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莱罗舞曲》观后感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684570 上传时间:2018-10-1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波莱罗舞曲》观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波莱罗舞曲》观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波莱罗舞曲》观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波莱罗舞曲》观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波莱罗舞曲》观后感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波莱罗舞曲》观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波莱罗舞曲》观后感(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波莱罗舞曲波莱罗舞曲观后感观后感波莱罗舞曲观后感 近来,一件动画版波莱罗舞曲的视频作品在微信朋友圈又热传起来。点击视频打开后,一群超萌的小音符,像一个个可爱的萌娃,随着波莱罗舞曲旋律在五线谱上欢快地跳跃着。这些可爱的小家伙,或伸长细腰,或踘蹤身姿,或俯仰腾跃,或展开纤肢,或踢踏翻滚、或排列组合,它们持着小号、长号、萨克斯、大管、大倍司、小提琴、大提琴、定音鼓、指挥棒将一曲波莱罗舞曲演绎成令人捧腹、回味无穷的动画作品。这是一件颇具创意的动画佳作。从制作手段和表现上看,可能诞生于二、三十年前,甚至更早。遗憾的是,即便你在互联网如此强大的这天,搜遍网络仍查不到它是出于自谁手,关于介绍它的文字也如凤毛

2、麟角,了了无几。所以当微友们问我该去如何赏析、审美时,竟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应答。在观看了几遍之后,思考再三,决定采用最简单的方法去解读它。有时候,在许多状况下,最简单的方法也是最实用、最有效的方法。这个方法是,先从音乐着手。群昵称波莱罗舞曲 ,望文生义,就明白是首舞蹈曲,也就是专为舞蹈伴奏而创作的乐曲当然它也能够用来单独演奏。据考,“波莱罗“原为西班牙舞曲,于民间,所以乐曲中带有浓郁的民间舞蹈风格。它通常以四分之三拍子,稍快的速度和以响板击打的节奏来配合旋律作流动与变化,曲式上由主部、中部和复现部构成。了解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我们所欣赏到的这些逗人喜爱的小音符正是在舞蹈旋律中欢快起舞的。如果换

3、成不是舞曲的旋律行不行呢?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因为舞曲有着鲜明的节奏感,个性是像这首波莱罗舞曲 。出于能够理解的原因,民间音乐,或者说,未经加工和未进行艺术处理的民间音乐,一般不会有完整、结实的架构,加上即兴变化成份多,表现力也就较弱。这就引出一个重要的话题:动画小音符这些艺术形象,所依存的波莱罗舞曲究竟是首什么样的舞曲,由谁创作的呢?空间名称波莱罗舞曲是大名鼎鼎的莫里斯拉威尔创作的,他享有“世界舞曲之王”的美称。莫里斯拉威尔是著名的法国作曲家和印象派作曲家,1875 生于法国南部靠近西班牙山区的西布勒,父亲是位工程师,母亲是巴斯克族血统的山民后代。拉威尔生下后不久便全家迁居巴黎。他很小就表现出

4、音乐天份,所以喜爱音乐的父亲在拉威尔七岁时便让他学钢琴。十四岁时,他考入了巴黎音乐院,受着正统而严格的古典音乐和印象派音乐教育。拉威尔是位不安分的音乐家,喜爱音乐表现中的眩目色彩和富于诗意的洪亮音响。作为乐曲形式的大师,他的独特之处是,既严守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戒律,又以创新的音乐手法来构成自我音乐语言和作品形式。拉威尔努力发掘着印象派音乐的表现力,关注音乐本质和浓郁色彩,毫无掩饰地释放着音乐里所蕴含着的真实情感。他的代表作有:歌剧达芙妮与克罗埃 、芭蕾舞剧鹅妈妈 、小提琴曲茨冈和钢琴独奏曲图画展览会等等。1928 年,拉威尔在汲取了民间舞蹈音乐风格的基础上,富有创造性地创作了这首著名的波莱罗舞曲

5、 (又译作波露舞曲和波丽露舞曲 ) 。这是他的最后一部舞曲作品,也是二十世纪法国乐坛倍感骄傲的一部杰作。波莱罗舞曲一经问世,便广受人们的喜欢,至今魅力不减。话题似乎扯得有些远了,其实不然。因为我们所喜爱的这些超萌小音符,它们随着音乐的节奏在五线谱上跳跃是表现什么呢?换句话说,这首著名的波莱罗舞曲在叙述什么样的资料呢?如果不弄清楚它的含义,我们也许无法准确解构和赏析这部让人喜爱的动画作品。拉威尔的波莱罗舞曲首次出场是在巴黎一家西班牙旅馆宽敞的大厅里,时光是 1928 年 11 月 22 日深夜。当时法国著名舞蹈家尼金斯卡根据波莱罗舞曲旋律和节奏设计了舞蹈情节和舞蹈语汇,用现代话讲,也就是编导了这

6、个舞蹈。舞女鲁宾什坦把自我装扮成吉卜赛女郎,头上插着鲜花,穿着喇叭裙,捏着火红的丝巾,站在大厅中央的长桌上,风情万般地在小号声中款款舞动。随着音乐节奏加快,她的舞步也由慢到快,情绪逐渐高涨。鲁宾什坦用舞蹈语汇和肢体语言,在欢快的波莱罗舞曲旋律中,深情地表现一位姑娘在感情中产生的种种情感变化,诸如心动、羞涩、钟情、挑逗、燃情、痴迷以此表达自我对感情和对完美未来的渴望。热情的旅馆客人(法国人本来就很浪漫)围着她,边观望,边鼓噪喝彩。 波莱罗舞曲的音乐渐渐增强,鲁宾什坦的舞姿也愈加奔放。煽情的音乐,迷人的身腰,勾魂的眼神,妙曼的肢体、飘逸的红丝巾,加上大厅内弥漫着的男人烟草味刺激着客人们愈来愈狂热的

7、亢奋情绪。一曲终了,情绪冲动的客人们把她抱起来,高高举到头顶,鼓掌声、欢呼声、尖叫声、口哨声,交相激荡,久久没有散去首演成功,轰动了巴黎乐坛和舞蹈界, 波莱罗舞曲也由此一炮走红。犹如音乐是流动的艺术一样, 波莱罗舞曲的名声从此流传开去。法国、西班牙、英国、爱尔兰、俄国、美国许多世界著名的舞蹈演员和舞剧编导纷纷用波莱罗舞曲编排了各式各样、多姿多彩的舞蹈,并作为传统节目保留下来,至今长演不衰。波莱罗舞曲在超越时空与国界的广泛流传中,舞蹈动作、表演形式、演员阵容以及舞美场景等等都呈现出多样化的表演形式,以适应本土文化的审美需求。但不变的是,舞曲主题所表达的、人们对感情的渴望和对炽热感情的诉求。这正是波莱罗舞曲艺术生命力的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