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整合与改造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56163924 上传时间:2018-10-10 格式:PPT 页数:96 大小:2.6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整合与改造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整合与改造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整合与改造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整合与改造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整合与改造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整合与改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整合与改造(9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智慧笑话,田彬,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整合与改造,广州市越秀区教师进修学校 张敏铃,2013.7.16,【案例1:统计方法的优化】,【案例1:统计方法的优化】,师:信封里面有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三种图形的“宝宝”,我报图形的名称,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记录。 生1: 生2:三角形、圆、圆、正方形、圆、正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三角形、三角形 生3:、 生4: : : 师:你喜欢哪种的记录方法? 生:我喜欢用“”来表示,我觉得这种方法快。 师:“”方法记录既清楚又方便,今后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假如你现在是学生,你能感受到“”的优越性吗?,优点: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而且还让学生对几种方法

2、进行了比较和选择;课堂上出现了文字、符号、“”等各种低、高层次的记录方法,教师还强调了画“”方法的简捷。 思考: 学生进行方法的比较仅凭借直观感觉,外部形式进行的判断,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和亲身体验,教师小结语强行让学生认同画“”的方法,这样的教教材能让学生心悦诚服吗?,【案例1:统计方法的优化】,师:信封里装有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三种图形“宝宝”,你想知道什么呀? 生1:我想知道里面有几个三角形。 生2:我想知道里面有几个正方形。 生3:我想知道里面有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各有多少个。 师:用什么方法能知道正方形、三角形、圆各有多少个? 生1:把信封里面的图形倒出来,数数。 生2:把它们分开一堆一堆

3、的,再数一数就知道了。 师:怎么数能又快又准? (教师意图是启发学生找一人报图形名称,全班记录。) 生1:我先数正方形有多少个? 生2:我先数圆有多少个? 学生拿出信封,小组自己数开了,然后汇报个数。 师:大家数得很准确,那么除了先分类再数出个数的方法外,还有什么方法? 学生讨论许久,仍然没有结果。 师:如果我来报名称,你用“”来记录会不会方便很多呢? 学生在下面嘟囔,不方便。,【案例1:统计方法的优化】,为什么学生不能理解教师的意图?,优点: 教师创设了信封里有三种图宝宝,并让学生说出“想知道什么”的思维发散的问题情境,给学生创造了充分的自由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学生很自然地就提出了想知道正方形

4、、三角形和圆形三种图形宝宝有多少个的数学问题。 问题: 当教师提出“用什么方法能知道信封里面装的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各有多少个”的问题时,学生立即想到了分类数一数的方法而对于课本上介绍的“一个学生报图形名称其余学生进行记录”的方法却想不出来。这是因为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已经学习过分类的相关知识,对不同的图形混合在一起,学生可以自发地调动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产生先分类再分别逐类地数出个数的意识。由于上面活动牵扯的时间太长,教师只得自圆其说。,教师播放课件:三种图形从“图形屋”里飞出来。 师:每种图形各有多少个?你是怎么数出来的? 生1:正方形有5个,圆有8个,是在心里数的。 生2:我用纸记录的。

5、师:你为什么用纸记录的? 生2:我怕数不清楚。 师:他这种方法挺好的,不会数漏数错。我们一起用这种方法记一记,好吗?,【案例1:统计方法的优化】,教师第二次播放课件,学生用纸记录。 生1: 生2: 生3:三角形、圆、圆、正方形、圆、正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三角形、三角形 生4: 丨丨丨丨 丨丨丨 丨丨丨 师:你认为哪种记录方法慢? 生齐答:第三种 师:在其他方法中,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生5:我喜欢第二个,因为他排得很整齐,第一种要好长时间才能数出来。 生6:第一种方法好,老师说一个,他就画一个。,教师第三次播放,教师故意加快播放速度,结果只有用生4方法的同学记录了下来。 师问刚才生1、2,

6、你们觉得自己的方法怎么样? 两生不语。你愿意用生4的方法尝试一下吗? 第四次播放,速度更快,生1和生2都记录下来,他们兴奋地:记下来了。 师:如果不是用竖线代表图形,还可以用什么来代替? 生:可以用点点。 思考:你认为教师怎样让学生体会到统计方法的优越性?,第1次播放:学生脑子直观记忆,不容易记准,学生发现脑子硬性记忆的弊端。 第2次播放:学生用笔记录,方法不同:图形记录、符号记录、简便记录。效果迥异,有的学生没有完全记录下来。 第3次播放:学生发现记录的优劣,产生反思,调整方法。 第4次播放:统一思想、统一方法,教师舍弃了课本上“情境创设”、“一人报图形名称其他人记录”等非本质环节,准确把握

