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法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6411514 上传时间:2018-10-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验式教学法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体验式教学法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体验式教学法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体验式教学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验式教学法(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体验式教学法 基本含义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 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 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我们在进行 实验与研究的过程中,觉得有必要深入探讨这种教学方式的理论依据、功能和使用原则, 以期对我们今后的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下面我们就简要总结一下我们的研究成果,与 同行相互商讨、借鉴。 理论依据 (一)情感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原理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 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或

2、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 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消极的不健康的情绪对认知活动起阻碍和抑制作用。 体验式教学法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 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增力 效能,给我们解决目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以新的启示。情感的调节 功能是指情感对认知活动的组织或瓦解作用,即中等强度的、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 的组织和进行,而情绪过强和过弱以及情绪不佳则可能导致思维的混乱和记忆的困难。 体验式教学法要求创设的情境就是要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心平气和、耳目一新,促 进学生心理活动

3、的展开和深入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也使人深深感到:欢快活泼的课堂气 氛是取得优良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情感高涨和欢欣鼓舞之时往往是知识内化和深化 之时。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功能,左右两半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大脑左半球是掌管 逻辑、理性和分析的思维,包括言语的活动;大脑右半球负责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包 括情感的活动。传统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分析讲解,还是学生的单项练习,以至机械的 背诵等所调动的主要是逻辑的、无感情的大脑左半球的活动。而体验式教学往往是让学生 先感受而后用语言表达,或边感受边促使内部语言的积极活动。感受时,掌管形象思维的 大脑右半球兴奋;表达时,掌管抽象思维的大脑左半球兴

4、奋。这样,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 抑制或同时兴奋,协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脑的潜在能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 学习。因此,体验式教学可以获得比传统教学明显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认识的直观原理 从方法论看,体验式教学是利用反映论的原理,根据客观存在对青少年主观意识的作 用进行的。而世界正是通过形象进入青少年的意识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体验式教 学所创设的情境,因其是人为有意识创设的、优化了的、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外界环境。 这种经过优化的客观情境,在教师语言的支配下,使青少年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不仅影 响青少年的认知心理,而且促使青少年的情感活动参与学习,从而引起青少年本身的自我 运动。3

5、00 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 始的。”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 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体验式教学法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 就是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包括直接和间接形象),一则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 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二则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 的、自觉的活动。 应该指明的是,体验式教学法的一个本质特征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此推动学生认知 活动的进行。而演示教学法则只限于把实物、教具呈现给学生,或者教师简单地做示范实 验,虽然也有直观的作用,但仅

6、有实物直观的效果,只能导致学生冷冰冰的智力操作,而 不能引起学生的火热的激情,不能发挥情感的作用。 (三)思维科学的相似原理 相似原理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同一性,是普遍性原理,也是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形 象是情境的主体,体验式教学中的情境模拟要以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形象和教学需要的形象 为对象,情境中的形象也应和学生的知识经验相一致。体验式教学法要在教学过程中收入 或创设许多生动的场景,也就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感知对象,使学生大脑中的相似块 (知识单元)增加,有助于学生灵感的产生,也培养了学生相似性思维的能力。 (四)人的认知活动是一个有意识心理活动与无意识心理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众所周知,意识心理活

7、动是主体对客体所意识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包括有意知觉、 有意记忆、有意注意、有意再认、有意重现(回忆)、有意想象、有意表象(再造的和创 造的)、逻辑和言语思维、有意体验等等。但遗憾的是,包含如此丰富内容的意识心理活 动仍然不能单独完成认识、适应和改造自然的任务。体验式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正在于诱发 和利用无意识心理提供的认识潜能。 自弗洛伊德以来,无意识心理现象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重视。所谓无意识心理,就是 人们所未意识到的心理活动的总和,是主体对客体的不自觉的认识与内部体验的统一,是 人脑不可缺少的反映形式,它包括无意感知、无意识记、无意再认、无意表象、无意想象、 非言语思维、无意注意、无意体验等

8、等。 该定义强调无意识心理活动具有两个方面的功能:对客体的一种不知不觉的认知作 用。如我们在边走路边谈话时,对路边的景物以及路上的其他东西并未产生有意识的印象, 但我们却不会被路上的一堆石头绊倒。原因就是“石头”事实上引起了我们的反映,并产生 了“避让”这种不自觉的、未注意的、不由自主的和模糊不清的躯体反应;对客体的一种 不知不觉的内部体验作用。常言的“情绪传染”就是无意识心理这一功能的表现。例如我们 会感到无缘无故的快活、不知不觉的忧郁,这往往是心境作用的结果。心境本身就是一种 情绪状态,它能使人的其他一切体验和活动都染上较长时间的情绪色彩。 研究表明,无意识心理的上述两个功能直接作用于人的

9、认知过程:首先它是人们认识 客观现实的必要形式;其次它又是促使人们有效地进行学习或创造性工作的一种能力。可 见,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潜能是人的认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能量源泉。体验式教学的目的就 在于尽可能地调用无意识的这些功能,也就是强调于不知不觉中获得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 素的统一。 (五)人的认知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或理智活动与情感活动)统一的过程 教学作为一种认知过程,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统一在其中。否则,人们常言的“晓之 以理,动之以情”就失去了理论依据。在教学这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由教师与学生的 双边活动构成,其中师生间存在着两条交织在一起的信息交流回路:知识信息交流回路和 情感信息交流回路。二者相互影响,彼此依存,从不同的侧面共同作用于教学过程。知识 回路中的信息是教学内容,信息载体是教学形式;情感回路中的信息是师生情绪情感的变 化,其载体是师生的表情(包括言语表情、面部表情、动作表情等)。无论哪一条回路发 生故障,都必然影响到教学活动的质量,只有当两条回路都畅通无阻时,教学才能取得理 想的效果。 运用体验式教学首先需用“着眼发展”的观点,全面地提出教学任务,而后优选教学方 案,根据教学任务、班级特点及教师本人素质,选择创设情境的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