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6684358 上传时间:2018-10-15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5.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一节 人类行为 第二节 社会环境 第三节 人生发展阶段的理论框架 第四节人生发展阶段及主要特征,D,第一节 人类行为 一、人类需要 (一)人类需要的涵义 (二)人类需要的层次 (三)人类需要的类型 二、人类行为的含义和类型 (一)人类行为的含义 (二)人类行为的类型 (三)人类行为的特点,D,人类需要的涵义,1、需要的界定 P78 需 要:反应了人的机体在某一方面的不足或缺乏。 内驱力:由内部或外部刺激所唤起并使个体指向实 现一定目标的内在倾向。 动 机: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直接动力。 2、人类需要的特征 (1)对象性 (2)动力性 (3)独特性 (4)社会性,D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P79,基本观点:人类的需要依照由低到高不断递进的顺序分为若干个层次,层次越低的需求,其强度越大;层次越高的需求,其强度越弱。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并要求 得到满足。 需要层次:(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认知需要(6)审美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阿尔德弗尔的需要层次论 ERG理论,(1)生存需要 (2)关系需要 (3)成长需要ERG理论的特点: (1)不强调层次的顺序 (2)当较高层次的需要受挫时,个体也可能会退而求其次 (3)某种需要在得到基本满足后,其强烈程度不仅不会减弱,还可能会增强。,D

3、,人类需要的类型,(1)生物性需要原发性需要关系到保存和维持机体生命及延续种族繁衍的需要。进食、饮水、睡眠和觉醒、性需要等。 (2)社会性需要习得性需要与人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需要。 交往需要:与他人亲近、合作、发展友谊、 交流情 感与信息 成就需要:努力去做对自己有价值的事,完成困难的任务,通过竞争超过别人。(地位、名誉、优势),D,(一)人类行为的含义,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的活动或反应,它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性相互作用的结果。P81,D,人类行为的类型(分类),1、外显行为与内隐行为行为的呈现 2、本能行为与习得行为行为起源 3、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行为价值

4、判断 不同的划分标准:P83 (1)统计规律 (2)社会规范与价值 (3)行为适应性标准 (4)个体主观经验,特别注意:,(1)定义异常行为的标准也都是相对的; (2)从社会工作视角而言,任何人都是独特的,所谓异常只是与大众存在差异,并不代表个体一定存在问题; (3)正常与异常之分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类型划分,不应轻易作出价值判断。,D,人类行为的特点 P84,1、适应性 2、多样性 3、动态性 4、指向性 5、可控性 6、发展性,D,第二节 社会环境,一、社会环境的含义和特点 (一)社会环境的含义 (二)社会环境的特点 二、社会环境的构成要素 三、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一)人类的社会功能

5、(二)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D,社会环境的含义,与人类生物遗传、心理状态及社会过程相互作用的社会系统,家庭、学校、团体、组织、社区、社会、文化等是其重要组成部分。P85,D,社会环境的特点,1、多样性:物质与文化、自然与社会、微观与宏观 2、动态平衡性:社会文化、社会制度、社区组织、学校家庭等因素对个体而言是相对稳定的;但环境因素本身又时刻处于变动之中。,D,社会环境的构成要素,1、家庭 2、朋辈群体 3、学校与工作单位 4、社区 5、社会 6、文化 7、大众传媒,D,家庭,家庭通过家庭教养模式对个体发生影响。 纵向:家庭背景和家庭中过去的事件 横向:家庭成员间互动,D,朋辈群体,朋辈群体

6、是指年龄相仿,或社会地位相同,或行为复杂程度相似的个体聚集在一起的规模较小的群体。朋辈对个体的影响表现: (1)对个体的认知发展、行为塑造、情绪表达、精神追求及支持系统都有影响; (2)不同社会系统中扮演不同角色的朋辈群体是社会工作可以动用的资源。,D,学校与工作单位,(1)学校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以及儿童和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正规教育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灌输社会价值规范和伦理准则;培养良好行为习惯;训练学习各种社会角色,学习社会互动。学校系统、教师、管理者与社区之间交互影响。 (2)单位人类成长及行为发生的场所,是有目的地为追求目标特定而建立的社会单位或群体。目标、人和人际互动是组织的

