,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B、C两项错误。适应诸侯争霸战争需要的思想流派是法家,D项错误。答案为A。,战国时期,平民阶层的崛起,主题深化,战国时期,随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崩溃,贵族逐渐衰落,平民阶层崛起,成为历史舞台的主角,对战国时期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军事领域:春秋时期的战事由贵族支配,对他们来说,威信和“面子”更重于实际所得。战国时期的战事由职业的将领所支配,这些人一般是由平民组成的,成为战场上的主导力量。 (2)政治领域:春秋时期,贵族主导的政治体系开

8、始崩溃。随着郡县制的推行,官僚体系开始代替贵族体系,拥有治国之才和军事才能的平民成为官僚体系的成员,推动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改革运动。,(3)经济领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崩溃,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新兴地主崛起,是战国时期社会变革最深厚的推动力。这些新兴地主大部分没有贵族头衔,属于平民阶层。 (4)文化领域:西周到春秋,教育一直被贵族垄断。春秋后期,私学兴起,平民阶层加入了知识分子队伍,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史料】 秦朝建立了从上至下的比较系统的监察机构,并将这个机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秦朝中央监察机构称为

9、御史大夫寺,其最高首脑是御史大夫。御史大夫位居三公之尊,是副丞相,主要职责就是统率监察官员。御史大夫之下设副职御史丞、御史中丞各一人,统率众多的御史。御史一部分在中央负责日常监察工作,另一部分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又称监御史、监察史,或简称郡监。这样,中央和地方官员,莫不在监察机构的监控之下。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 单卫华、赖红卫、张相军中国廉政文化史 【问题】 根据材料,概括秦朝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史料解读,【解读】,结论:在中央设御史大夫,负责国家监察事务;在地方各郡,设监御史,代表皇帝监察地方官吏;监察系统垂直独立

10、于行政系统之外,直接对皇帝负责。,随堂演练 实战演练 巩固达标,一、选择题 1.(2014南充一模)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不断有幼童、昏庸之徒登上皇位,“在君主所拥有的制度化权力与实际的政治能力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或不对称问题”。究其渊源,这一现象的出现源自于(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 解析:B 中国封建社会君主即位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不考虑实际的政治能力,故B项正确;分封制、郡县制属于地方制度,故A、C两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专制君权,不是中央集权制,故D项错误。,2.(2014安庆模拟) 商君书垦令:“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原价、本钱之意),然则商

11、贾少商贾少,则上不费粟。”这一法令出台的直接动机是( ) A.稳定物价 B.严禁流通 C.抑制商贾 D.提倡节俭 解析:C 材料意思是:加重酒肉税,让税额比成本高十倍,这样买卖的商人少了。商人少了,国家就不会浪费粮食了。由此可以看出商鞅直接动机在于抑制商贾,故C项正确;向商人收取重税,看不出是稳定物价,故A项不正确;商鞅对商人收重税,主要是重农抑商,不是严禁流通,故B项不正确;从材料“则上不费粟”看,商鞅有提倡节俭之意,但不是直接动机,故D项不正确。,3.(2014福州二模)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12、A.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 B.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 C.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 D.周王未能实现高度集权 解析:A 材料体现了鲁国国君朝贡“天下共主”周王的次数远远低于齐国、晋国,说明了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强大,反映了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瓦解,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鲁君朝贡的信息,各诸侯国之间的联系只是表面现象并非实质,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信息相悖,故C项错误;周实行分封制,周王一直都没有实现高度集权,D项与材料信息相反,故D项错误。,4.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例如,秦朝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

13、因是秦汉时期( ) A.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 B.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 C.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 D.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解析:A “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说明北方设置郡的数量多,人口密度要远远大于南方,北方人口密集说明开发程度高,A项正确,B、C两项错误。秦朝时地方上推行郡县制,而非郡国并行制,D项错误。,5.(2014黄冈模拟)秦代焚书禁学和汉代独尊儒术采用的手段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但两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即( ) A.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 B.文化内容由综合宽容转向专制 C.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D.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发展的

14、空间 解析:C “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迎合君主统治的需要,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故C项正确。A、B两项只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现象而非本质问题。秦代“焚书”属于文化专制,并未“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发展的空间”,故D项错误。,6.(2014昆明摸底) 汉书地理志下:“汉兴以来,鲁、东海多至卿相。”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代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12人次,人数占52.38%。这说明( ) A.加强君权而分散相权 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贤臣政治取代功臣政治 D.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 解析:D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齐鲁为儒学发源地,汉代丞相多出于齐鲁,由此可见

15、儒学对政治生活影响深刻。故D项为最佳选项。A、C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B项在秦朝已经实现转变,材料信息也没有体现,故排除A、B、C三项。,二、非选择题 7.(2014江淮十校联考)人类政治文明的演进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公共权力演化和蜕变的结果。在先秦古籍中,“天子”统治的区域称“天下”,诸侯的领地称“国”,卿大夫的采邑称“家”。秦统一后,将其统治的地区称为“国家”。 材料二 中国人中绝大多数的族群都认同自己是汉人,汉人的名称从汉朝而来,因此汉朝对中国的意义便不只是一个政治上的朝代,而是将各种不同来源、

16、背景的中国人熔铸成一个大家共有的身份认同。这个缘故在于,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而是一种文化群的意义。 许倬云中国人为何2000年来一直自称汉人?,材料三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国民享有人身、财产、言论、信仰自由。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材料一是从什么角度来剖析和解释“国家政权”的?从这个角度看,西周、秦朝的政权各有什么特点? (2)材料二是从什么角度来评价汉朝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是如何体现作者所强调的这一角度的? (3)材料三是从什么角度建构国家政权的?据材料三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推进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古代到近代,维系国家政权的纽带呈现怎样的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