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关于制度的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740224 上传时间:2018-10-1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1.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联,关于制度的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对联,关于制度的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对联,关于制度的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对联,关于制度的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对联,关于制度的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联,关于制度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联,关于制度的(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联对联, ,关于制度的关于制度的篇一:对联创作之规则对联创作之规则【转】 一、立 意 诗以意为主,楹联也如此。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指出,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全铺锦帐,寓意则灵。 ”意,就是楹联中的“题旨” ,作者写一副楹联作品,必须要明确歌颂什么,赞美什么,批判什么,总得要有个明确的感情。没有立意在先,再好的文辞、再好的技巧,也只能是文字的堆砌。一副楹联,不仅要寓意明确,还要立意高远、精神。古今名联,或言及风物,或追溯历史,或以文采见长,或以技巧取胜,而成佳构。如明嘉庆进士陈大纲写的湖南

2、岳阳楼联: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此联独辟蹊径,写风景,言简意赅,只在出句点破而已。下联笔锋突转,从四面湖山的空旷即而想到万家忧乐,这是全联的主题所在,立意也就在于此。作者若没有真挚的怜悯之心,是绝不会写出这样的联句的。 立意,也叫命意,是对联之前提。对联具有广泛的社会效应,因此,作品首先要做到主题明确,意象清晰,概念具体。你要写什么,怎么写,均在立意之中。应该说,艺术的提炼往往来源于笔前的立意,点晴之笔往往来自于熟虑的思考和机智的文采。请看山海关一联: 群山尽作窥边势; 大海能销出塞声。 联语道出“山” 、 “海”之气势,巧用“窥边” 、 “出塞”二词,拟戍边将士,透出了山海关

3、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负荷的重要性。作者犹如向人们述说历史,把人们牵回那烽火硝烟的岁月之中。立意可谓高妙、奇绝。被人们视为不可多得之上品。 二、取 象 取象,或称物色,就是选取意象,这是在楹联立意之后不得不考虑的问题。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所谓意象,即是楹联中带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形象。换句话说,就是作者在构思时直接浮现于头脑中的多种形象,借以表达自己的一种思想情感。平时我们所说的触景生情,这个“景”就是我们说的“象” 。请看刘坤一写的题滕王阁联: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作者在上联巧妙地摄取了“落霞孤鹜” 、 “秋

4、水长天” 、“湖山”等物景,以哲人的眼界,向人们提出了世事兴废的自然规律,下联引出此时与当年的时空 差,相比这下,今昔对照,令人在时代的变迁中引发怀古幽情。若无上联出自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定格之景,便不会有下联作者要抒发的感慨之情。作者依稀在告诉人们, “此地湖山”历经风雨沧桑而依然无恙,得来之不易。言外之意,也多少道出了滕王阁的佳丽风光。下联在取象上也用得恰到好处。请看: 得好友来如对月; 有奇书谈胜看花。 联中的“月” 、 “花”即是意象,作者借用二者以喻“好友” 、 “奇书”的价值。如联句中不使用人们所认可的意象,联句则索然无味,如同嚼蜡。在这里,意象的作用不仅仅是比较价值,更重要的是它能使

5、读者从中产生联想,给人们展开一种广阔、恢宏的艺术空间。因此,一副好联,必须有一较为确切的意象,才能将自己抽象的情感化为具体的形象,使读者感悟到你真正的立意所在。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认为,感情由于景物的感触而发生,随着景物的不同而变化,因此,山川的壮丽,可以启发作者的文思,触景生情,才能用语言将所要抒发之情描写出来。这样的对联,在风景联、名胜联内,比比皆是,无所不在。请看陈炽所撰九江烟水亭联: 胜迹表宫亭,况恰当芦阜南横,大江东去; 平湖波烟月,谁补种四周杨柳,十里荷花。 此地乃当年周瑜点将台处,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曾在此讲学,取“山头水色薄笑烟”诗意,名烟水亭。此联借“芦阜南横” 、 “大江东去”

