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试卷分析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6458296 上传时间:2018-10-12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1.1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文言文试卷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考文言文试卷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考文言文试卷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考文言文试卷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考文言文试卷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文言文试卷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文言文试卷分析(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9年青岛市中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与探究试卷分析,一、命题追宗,二、原题回放,三、试卷综述,四、案例详析,五、教学走向,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义务教育79年级文言文阅读的课程目标有明确规定:“ ” 同时,在“古诗文阅读评价”中又提到:“评价考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考生 ,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 。”课程标准的这些要求,体现了初中阶段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规律,规定了文言文教学的具体任务,同时也指出了文言文测试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这次中考文言文阅读与探究的命题以课程标准为准绳。试题内容有 、 、 ,总计15分,其中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比重较大,各占6分,重点考查考生对文言基础知识

2、的 问题简答占3分,主要考查考生对文言文文本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 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词语解释(包括判断),句子翻译,问题简答,认知、理 解和积累情况。,阅读分析能 力。,1紧扣课程标准,一、命 题 追 宗,记诵积累的过程,理解诗文大意,文言文阅读与探究试题(连同诗文默写部分的相关内容)的比重,约占整个试卷的 17%左右,与教材相比有所降低;与教学实际水平相比难度也不大。 在分值设置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较以往做了调换,分别是7分和8分。这一变化表明今后的教学和考查应更加注重对学生的 。,2突出能力考查,课内阅读侧重考查考生 的,知识积累;,课外阅读侧重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

3、能力培养,文言文阅读与探究题型的设置,较之往年,有其 ,又有 。课内阅读取消了阅读积累卡片的答题形式,调整后,在形式上更 ,在内容上更具 。不仅扩大了选题范围,考生也由此得到更多的自由空间,以便尽其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同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低了难度, 惠及了低层次的考生,对调动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3题型设置更具科学性,连贯性,新变化,具灵活性,宽泛性,阅读文本的选题, , , 。一方面沿循旧制高标准,稳调控;一方面增加变数全方位,大跨度。课内阅读选取八年级上册核舟记(节选)作为阅读文本,突破了仅仅在所谓重点篇目上做文章的藩篱。这种指向,必将敦促教师在今后的文言文

4、教学中 ,全面夯实文言基础,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对猜题、估题、压题等作法有所约制。,4选题灵活多变,整合历次中考命题,贯通整个教学过程,统筹全部教材内容,重视每一篇课文,(一)课内文言文阅读与探究【本题满分为7分】 核舟记(节选)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

5、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二、原题回放,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 项是( )(2分) A罔不 势象形(顺着、就着) B高可二黍 (上下) C佛印绝 弥勒(同类) D 听茶声然(好像)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6、1分) 卧右膝, 右臂支船。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因,许,类,若,诎,(二)课外文言文阅读与探究【本题满分为8分】 墨子鲁问(节选) 鲁阳文君将攻郑,子墨子闻而止之,谓阳文君曰:“夫天之兼有天下也,亦犹君之有四境之内也。今举兵将以攻郑,天诛其不至乎?”鲁阳文君曰:“先生何止我攻郑也?我攻郑,顺于天之志。郑人三世杀其父,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我将助天诛也。”子墨子曰:“郑人三世杀其父,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天诛足矣。今又举兵,将以攻郑,曰:吾攻郑也,顺于天之志。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

7、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 鲁阳文君曰:“然。吾以子之言观之,则天下之所谓可者,未必然也。”,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阳文君曰 今又举兵将 攻郑 故其父 之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子墨子闻而止之。 13通读选文,说说墨子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谓,以,笞,注释:鲁阳文君即公孙宽,楚惠王授与他鲁阳之地,故又称鲁阳文子。天诛上天的惩罚。杀其父杀害他们的国君。不全指五谷不熟。强梁强横,强悍不顺。悖荒谬。,墨子鲁问(节选) 译文 鲁阳文君将要攻打郑国,墨子听到了就阻止他, 对鲁 阳文君说:“上天兼有天下,也就像您具有四境之内一样。现在您举兵将

8、要攻打郑国,上天的惩伐难道就不会到来吗?”鲁阳文君说:“先生为什么阻止我攻打郑国呢?我攻打郑国,是顺应了上天的意志。郑国人几数代杀害他们的君主,上天给予他们惩罚,使他们三年五谷不熟。我将要帮助上天加以诛伐。”墨子说:“郑国人数代杀害他们的君主,上天已经给了惩罚,使他们三年五谷不熟,上天的诛伐已经够了!现在您又举兵将要攻打郑国,说:我攻打郑国,是顺应上天的意志。好比这里有一个人,他的儿子凶暴、强横,不成器,所以他父亲鞭打他。他邻居家的老人,也举起木棒击打他,说:我打他,是顺应了他父亲的意志。这难道还不荒谬吗!” 鲁阳文君说:“对。我根据您的言论观察,那么天下人所说的可以的事,就不一定正确了。”,

