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7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6591775 上传时间:2018-10-1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7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7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7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7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7 7第一课时过程:1先由学生就不懂的字词提出疑问,学生大概提了这些:(1) “今急而求子”不懂(2) “若舍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3)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4)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知其难也”(5) “何厌之有”(6) “与郑人盟”2老师讲翻译方法,学生根据方法与老师一起翻译告诉学生采取直译方法,一一对应,可以组词,组词不行就要考虑是否活用现象了。后来学生翻译还算顺利。3逐段翻译学生在理解了个别字词的基础上,自行翻译文段,老师最后补充。学生此环节做得比较好,虽然有些小问题,但是总体来说是好的。 第一课时大体如此 第二课时过程:1学生在

2、弄通字词基础上,就文章深层内容进行提问(1)为什么佚之狐如此肯定烛之武能劝退秦王?(2)为什么烛年轻时没有得到重用?(3)为什么要“夜缒而出”?(4)为什么要说“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5)为什么秦伯开始轻信晋侯?秦伯是不是很无知?(6)为什么秦伯最后“与郑人盟”?他难道开始没有想到吗?(7)标题是烛之武退秦师,为什么最后还要写晋侯那段话呢?2讲解第三段学生提问后,抓住重点,讲解第三段,如果学生能明白第三段的内容,那么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首先根据课后练习第一大题,用原文回答问题,让学生再熟悉一遍课文,也起加深理解的目的。然后分析课文第三段。学生说出烛退秦理由(原文)总结理由分别从哪个角度

3、去说的亡郑舍郑亡郑再依次分析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详细介绍当时秦晋郑的地理位置和战争局势,让学生明白烛为什么说“越国以鄙远”就会使“邻之厚” ,而“君之薄” 。再说历史史实对秦伯会有何触动等等,让学生明白文章深意。 第三课时分析烛之武形象,由学生分析要求学生根据书本来分析形象,学生分析得比较好 第四课时完全放开,由学生自由分析秦伯、晋侯、郑伯、佚之狐形象,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先由小组长收集各成员的意见,然后宣读,接着各小组互相补充、反驳对方观点。课堂进入了辩论时间,比较精彩,可惜很多不记得了。大概记得这么几个片段:有学生说郑伯知错能改,有反对声音,说郑伯并不是知错能改,而是在危急关头,迫不得已才这样做。有学生说郑伯没有主见,单凭佚之狐一句话,就马上去见烛之武,并委以重任,可见他糊涂。反对:从下文可见烛之武很有能力,说明他还是知道烛是个人才的,不能说他没有主见。有学生说郑伯没有胆量,要不然他自己怎么不去秦王那里。反对:当时形势危急,一国不能无君,所以他不能去。如果君王去了,不是表明本国没有人才吗?有学生说郑伯亲小人远贤臣。反对,如果这样,佚之狐也是小人吗?又辩:如果不是这样,烛之武这样的人才为什么不能早点得到重用呢?至于佚之狐,他可能比较会处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