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经历史铁生经历 史铁生(1951 年 1 月 4 日—2010 年 12 月 31 日) ,原籍河北涿县,1951 年出生于北京, 1967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 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 1972 年回到北 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 写作” 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 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 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 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 年 12 月 31 日凌晨 3 点 46 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史铁生,1951 年 1 月 4 日出生于北京,河北涿县(今涿州市)人,中国电影编剧, 著名小说家,文学家生前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 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1958 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 读书,1967 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 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1972 年回北 京,1974—1981 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后因瘫痪而停薪留职,回家养病 1979 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1983 年 他参加中国作家协会。
从 1986 年起,即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后为北京作家协会驻 会作家,一级作家职称1996 年 11 月,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东海》文学月刊 “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 《奶奶的星星》分获 1983、1984 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现方 法上追求现实主义和象征手法的结合,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现代小说的表现 技巧,从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到《插队的故事》 ,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技巧都显出异 乎寻常平淡而拙朴,属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另外,他还创作了电影剧本《多 梦时节》 (与人合作) 、 《死神与少女》等, 《死神与少女》属于一种新的电影类型——诗电 影,这为电影类型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这两部影片都由林洪洞执导, 《多梦时节》以其 新颖的视角获第九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广电部 1988 年优秀影片奖,第三届儿童电影童 牛奖艺术追求特别奖, 《死神与少女》以其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于 1989 年获保加利亚第十三 届瓦尔纳国际红十字会与健康电影节荣誉奖 史铁生著有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 《我们的角落》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奶奶的星星》 《命若琴弦》 《第一人称》 《别人》 《老屋小记》 ;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 《插队 的故事》 《礼拜日》 《原罪·宿命》 《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 《小说三篇》 《中篇 1 或短 篇 4》等;散文《好运设计》 《我与地坛》 《墙下短记》 《足球内外》 ;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我的丁一之旅》 。
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 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已出版作品散文集《一个人 的记忆》 《灵魂的事》 《答自己问》 《我与地坛》 《病隙碎笔》 《扶轮问路》长篇小说《务虚笔 记》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 作品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 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2010 年 12 月 31 日凌晨 3 点 46 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抢救无效去世根据其生前遗愿, 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 自己的“写作之夜”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 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 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 OO 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 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 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
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 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 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 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