7、三要素。,D,社区,人们生活的共同体,人们生活的外部条件。社区对人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D,社会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的体系,社会子系统及主要职责: 家庭系统:抚养子女,照顾老人,规范道德行为。 经济系统:生产和分配资源 教育系统:知识和文化的传递,个体社会化 医疗系统:治疗和预防疾病,促进健康 社会福利:提供个人的/社会的/经济的帮助 政治系统:权力分配,政府运作 法律系统:维护社会控制 军事系统:维护国家安全,抵御入侵者 各司其职,有系统地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使社会个体得以在有规范和秩序的系统中互动。,D,文化,文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精神体系

8、,是所有物质产品与非物质产品的总和。文化通过依附于语言、文字、艺术作品及其他文化载体,对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产生同化作用,进而成为维系社会和民族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文化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基础,也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环境。,D,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包括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 积极影响:帮助个人、团体及组织获取信息、 做出判断、满足要求或达成目标。 消极影响:传递不适当的价值观念或行为模式,误导受众。,D,人类的社会功能,1、社会化 P89是指个体通过与外部环境的积极互动,形成自己的人格,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掌握社会经验与规范,并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成长过程。 2、社会功能指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中人们将获

9、得一种自我价值感和归属感,从而发展成有所创造以及有所贡献的社会成员。社会角色是人与环境之间的中介点,也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系统的联结点。社会工作者就是要通过评估个体与社会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观察视角与着力点。,D,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1、个体必须适应环境 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3、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同时影响人类行为 4、人类行为影响社会环境 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力度并不对等,相对而言,社会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要大得多。,D,第三节人生发展阶段的理论框架,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四、科尔伯格道德发

10、展阶段论,D,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论,1、基本观点 P92人类本能中的性驱力是人格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人的一生中,性驱力的聚集区域从身体的一个部位转向另一个部位,而每一次转变都标志着人格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关键期概念,性器期是儿童发展的关键期,该时期儿童与异性父母产生所谓的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在仇恨同性父母的同时又害怕报复,最后,在压抑自己性欲望的基础上,发展出对同性父母的认同感。如果认同失败的话,可能会演变为同性恋或异装癖、异性癖等性心理障碍。,D,埃里克森的(8个)心理发展阶段理论,1、对弗洛伊德的发展引入了社会文化因素,强调社会环境在自我发展中的作用。把人

11、格发展推演到了人的一生。 2、基本理论观点 (1)认为人的一生包括八个阶段 (2)每个发展阶段个体都面临特殊的发展任务,都要经历一次心理社会“危机”,或矛盾冲突,这些冲突包含着对立的两极。 (3)个体只有面对解决这一冲突之后,才能顺利进入下一发展阶段。同时,发展出某种特定的品质/美德。如果冲突无法解决,个体自我的发展就会出现困扰乃至停滞。,关键期概念,在八个阶段中,埃里克森特别强调青少年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并认为这是自我发展的最关键环节。,D,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1、基本观点 心理的发展既不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思维、活动) 个体主要运用组织、同

12、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中,以加强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三种原则来认识世界,发展心理的 组织原则是最基本的一环,个体将活动系统化,在头脑中形成“心理图式”,认知发展阶段,D,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D,第四节 人生发展阶段及主要特征,一、婴幼儿阶段(03岁)二、儿童阶段(312岁) 三、青少年阶段(11/12岁到20/21岁)四、成年阶段(2165岁)五、老年阶段(65岁以后),D,婴幼儿阶段(03岁),1、生理发展 (1)大脑发展一切行为发展的前提。 均衡而充足的营养,以及早期经验与学习对于婴儿的成长至关重要。 (2)动作发展迅速 婴儿手的抓握动作发展