6、 、 “四周杨柳” 、 “十里荷花”等物象,为读者营造了烟水亭的佳丽胜景。更巧以“况恰当” 、“谁补种”二句以成佳构,使得联内景色不虚,触之有物。可使读者神思驰骋于联外,而发怀古之幽情。 取象,特别要做到自然、真实。 文心雕龙原道云:“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苏东坡也强调“文理自然” ,并自道其文“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 ”这些见解,对于我们的对联创作十分有用。要做到取象的自然真实,首先要对所写的景物或对象要有仔细的观察和研究,对写作对象有深入的了解。请看清人朱蓝坡撰东坡赤壁联: 胜迹别嘉鱼,何须订异箴讹,但借江山摅

7、感慨; 豪情传梦鹤,偶尔吟风弄月,毋将赋咏概平生。 东坡赤壁古称赤鼻,也称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岗县城西门外。宋代大诗人苏东坡隐居此地时,曾作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为与三国“赤壁之战”的赤壁相区别,在清康熙年间重修时,定名为“东坡赤壁” 。 阳 春白雪一书在念奴娇注释中写道:“人道是者不过是供一般人的说法而怀古,并非东坡不知三国赤壁。 ”作者在联中证实了周瑜破曹的赤壁应在湖北嘉鱼县境内。这一点苏轼在赤壁赋后记里有“江汉之间,指赤壁者三” ,可见他是清楚的。后来一些好事者认为苏东坡弄错了地方,不断有人来“订异箴讹” ,作者作此联匡谬,指出苏东坡不过是“借江山摅感慨”而已,作者的看法是正确

8、的。苏东坡是通过作品来表达对祖国河山的挚爱,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虑。作品中所表述的豪爽旷达情怀,才是紧要之处,何必拘泥去考证哪里才是“赤壁之战”的故址呢?从联可以看出,作者是对所写对象做了深入的考证。如果不是对历史的深思和熟虑,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如此佳联的。 其次是要用语贴切,即不可哗众取宠,也不能堆砌华丽辞藻。所谓用语贴切,就是内容要切人、切事、切地、切情等。比如为一纪念地题联,就必须对历史人物、历史事迹说得恰如其分,使人读之亲切、真实,有个性、针对性,最忌讳的是作品的概念化。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革命将士万古流芳”之类的词,美仑美奂,却不着边际,是必须忌讳的。请看安庆市徐锡麟烈士纪念楼联:

9、登百尺楼,看大好河山,天若有情,应识四方思猛士; 留一抔土,以争光日月,人谁不死,独将千古让先生。联语气势磅礴,雄浑壮丽,一气呵成,然细心斟酌,联中字字句句都饱醮真情,用词得体,张驰适度,并无造作之辞。徐锡麟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的杰出反清志士,与秋瑾计划联合起义,在谋刺皖抚恩铭时被捕,不久遇害。作者“登百尺楼,看大好河山”才引发“天若有情,应识四方思猛士” 。此情此景,不禁发世人感慨, “留一抔土,以争光日月” ,下联最后的“人谁不死,独将千古让先生” ,则是作者惊世之笔,不禁使人们想起文天祥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一语中的,铿锵有声,读后令人感慨万千。 在选取意象时特别要注

10、意两个问题: 一是要选取最能表现自己感情的意象。比如有这样一副联: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联中的“逆水行舟” 、 “平原走马”即是意象,以比喻“学”和“心”的某种程度,这里的意象可以说再确切不过了。在确立下联的立意中,作者可能想到了心猿意马这句成语,然后将其化开,把“心”这一抽象之词处理得如此活灵活现,抚之有物。 二是要选取含蕴丰富的意象。因每个人的经历、地位、水平、年龄都有差异,即使是写同一体裁,其结果也会千差万别。显示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艺术效 果。扬州史公祠为纪念抗清英雄史可法而造,祠中有联,乃清代文人张尔荩所作,联曰:数点梅花亡国泪; 二分明月故臣心。

11、联中以点点梅花喻泪,以皎皎明月比心,情景交融,亡国之音,催人泪下。可以说联中之字,动一处则全联失色。 “梅花” 、 “明月”两个具象词,用在这里,十分贴切、含蓄。梅花喻高洁之物,又寒天之花以饰亡国之泪,个中情景,不言而喻。二分明月,乃是从徐凝忆扬州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奈在扬州”所化,这里即指史公祠的地理位置。此联不但感情丰富,寓意含蓄,而且用词精妙。不妨将梅花换成其它什么花,势必会减了分数。所以说选取意象必须精确。更要注意某种现象的基本含义,避免牵强附会,浅尝辄止。 三、言 志 舜帝曰:“诗言志,歌咏言。 ”这是在说诗体的文学宗旨。楹联也同样如此。 孟子亦云:“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意