9、纵览全部试卷,可谓喜忧参半。 得分率较高的是课内阅 (词语理解判断); (解释词语); (翻译句子);课外阅读 (解释词语)。不少同学甚至都能严格按标准答案答题。翻开试卷,答案一目了然,令阅卷老师赏心悦目。很显然,这类考生平时不仅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而且能灵活地将课内知识引申到课外;当然也必然得宜于教师平时训练有素,而且有效。,第8题,第9题,第10题,第11题,三、试卷综述,反观存在的一些问题,更值得我们反思。 问题较多的是课外阅读中的 。许多考生答题要么不得要领,废话连篇;要么顾此失彼,弃重就轻;要么同语堆砌,重复累赘;甚至审题错误,答非所问。说明有些考生学习文言文可能仅 ,而 。反映出有

10、的教师可能比较注重文言词句的教学,而忽视思想内容的指导,这也许是一种错误倾向。 翻译句子因重点词语理解错误,导致严重失分的大有人,这说明考生在知识积累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也有的考生翻译句子,支离破碎,极不连贯,可见其 至于书写潦, 难以辨认的,仍 然不是个别现象,这也许与 有一定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今后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因素,也要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简答题,偏重只字片语的表面记诵,缺乏对文章内涵的深层理解,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组织能力差。,语言的,四、案例详析,正确的答案,基本是相同的,而错误的答案则各有各的不同。在这里,我们仅列举一些错误的案例予以诊断,分析原因,提出今后的改进意见。

11、,A罔不因势象形( ) B高可二黍许( ) C佛印绝类弥勒( ) D若听茶声然( ) 【案例分析】 错选的集中表现在选A上。“因”是多 义词,作为“顺着、就着”这一义项,学生接 触不多,应当视为教学难点,学生出错率 高,说明在学习过程中, 。,难点把握不够,顺着、就着,上下,同类,好像,C,正确答案:,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 一项 是( )(2分),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分) 卧右膝, 右臂支船。 【案例】 通“曲”,弯屈。 【分析】对一半,错一半。不理解“曲”与“屈”在意思上的区别。或是记忆模糊,抑或是粗心错误。反映考生 。 【案例】 伸出 【分析】不懂只好硬猜,结果理解成“

12、伸出右臂支船”,看起来好像顺理成章,其实大错特错。这一案例说明考生的理解能力并不差,但由于 ,即使理解能力强,也是枉然。,缺少文言词汇的积累,基础知识不扎实,诎,同“屈”,弯屈。(同“屈”或弯曲均可),正确答案:,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案例】 我曾经送给他一个用桃核刻成的小舟,在苏轼游赤壁的时候。 【分析】一个不错的的倒装句,同时也是一个十分罕见的错题。前一分句没搞清收授对象,后一分句纯属主观想像。反映考生 。 【案例】 我曾经刻过一个小舟,刻的大概是赤壁之战时的场景。 【分析】重点词语不理解导致望文生义。还说明考生 。,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很不

13、扎实,对课文内容缺乏细致理解,(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 船,(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正确答案:,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案例】两腿自然弯曲,都隐藏 在衣褶里。 【分析】该生没能理解重点词语“ ”的意思,后半句翻译有遗漏。说明该生平日 ,,没能把握住重点难点,译句不能做到字字落实。,比,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 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正确答案:,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阳文君曰 今又举兵将 攻郑 故其父 之,谓,以,笞,来(用来),用鞭、杖或竹板打,【说明】这三个词在所学课文中都出现过,有的带注释,句中的“谓”出现在隆中对中: 有注释;句的

14、“以”在多篇课文都出现过。如狼中有 出师表中有 句中的“笞”一词出现在陈涉世家中: 也有注释。,“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谓先主曰”,,“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尉果笞广。”,对说,正确答案:,【案例】 阳文君曰( ) 【案例】今又举兵将 攻宋 ( ) 【案例】故其父 之( ) 【分析】以上答案有的甚至完全不着边际,问题在于考生,对于常用文言 词语的识记和积累严重不足。,谓,以,笞,说、问、 提出、于是,用、用于、要、因此、去,回答、听 从、恼怒、用打、惩罚、打骂,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子墨子闻而止之 【说明】这个句子的关键词是“ ”,同样的意思在愚公移山里出现过:“ ”。 【案例】墨子听说以后,停了下来。 【分析】“止”,动词,原义“停止”。在这个句子里,由不及物动词活用作及物动词,是 :“使停止”,意为“阻止”。考生显然不懂这层意思,很可能平日 。 【案例】墨子闻到这个消息前往阻止。 【分析】这个句子的问题,一是没有将“闻”字的今义释出来(当然不排除粗心);二是宾语“之”漏译。说明考生 , ,同时也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