13、1)重点是五指分化、手眼协调。2)手的动作是婴儿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独立行走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里程碑1)使儿童的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2)扩大了认知范围3)增加了主动交往的机会4)为自主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心理发展,(1)认知发展感觉认知阶段从随意性的天生反射活动慢慢过渡到目标取向行为(如:主动去寻找玩具)形成物体恒常性概念(如:记信了你放饼干的地方后,会自己去拿)自我意识开始萌芽(18个月左右)2岁左右形成符号思维能力2岁以后,同伴关系、性别身份识别以及移情均开始得到发展。 (2)语言发展学习、记忆、语言理解能力发展迅速2岁左右口语词汇迅速增加对语言产生明显兴趣喜欢听故事、儿歌,喜欢与人交流符

14、合语法的复合句子逐渐增加,社会性与人格发展,婴幼儿的依恋 形成:婴幼儿及其照顾者(一般为父母)之间存在的特殊感 情关系。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系与纽带。 功能:心理功能则是获得安慰和安全感。 注意!一旦婴幼儿分离,就会产生所谓分离焦虑。如果在此段时期缺乏母亲的抚育和照顾,孩子的生理、智力及社会发展都会受到影响,并可能产生生理和心理的病态。,婴幼儿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心理社会发展的自主对羞怯、疑虑阶段。 开始寻求自主性,自己穿衣、吃饭,如果失败则会感到羞愧,并怀疑自己的能力;如果危机成功解决,则形成意志的品质/美德,从而更乐观、更坚强的面对生活。,D,儿童阶段(31

15、2岁),生理发展6岁左右脑重量接近于成人肌肉技能有了良好的发展,动作的熟练程度与协调能力日益增长,由手开始,逐渐过渡到脚和头可以活动,再进一步就是爬、坐、站、跑、跳等活动6岁到性成熟前,儿童身体成长相对缓慢,但力量和运动技能提高良好的环境能促进儿童的动作发展。,心理发展,(1)认知的发展具体运算期36岁的儿童可以被训练自己做游戏,从而发展其创造力和主动性;24岁的儿童已拥有符号功能,能信手涂鸦地画出描述人与事的图 画,能与同伴一起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自我中心是主要特征;47岁的儿童进入直觉思维阶段,对世界保持着非逻辑的看法,会问很多问题,想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其动作、语言进一步成熟,在与他人交

16、往中利他行为出现,社会化、道德家庭关系初步形成,人格基础基本奠定。在6 岁到性成熟前阶段,自我中心主义开始减弱,语言和记忆功能有所增加。到11、12岁左右,儿童认知能力将慢慢过渡到形式运算阶段,思考及推理能力增加,开始有自我实现的能力。 (2)语言发展词汇迅速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增强开始掌握书面语言,社会性与人格发展,(1)自我与人格发展与他人交往与分享的过程中自尊感、利他与助人行为开始出现,人格基础基本奠定;家庭依然是生活的中心,但朋辈的重要性开始显现;后期强调人格特征的自我概念形成,开始尝试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朋辈群体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儿童的社会化社会化是儿童的重要任务;儿童早期主要由家庭承担教化任务,父母传授知识,训练儿童适当的行为规范,以使之逐渐符合社会标准,因此,家庭的功能正常与否非常重要;托儿所或幼儿园老师、同伴的作用;到儿童中期,学校和朋友开始成为儿童的主要活动领域和交往对象,课程学习成为其主要活动。此阶段,游戏也已变得与课程同等重要,并会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教育、道德形成、社会化发展等产生积极影响。9岁以后,儿童会有几位要好的同学和朋友,其关系甚至超过家人。家庭经济和父母期望会对儿童中期的学习认真和勤奋程度产生一定影响,学校的规范和环境、同学和朋友则对其人格和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