7、教学重难点经历统计方法优化的过程,学生边行边思,经历了记录数据方法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从复杂到简捷的数学“再创造”过程。,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是有效进行教材内容的整合与改造的核心,【案例2: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导入】,导入设计的指导思想: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转化”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呈现情境:王奶奶家门前有一块形状如下的地,如何求这块地的面积? 没有学生举手。 师:大家开动小脑筋,仔细观察一下,左边缺一个半圆,右边又多了一个半圆,想想 办法,移一移,使它变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容易算? 生:老师,我知道了,把右边的半个圆形移到左边那个坑,就是一个长方形了。 师:哎哟

8、,这孩子真聪明,只要移动一下,就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电脑动画 显示移动过程) 一生把手举得高高的,老师高兴的说:你还有什么好方法? 生:老师,这是一块“地”,您怎么移动啊?怎么“补”啊? 师:这不是真的“地”,我们现在是在做“数学题” 该生明白了,坐下了。,李奶奶家门前也有一块地,是这个形状的,怎么求它的面积? 没有学生举手,这时,刚才“找茬”学生举手了,老师万般无奈之下请他回答问题。 生:老师,这块地坑坑洼洼的,您怎么“补”啊? 老师一听就生气,说道:不是说了吗?这不是真的“地”,我们是在做“数学题”。,问题:你怎么看这名“找茬”的学生的疑问? 假如你正在上课,你怎么处理?,第一次“怎

9、么补”的学生困惑: 没有弄清“什么是数学问题?”“什么是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即混淆了“数学问题”与“实际问题”,生活问题,数学问题,数学方法,转化,解决,第二次“怎么补”的学生困惑: 图形的边界是坑坑洼洼的,没有规则的,用哪个凸补哪个凹? 积分思想极限思想,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是整合和创造教材的保障,把握数学知识本质 + 研究学生 = 有效整合与创造教材,数学学科本质,1.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主要概念:十进位值制、单位(份)、用字母表示数、四则运算、位置、变换、平面图形、统计观念 怎样理解:为什么要学习这一概念? 这一概念的现实原型是什么? 这一概念特有的数学内涵、数学符号是什么? 能否与其

10、他概念建立“概念网络图”,案例:乘法的意义、分数意义、方程意义、角的度量,【案例3:乘法的意义之一】,活动1:情境中引入乘法 师:晚上,小明一家在吃苹果,他们家有爸爸、妈妈、奶奶和小明,每个人吃两个苹果,他们一家吃了多少个苹果?(教师板书:爸爸下面贴两个苹果的贴画,妈妈、奶奶、小明类同) 生1:用除法。 生2:二四得八。 师:列式怎么计算? 学生3说不清。 生4:因为有4个2,写成4 2=8 生5:我在外面学过,写乘法时,小(的)数写在前面。 师: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 生6(接着老师的话):乘法的初步认识。 师:(板书:乘法的初步认识,2+2+2+2=8)观察一下,每个加数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

11、2。 师:每个加数都相同的加法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可以写成2 4=8, “ X”叫乘号并板书,乘号前、后的数叫因数,记住了吗?再来读一读算式。 (学生再重复一遍“定义”并读“算式”。但不断有学生读做“2乘以4”,教师就不断地纠正为“2乘4”),活动2:巩固、强化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要求学生用小棒摆5个小三角形,并算出用了多少根小棒。(还有学生用加法计算) 活动3: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1买花:玫瑰花10元,合花8元,文竹9元,问一共花了多少元?(10+8+9=27元) 师:还可以怎么算?能用乘法吗? 生:不能,我发现“乘法”是每个加数都一样。 师:是这样吗? 生齐答:是 2买气球:每个气球

12、1元,买12个气球花多少钱? 列式: 1+1+1=12(元)与 12X1=12(元) 师:你喜欢哪种列式?为什么?(让学生体会乘法的必要性) 3分糖:4块 4块 4块 5块 3块,分了多少糖?怎么算?,活动1:“竞赛”激发学习愿望 (教师先展示几组小动物们用小棒摆的图形:小鱼、小草、三角形等等。 师:听清要求,先在头脑中想好一个图形,在桌子上摆同样的图形,给你们1分钟时间,看谁摆的个数最多。 (不同学生摆出不同的图形,但仍有个别学生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摆同样的图形) 师:摆的是什么图形?用了多少根小棒?列式算一算。 活动2:在“不平衡”中引出“乘法” (学生计算) 师:你们说我来写。其中有一学生