12、思是讲不了解作者就不可能对其作品有真正的理解,反过来讲,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作者的人品。刘勰在其文心雕龙明诗中首先给诗下了定义,认为“言志”就是“持人情性” ,而所含的就是“无邪”的情志,意即健康、真实的思想感情。自古至今,诗人们一直恪守这一格言,认为“言志”是诗的本质,诗不言志,作者无法将自己的理想、抱负、志向、情趣抒发出来,从这一点说,“志”应是诗的灵魂。联与诗同,细细分析,一副好的对联,都是或明或隐地向人们表达自己的心志。 “诗言志”应该做两种解释,一是诗必须要言志,二是你不管采取何种手法去写,最终你的志也会在你的作品中流露出来。因为作品是作者思想的外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每个人又都有自

13、己的内在情性、社会经历和语言风格,即使写同一题材,也会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然言志这一宗旨都是统一的。在对联中,有人将旨在抒发自己情致的对联称之为言志联,比如徐悲鸿在解放前写过的一副联: 独持偏见; 一意孤行。 作者有意利用贬义词组成联句,借以抒发自己追求自我、不与恶势力随波逐流的志向和情怀。联语正气逼人,入木三分,一腔胆识浮于纸上。 在写法上,言志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意的表白,一种是无意的流露。前者如清代彭元瑞写的自勉联: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再有如长篇小说红岩中革命志士为牺牲难友龙光章同志献出的一副挽联: 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 作千秋雄魂,死不还家。辜鸿

14、铭集苏轼的一副对联则属后者: 荷尽(转 载 于: 小 龙文 档 网:对联,关于制度的)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周策纵的集词联,似不自觉的无意流露,然而最能看出人物的思想情趣。请看: 别来风月为谁留?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啼到春归无寻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孟子在论诗时曾提出过“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两种读书方法,前者是说只有全面理解了作品,才能了解作者的思路;后者是说要读懂某作家的作品,一定对其作者的身世有所了解才行。两者相互为用,会对我们欣赏对联大有帮助。在对联创作过程中,要遵循“诗言志”的宗旨,强调写作态度端正、严肃,因作品一旦写出,便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意义,如处理得不好,轻的

15、闹出笑话,严重者还会带来很坏的社会影响。 四、抒 情 指在作品中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可“直抒胸臆” ,谓直接抒情,亦可“寓情于景” ,谓间接抒情。它带有作者鲜明的个性特点,并反映一定时代、一定人群的某种共同感情,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晋朝陆机就指出过“诗缘情”之说。他说的情乃是指人们的心灵意绪,它包括人生悲喜之感,而以真实感人作为其审美之特征。钟嵘在他的诗品序中认为,诗歌的感情,乃是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对诗人心灵感召的结果,其中最激发人心的即是悲壮、分别之情,只有这些感情,才适合以诗的形式抒发出来。纵观古今楹品亦然。请看小凤仙挽蔡锷联: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哪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 几

16、年北地燕支,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小凤仙乃北京一妓女,蔡锷在逆境中与小凤仙结成知己,得到了小凤仙的帮助,脱离袁世凯的囹圄之中。后蔡不幸早逝,小凤仙闻讯后,以联挽之。联语直抒胸臆,感情真切,如泣如诉,此联以抒情见长,可谓一字一调,字字见情,生死离别之情跃然纸上,使人读之扣人心弦,肝肠欲断,实为抒情联中之佳品。请看周作人挽马隅卿联: 月夜看灯才一梦; 雨窗欹枕更何人。 马隅卿为北大教授,是周的故友。上联写二人前一天还一道观灯,仅隔一个梦(即一夜)就病逝了;下联写自己在风雨中转侧不安的情绪。联语洗练,既不写逝者生平之业绩,也不写自己悲痛欲绝的伤情,而只写一方空间,以小事托出,极富诗意。此深情笃意完全是自寓情于景中道来,此种写法属于间接抒情。 篇二:对联的写作规则对联的写作规则 拟写对联应把握六大特征: 1.字数相等。对联由上下两联组成,上联称出句,下联称对句。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两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有一字之差。 2.词性相对。上下两联相应位置上的词,词性须相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