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 会 主 义建设的道路》复习课件(人教版必修二)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6540522 上传时间:2018-10-13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6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 会 主 义建设的道路》复习课件(人教版必修二)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 会 主 义建设的道路》复习课件(人教版必修二)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 会 主 义建设的道路》复习课件(人教版必修二)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 会 主 义建设的道路》复习课件(人教版必修二)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 会 主 义建设的道路》复习课件(人教版必修二)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 会 主 义建设的道路》复习课件(人教版必修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 会 主 义建设的道路》复习课件(人教版必修二)(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2010年江苏考纲 “一五”计划; 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 中共八大;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49年,中、美、苏 三国在钢、原煤、原油方面产量对比:中国钢产量占美国的0.2%,苏联的0.7%;原煤产量占美国的7.3%,苏联的13.6%;原油产量占美国的0.02%,苏联的0.36%。,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 :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公斤,钢0.29公斤。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这就是解放初期国民党留下来的基本国

2、情。,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1.建设奠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49-1952),背景:建国初期经济趋于全面崩溃,原因: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大肆搜刮多年战争的严重破坏,面对这种局面,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是天下大乱。,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社会经济。,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作出了这样的回答: 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的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的世界!,一、社会主义

3、建设的起步(19491956),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B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C加强对农业和工矿业的领导,恢复发展工农业生产,结果:,1949-1952年,国民经济基本好转,工农业生产超历史最好水平。为有计划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必要条件。,恢复经济措施:,国家掌握社会经济命脉奠定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调动生产积极性, 促进生产发展,1.建设奠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49-1952),背景:建国初期经济趋于全面崩溃,条件:A、国民经济好转;B、政权稳固,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2.建设起步:一五计划,路线方针:,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计划指导:发展国民经济的

4、一五计划,“一化三改造”,任务:,时间:,特点:,1953年1957年,建立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发展生产力和改革生产关系并举 (实质) 工业化的重点发展重工业,工业布局集中东北,成果:,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三大改造的进程:19531956,手工业,3.制度建立: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1956底),通过建立生产合作社,走合作化道路。使农民、手工业个体经济转化为集体所有制经济,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通过实现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使资本主义私有经济转化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5、),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建立起来。,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1956-1966),中共八大正确决策(1956年,北京),正确分析主要矛盾,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许多方针和设想是富有创造性、正确 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1.成功的探索:,意义:,内容:,提出主要任务,建立先进工业国与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与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矛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集中力量尽快把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特点:片面追求经济建设大规模、高速度、高指标 教训:必须尊重经济发展的客

6、观规律,A.表现:认为是向共产主义过渡最好形式,强调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B.教训: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原因:,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1956-1966),2.失误与挫折,A.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对国情认识不足 B.迫切要求改变落后面貌,急于求成,表现:,A.1958年总路线:,B. 大跃进: 工业:大炼钢铁 农业:浮夸风,C.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19591961年,出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1956-1966),3.纠正“左倾”错误,调整国民经济(1960-1965) 原因:经济严重困难,调整、巩

7、固、充实、提高,4.十年建设成就:,表现: A纠正农村工作“左倾”错误 B提出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结果:1962年经济逐渐恢复1965年调整任务完成,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大庆油田、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966-1976),3.影响:,1.原因:文革动乱由思想文化和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2.表现:,经济工作机构陷于瘫痪 行之有效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 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4.浩劫中的复苏回升:,“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的总和

8、。 李先念,国民经济损失惨重 67-78年损失一千亿元,1973年,周恩来恢复调整 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探索与严重失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的制定,纠正农村工作“左”的错误,调整八字方针,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2.尊重经济规律,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四、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启示,1.建设道路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3.必须正确认识国情,认识社会主要矛盾,以

9、经济建设为中心,4.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发扬民主与法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专断,避免指导思想的错误,5.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国有企业改革;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2.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思想基础,3.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指导思想,群众基础,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背景,1.文革结束,百业待兴,全国人民迫切要求纠正“左倾”错误,拨乱反正,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12,北京),主要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

10、政治路线:,3.组织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 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拨乱反正,审查和解决冤假错案, 以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1.建国后党的历史转折,结束我国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束缚,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2.共和国的历史转折,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是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起点,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里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 20世纪中国人民前进道路上的第三次历史性巨变,四、

1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原因:,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挫伤农民积极性,严重阻碍农业生产发展,2.内容:,试点:,1978年,安徽(凤阳)、四川,推广:,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组(户)的生产责任制,初见成效,改革经营体制:,1983年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改革基层行政体制:,思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人民公社制相比在本质上有何相同之处,又有何优越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成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生产的东西:“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人

12、民公社制,公有制,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统一经营,平均分配,自主分散经营农民有自主权,按劳分配,2.内容:,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经营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形式),改革基层行政体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方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1983年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乡、镇政府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发展多种经营 发展乡镇企业,意义:为农民致富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新路,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向市场机制转变,使农业生产适应市场需要,克服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性,调动农民积极性,极大解放农村生产力,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

13、代化开辟新路,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前提,3.作用:,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真正开始历史性变革, 87年解决温饱,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变化:,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封建(地主)经济为主,农民 个体经济,土地改革,社改造,合作社经济 (集体经济),人民公社 (1958-83),农村改革,五、城市国有企业的经济体制改革,2.中心环节:,1.原因:,农村改革成功经验的促进,3.进程:,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开始试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展开: 1984年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深化: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不适

14、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主因),五、城市国有企业的经济体制改革,所有制:,管理体制:,分配制度:,产权制度:,4.主要措施:,计划经济 体制下 政策性调整 放权让利 两权分离,制度创新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A.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自主权 B.职工劳动所得同劳动成果挂钩,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深,化,改革层次,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解放社会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达小康水平,5.意义:,五、城市国有企业的经济体制改革,

15、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商品供应的不足,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必要性,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彻底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思想基础,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物质条件,1、背景,2、建立、完善的过程:,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92年中共十四大:,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目标具体化、系统化确立基本框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现资源配置方式转变,3、社会

16、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质:,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机制的优势和缺陷,优势:通过价格、供求、竞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与分配,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提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缺陷: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依靠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自发地对经济进行调节,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与破坏性。,建立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4、实施的结果:,到21世纪初,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四通八达、服务周到、种类齐全的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5、建立的意义:,对现代化建设的推动:,A经济稳定高速增长,创造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 B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C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取得显著成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