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案_5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661745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_5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_5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_5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_5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_5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_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念刘和珍君教案_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本文悼念并赞扬了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的精神;揭露国民党反动派阴谋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和走狗文人的无耻流言;激励人们起来斗争,摧毁这个“似人非人”的世界。第一部分,从我无法忍受追悼会场的悲凉气氛写起,由程君的要求勾起我对烈士的沉痛哀思。但真到动笔写时,却觉无话可说,因为作者已经“出离愤怒”了。文章的第二部分,抒写作者无限的感慨,再次提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去揭露这个“并非人间”的社会,提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第三部分,回忆认识刘和珍的过程,直至最后的印象。第四部分写自己听到噩耗时的惊愕出乎意料, “始终微笑的和蔼

2、的刘和珍君”去“徒手请愿”何以被当作暴徒杀害呢!还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 。这“惨象” 、 “流言”使“我”愤怒得“说不出话来” ,照应上文的“出离愤怒” 。第五部分愤怒控诉反动派的暴行。第六部分从人类历史的进程,沉痛地总结了“三。一八”惨案的经验教训。尽管作者不同意“徒手请愿” ,无谓的牺牲,但是,他认为既然已经有了牺牲,那么烈士的鲜血是会唤醒一些人的继续前进的。第七部分,作者的情绪又高涨起来,慷慨激昂地陈述烈士死难的意义,对刘和珍等人临难从容的勇敢精神进行热烈讴歌。本文名为“纪念”却不像一般纪念文章那样以叙述死者生平为主,而是紧密地把叙述和抒情、议论结合起来。文章第一、二、三部分,侧重

3、于悲痛的忆念,第四、五部分侧重于愤怒的揭露控诉,第六部分侧重于对历史的经验总结。三者交错融汇,内容丰富而不显庞杂,是因为作者始终以悲和愤为线索,将所有内容归于“纪念”这一中心。本文既要抨击敌人,歌颂烈士,又要激励后人;既要回忆烈士的事迹,又要评述徒手请愿,更要揭露敌人,粉碎流言。如此多的内容,单一的表达方式是难以胜任的,必须动用多种方式,才能完成写作意图。所以这篇文章的记叙和议论都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这是文章的一大特点。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分析:“ 那一天”前面的长长的定语,是别有

4、深意的。首先强调“中华民国十五年”发生的对爱国青年的大屠杀,矛头直指“中华民国”这个本来应是讲求民主、和平的国家,现在却变成杀人机器了,段祺瑞执政府就是掌握这杀人机器来屠杀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罪魁祸首。点明“国立女子师范大学”说明政府所杀的竟是些手无寸铁的学生。作者在文章开头点明追悼会的日子,分明是让人们永远记住这个日子,更是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所谓“中华民国” ,所谓“执政府”实际上是杀人机器。人们不能再对政府抱有什么幻想,要起来摧毁这个“非人间”的世界。第二自然段: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我也早觉得

5、有写点东西的心要了,这虽然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 ,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 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分析:鲁迅编辑的期刊都是战斗性很强的刊物,经常被反动当局查封,所以说“有始无终” ,因此有些人不愿意订或不敢订,“销行甚为寥落” 。而刘和珍却“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 ,这说明刘和珍追求真理的决心和渴望真理的迫切。 “生活艰难” ,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她的勇气。鲁迅深情地回忆起这件事,是出于对死者的哀思和记念。这样一个渴求真理的青年,却被反动派杀害了,而自己却只能“写一点东西” ,既不能尽情地揭露反动军阀

6、的阴谋和罪行,也不能痛快淋漓地抒发自己的悲愤之情。所有情绪的郁结全化作“只能如此”这几个字。这段中出现两次“只能如此而已” ,前一句多了一个“大抵” ,表明作者不能为死者做更多的事的遗憾,而后一句少了“大抵”多了一个破折号,表明作者不相信有“在天之灵” ,从而引导读者思考为什么“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也为下一段的“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做铺垫。第四部分 第一自然段: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部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分析:这一段写作者听到噩耗

