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发万在2015首届湖南省创新教育发展论坛上演讲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6470810 上传时间:2018-10-13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5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皮发万在2015首届湖南省创新教育发展论坛上演讲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皮发万在2015首届湖南省创新教育发展论坛上演讲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皮发万在2015首届湖南省创新教育发展论坛上演讲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皮发万在2015首届湖南省创新教育发展论坛上演讲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皮发万在2015首届湖南省创新教育发展论坛上演讲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皮发万在2015首届湖南省创新教育发展论坛上演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皮发万在2015首届湖南省创新教育发展论坛上演讲(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取消高考加分后 学校科技活动开展的组织策略,重庆市发明协会 皮发万电话:13908253898QQ :625694101,一、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变化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所提的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不具备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特征三、为什么,一、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变化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12月1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 (教学【2014】18号),意见规定,改革招生录取机制,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从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大学自主招生主要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申请学

2、生要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达到相应要求,接受报考高校的考核。从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所提的学科特长高中阶段在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中获得一、二等奖或省赛区一等奖的学生;参加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获奖者;获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决赛一等奖者或全国创新英语作文大赛一等奖者。,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所提的创新潜质高中阶段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获得一、二等奖的学生;在科技创新、发明创造等方面有突出表现,并获得全国二

3、等奖以上者或拥有国家发明专利者。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可降2040分录取。,虽然自主招生名额只有招生总额的5,如果这方法比较灵,不排除像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进长沙买房变城市户口一样一夜放开,释放一个信号:死教书、死读书的时代即将过去。,举个例子假如2015年高考上重本线是650分学生甲650分,有学科特长或创新潜质,降2040分,相当于有670692分学生乙670分,没有学生丙690分,没有,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所提的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不具备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特征1.应试型考试成绩无效(1)物理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首先要选择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4、”。,(2)高考招生制度虽然给每位学生的答题时间和分数是相等的(比如120分钟完成150分的答题),事实上学生之间的考试得分、学习效率(思维反应)、完成答题的时间是不相等的。比如,学生甲用100分钟的时间得142分,学生乙用110分钟的时间得了149分,学生丙用了120分钟的时间得150分,由于分数之间缺乏参照物,它反映的不是学生单位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达成教学目标)的工作量,类似的考试分数不能证明谁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谁不具备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因此,应试型考试的成绩是一种无效成绩。,2.根据科学规律肖云龙创造学(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创造力的传统测量法有学校成绩、举荐、作文和

5、论文。创造力的传统测量法中的学校成绩,往往表示学生在考卷上答对的分数。(1)引入小学数学公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学校成绩演变成:分数学习效率学习时间学习效率分数完成考试时间学习时间分数学习效率,显然,只有学习效率分数完成考试时间(学习时间)是计算学校成绩的优选方法。,(2)引入机械功的原理:W = FS,用“W(单位:分)”表示读书、做作业所做的“功”;用“F(单位:分/分钟)”表示思维力,用“T(单位:分钟)” 表示读书、做作业所用的时间,读书学习所做的功可以演变成:W=FTFW/T。,还是以学生甲、学生乙、学生丙为例,根据应试型考试的模式,学生甲用100分钟的时间得142分,学生乙用

6、110分钟的时间得了149分,学生丙用了120分钟的时间得150分。假设用“FW/T”的方法计算:学生甲的(学习效率)思维力是1.42分/分钟学生乙的思维力是1.35分/分钟学生丙的思维力是1.25分/分钟随着学习(考试)的时间延长,学习成绩逐渐就下降。应试型考试学生丙的成绩是“笨蛋”,学生乙是正常人,学生甲是“天才”。,学习效率既是思维力的显现,同时也是知识转化为智力的显现。根据语言使用习惯,读成:学习效率等于分数除以时间,思维力等于分数除以时间,思维力等于大脑所做的有用功除以做功的时间,知识转化为智力的转化力等于分数除以时间均可。,据中央教科院调查,恢复高考以来的3 300名高考状元,没有