13、回答:摆的是“正方形”,用了4+4+4+ (学生边说,教师边写,并不断说:你说慢一点说,我跟不上了,胳膊都写酸了。这名学生说的过程中自己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太多了,太多了。”) 其他学生不耐烦了:别说了,太罗嗦了,你就告诉老师有几个“4”。 学生:16个“4”,【案例3:乘法的意义之二】,但老师还是坚持把16个“4”全加在一起(并一起数是否是16个),列出式子。 师:这么多的“4”加在一起,太麻烦了,刚才有的同学也不耐烦了。在数学学习上,我们怕问题、怕麻烦吗?有了问题想办法解决不就行了? 师:刚才某某说4加4再加4,把我说糊涂了,但她说了一句话我就明白了,她说什么了? 学生:16个“4”。 师

14、:在数学上,用乘法就能解决“几个几是多少的问题”。引出“乘法”,并板书:164 (读算式,结合具体问题强调每个因数的意义),活动3:多样化的巩固练习 师:把刚才大家摆的式子改写成乘法算式。(事实上,有4名学生一开始直接就用乘法算式写的) 这时有一学生1“质问”老师:我列的算式“9+12”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生2:从结果上看不能写成912。 生3:(指着写这个算式的学生)你说说你是怎么摆出来的? 生1:我摆一个“坦克”用12根,一个“小船”用9根。 生2:你怎么不听老师的呢?老师不是让摆同样的图形吗?你摆的是同样的图形吗?(生1心服口服地坐下。),师:认识乘法了,谁有问题都可以提。 (学生提出

15、一些问题:4 16为什么等于64?超过10我就不会算了;加法算式能都改写成乘法算式吗?) 师:我有问题,你们看“ ”与“+”,有关系吗? 生:“ ”是“+”的斜着看,都是“变多”。 生1:能用加法算的不一定能用乘法算,但能用乘法算的一定能用加法算。(师、生不由自主地为他鼓掌) (学生还有发现:象加法3+2=2+3一样,乘法也有14=41;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等。) 活动4:进一步强化对“乘法”的认识 在演示文稿上打出两列算式:一列是加法,一列是乘法,在两列算式中寻找好朋友。其中,有一式子是“8+8”,“88”,显然这两个不是“好朋友”,老师请学生改一改使他们变成好朋友。 下课后,有一学生继续和老师

16、交流:“9+12”能把它改写成“乘法”,9是3个3,12是4个3,能改写为37。,问题:两个案例的区别在哪里?,案例3之一:例子“一家有4口人,每人吃2个苹果,一共吃了几个苹果”。 教师要求学生观察“2+2+2+2”有什么特点。 得出结论:加法算式中每个加数都相同,就可以用乘法来表示:24=8。 分析: 这个例子非常简单,学生没有体会到“乘法”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关于“乘法”的意义是教师告诉学生的(虽然有观察、发现,但这是形式上的观察与发现),学生就得记住这个“事实”:相同加数相加可以用乘法。为了强化这个“事实”,教师就需要举大量的例子:买花、买气球、分糖等,让学生辨认能否用乘法去计算。这时学

17、生对乘法的理解只处于“事实性水平”。(一个典型现象是教师五、六次地纠正“乘”、“乘以”),案例3之二:教师通过自己设计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体会到引入“乘法”的必要性。让学生通过活动直观感知、体会相同加数连加,一个一个地写、算太麻烦了。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有意识的话语与动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慢点说,我写的跟不上了”、“你们一起说,要不我听不清了”、“我的胳膊都写酸了(并做出动作)”。迫使学生自己去“发现”:不用说几加几再加几了,太罗嗦了,你就说有几个4吧?学生自己创造了一种新的运算:“几个几相加用乘法”,教师很自然地引入新的乘法运算与符号表示。 分析: 对乘法本质的揭示,不是教师告诉学生的而是学生自己产生的,给予解决矛盾的需要而产生的。这时学生对“乘法”的理解达到是“概念性水平”,是对概念本质的把握,而这种理解与把握不是教师“告之”的,而是在冲突、心理不舒服(“太罗嗦了”)等状态下,迫切需要产生一种新的运算方法的情况下引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