7、后的心情,最初是怀疑,一个“竟”字表明这个消息太出乎意料,实在难于相信。突出反动军阀政府的凶残下劣比作者的想象更甚。再从正面把这种怀疑的理由加强一下“况且” “微笑” 、 “和蔼”的刘和珍, “更何至于无端” “ 喋血”呢?作者选用“况且”, “更”这样一个递进复句,把怀疑的理由写得更充分,用反问句式表示了极端愤慨的心情。分析:见第自然段:惨象与流言对举,高度概括了反动政府的凶残与无耻文人的无耻, “已”和“尤”构成递进关系,表明“流言” ,比刀枪更加惊心动魄,突出了流言更使作者愤慨。因为流言更有欺骗性,更使人不明真相所以作者说:“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有形的刀枪,加无形的

8、刀枪流言,为杀人者掩盖罪行,颠倒黑白。这就是中国式的专制统治,在这种野蛮而严密的专制统治下,我们的民族逐渐衰亡,默无声息了。然而“默无声息”的状态只是暂时的,鲁迅用“不是,就是”这样一个选择复句指出两种前途“灭亡”与“爆发” ,而实际上是在号召人们要从沉默中爆发去斗争,才有希望。这一点可以在另一篇杂文中得到印证:他在时代的文学中这样写到:“有些民族因为叫苦无用,叫苦也不叫了,渐渐更加衰颓下去,至于富有反抗性的民族,因为叫苦无用,他便觉悟起来,由衰者而变为怒吼。 ”显然,本段的最后一句也是作者在激励人们起来斗争。第五部分 第自然段“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

9、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株杀了。分析:第一句中“伟大”一词可以理解为对三个女子的勇毅的赞颂。 “文明人”这里是反语。接又用“伟绩” 、“武功”两个反语来讽刺“中国军人”和“八国联军” ,然而前两者的“丰功伟绩”与段祺瑞执政府的残忍相比逊色多了。见课文第六部分。分析:这部分第一自然段段意为作者不同意徒手请愿。可分二层,第一层至“不过是徒手的请愿” 。说徒手的意义寥寥,不能改变社会现状, “街市依旧太平” 。这种不能使更多人觉醒的牺牲太不值得。第二层用煤的形成过程比喻人类历史的前进历程,这个历史是“血战前行”的历史,无数人的鲜血

10、流尽也许只能推动历史前进一小步,就像煤的形成, “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有一小块” 。而徒手请愿所流的血,除了作“无恶意的闲人”的“谈资”和“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 以外,对历史进步并无作用,所以“不在其中” 。第二自然段先用“然而”承接上一段内容,并转而肯定死者的影响。点明烈士的血不会白流其影响会扩大的。这一段的“至少”与上一段的“至多”对应, “至多”表明徒手请愿的价值不大;“至少”,指现实的影响的必然性。 “亲族、师友、爱人”的心中是会记住这笔血债的。 “微笑的和蔼的旧影”指代刘和珍等烈士的形象。见课文第七部分。分析:第一段中“我已经说过:”照应和总结了第、第部分。用“凶残”

11、、 “下劣”指出敌人的残暴凶险;用“从容”指出中国女子的优秀与崇高。用三个“竟”表示其好或坏的程度都令作者出乎意料,选用排比句式更加强调这种感觉。第二段进一步歌颂中国女子的伟大,指明烈士牺牲的意义。第一句赞扬中国女子的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第二句为一个单句,主干为“事实为明证” 。深刻地指出几千年来封建统治阶级用“阴谋秘计”压抑她们,但并没有使她们的勇毅精神消亡,这次在枪林弹雨中的互相救助便是明证。一、二句间是承接关系,第三句总结前两句,点明死者对将来的意义。第三段进一步强调烈士牺牲的意义“苟活者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 , “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这也是在照应第二部分的内容。这里提到的“苟活者

12、”是指有一定是非观念,不忘怀烈士的死难但还没行动起来的人,他们在先驱的激励下,有可能走向斗争之路。 “苟活者”与前面提到的“庸人”含义不同,“庸人”即平庸之人,这种对反动政府的作为有所不满,但不敢面对现实。由于不敢面对现实,所以特别容易“忘却”历史的教训,苟且偷生,客观上维护了“似人非人的世界” 。 “真的猛士”当然是指那些刘和珍等人的爱国者,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第自然段,再次用“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照应开头的“菲薄的祭品”表达了深深的歉疚。 “我说不出话”以及前文反复出现的“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我实在无话可说” ,这些话如同歌曲中的附歌一样,回环往复,重迭咏叹反复强调作者的悲愤之情,同时也将文章的叙事和抒情议论有机地联在一起。12下一页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