7、一位成为科学家、行业领袖。(见上海教育2011年12A期第34页)。清华、北大根据应试型考试的成绩,每年所抢的宝贝“高考状元”,站在“FW/T”的角度,有很大部分是“笨蛋”,而大部分“天才”被拒之门外,根本录不到“天才”。“笨蛋”经过4-6年的培养,怎么可能成为科学家或行业领袖?,只能说明: 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分数缺乏参照物,测出来的既不是人的思维力,也不是能力,让很多知识与能力脱节会考试的人钻了“高考制度”的空子,占用了国家优质教育资源,造成国家优质教育资源浪费!,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没有思维,人类的智力就不复存在。没有基础思维,哪来创新思维?测量人的思维和能力即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特征的公式

8、应该是:FW/T,而不是应试型考试的分数。不提高思维力,那有时间和精力培养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怎么能获得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这是规律,不是臆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总结,“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目前我们的科技教师恰恰是“谋一域而不谋全局,谋一时而不谋万世”,又想(科技)创新教育工作得到教委、科委、科协等部门的重视,怎么可能?,取消高考加分后学校科技活动开展的组织策略创新教育发展的方向是:开设创新课,以提高学习效率是发明创新的核心,扎实的知识基础是发明创新的基础,健全的品格(注重人格修养,成就自我)为发明创新保驾护航,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是打开发明创新大门

9、的钥匙为线条,开展创新教育,然后由学生个体将上述方法融入到学习其他课程中去。,从学校的教学工作来看,语文、数学是独立的学科,学好语文、数学对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有帮助。语文、数学与课堂(其他课程)结合,需要语文、数学教师相互参合干涉吗?创新教育的道理相同。除了应该用“学习效率”或“思维力”发现学生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这一新发现、新观念和创新教育的基本规律需要在教师中普及以外,创新教育的课堂结合是不需要其他教师参与干涉的。,提高学习效率,不仅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成长,而且是急中生智和灵感的主要来源。 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说灵感产生的地方(构思文章最好的地方)是马上、枕上、厕所,但是急中生智和灵感的产生往往

10、是以“精力高度集中,思维高速运转”为前提条件的。沿急中生智或灵感产生的思路探索下去,有可能就是好的创意或发明创新成果。提高学习效率与急中生智和诱发灵感有密切关系。,三、为什么?1.提高学习效率是发明创新的核心食物变成营养离不开消化功能。知识好比食物,智力好比营养,知识要转化为智力离不开学习效率,这是知识转化为智力的规律。,2.扎实的知识基础是发明创新的基础诺贝尔曾经说过:“各种科学彼此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为了解决某一个科学领域的问题,应该借助于其它有关的科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有可能用数学表达物理问题,有可能用物理表达社会生活问题,用化学表达哲学问题,比如,我在发现“F=W/T”中,既用

11、了数学知识“工作总量等于工作效率乘时间”,又用了物理知识“参照物”的概念和机械功的原理,还涉及很多其他的知识。如果没有这些知识,是不可能发现“F=W/T”的。自然界有狗头金,但这并不排除人类需要寻找金矿,经过加工提炼才能获得金属的客观事实存在。因此,创新与知识、学历、学科及年龄层次无关,这样的说法是不确切的。,科学、劳动技术,综合实践、计算机,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这些课程单独设课时,揭示一些科学规律或现象。面对创新,创新揭示的才是一些科学规律或现象,上述课程在创新中就变成了知识点。学习知识可以“随时找周围的人”或借助互联网,没有必要往脑袋里硬塞。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情况下,科学、劳动技

12、术,综合实践、计算机,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没必要独立设课,占用学生学习时间,完全可以融入到创新中去。相比之下,只有创新更值得单独设课,让学生花费一定的时间了解其规律和方法。,3.健全的品格(人格修养,成就自我)维护发明创新权利,给创新者保驾护航例如,小泽征尔参加世界著名音乐指挥家大赛的事,如果他没有充足的自信,是不可能获得世界著名音乐指挥家大赛冠军的。健全的品格包括自信、目标、毅力、冒险精神等等,这些品格修养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项,都有可能导致创新失败或创新成果与我们失之交臂。,4.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是打开创新大门的钥匙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是急中生智和诱发灵感的辅助手段,不是主渠道。创新在取得成功之前,到底用哪一种创新思维或创新方法,谁也不知道,无法预测。成功之后,用了哪一种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那是人们经过分析研究后强加上去的。,谢 谢 大 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