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重大改革回眸》教学设计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6142257 上传时间:2018-10-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历史重大改革回眸》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外历史重大改革回眸》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外历史重大改革回眸》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外历史重大改革回眸》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外历史重大改革回眸》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外历史重大改革回眸》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历史重大改革回眸》教学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一、专题复习目标: 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 通过对中外历史重大改革的回眸,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 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1、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结合改革的内容分析改革发生的特定历史背景、特点,正确评价 改革的历史作用。 2、知识梳理:紧扣中考考点,通过表格的形式对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改革相关知识进行识记、 理解并学会运用。 3、理性认识:对改革本质的认识;对改革必要性、多样性、复杂性、曲折性的认识;对改 革成败得失的

2、经验教训的总结) 。 三、基础知识梳理: 中外历史改革,从社会性质方面来看,可分为封建主义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 的改革三种主要类型。 (一)封建性质的改革: 1、目的:为了建立和巩固封建地主阶级政权。 2、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1)商鞅变法(2)孝文帝改革 3、巩固和挽救封建统治的改革:(1)庆历新政(2)王安石变法(3)洋务运动(4)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 (二)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目的:为了建立和完善资本主义制度 2、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1)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2)日本明治维新(3)戊戌变法 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改革:(1)罗斯福新政(2)二战后,国家垄

3、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三)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1、目的:摆脱苏联模式的弊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2、改革:(1)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2)中国的改革开放 (四)20 世纪三次重大的成功的经济改革 1、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2、美国罗斯福新政; 3、中国的改革开放四、知识综合拓展 (一)几次重大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及作用,成败原因1、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通过“变法”确立封建制度, 满足争霸战争需要的典型。 商鞅变法“令民为伍”,实行连坐,加强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社会秩序。重农抑商,奖励耕 织,鼓励农业生产,刺激劳动者生产

4、积极性。 “废井田开阡陌封疆吏”,废除奴隶制的经济基 础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奖励军功,按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 废分封,行县制,废除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是实行中央 集权的重要步骤。 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但严刑峻法和“燔诗书而明法令”的文化高压政策对后 来产生了消极影响。 商鞅变法发生在封建社会的初期,顺应了地主阶级要求确立封建制度的时代潮流,改革较 彻底,也成功, “商君虽死,秦法未败”,正是这一历史潮流的必然要求。2、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期“国贫兵弱”、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改革 运动。改革实行的青苗

5、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旨在增加政府收入、缓和阶级 矛盾。保甲法、将兵法,有利于增加军事力量,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变法的具体内容服从 于“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 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有利于社 会的进步。但由于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变法失败。 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封建社会的中期,一些社会问题的出现,从根本上讲是封建制度造成的, 王安石变法不触动封建制度,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些社会问题。同时改革者自身的素质 也是导致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3、洋务运动 鸦片战争后,外有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清朝统治危机四伏, 为解决内忧

6、外患,维护满清贵族的统治,清政府被迫改革。 统治者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采取了开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近代学校派留学生 出国和建立海军等措施,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经济、军事、教育、外交、 文化、思想等方面都可以讲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洋务运动发生在近代,此时,封建制度落后于时代的潮流,完全走向历史的反动,而洋务 运动却采取“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一开始就注定其必然失败。4、俄国 1861 年改革 19 世纪中期,俄国最主要的社会矛盾是资本主义发展与农奴制的矛盾。克里米亚战争失败, 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使社会矛盾激化,是迫使沙皇进行改革的直接原因。 废除农奴制度的改革,使农奴

7、获得人身自由,解脱了封建生产关系束缚,有利于资本主义 发展,俄国走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861 年改革是沙皇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 性质改革。 改革没有触动俄国政治制度,沙皇专制依然存在。改革也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5、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明治维新,在以中下级武士为主的倒幕派推翻幕府统治的前提下进行。废藩置县,加 强了中央集权。承认土地私有制、统一征收地税等法令,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通 过引进西方技术、扶植私人企业、废除国内关卡和行会制度等,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改革军事实行征兵制,积极准备对外扩张。推行文明化政策。其核心是学习资本主义文化。明治维新使日本改变了封建落后面貌,

8、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强国,但是依然存在 较强的封建势力残余。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日本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给亚洲邻 国造成了巨大的灾难。6、戊戌变法 19 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在民族危机加剧的形势下,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 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变法在政治上具有资产阶级民主色彩,如提倡官民上书言事。有关经济的内容均是为了发 展资本主义经济。文化教育方面,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普遍设立中小学堂,废除八股取 士,改试策论,开设经济特科等,有利于西方文化的引进与传播。但是变法法令中没有涉 及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政治主张。 戊戌变

9、法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实行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政策, 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在当时是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有进步 意义。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 国人民的觉醒。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7、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 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 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包括: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支配;中小企业和 国

10、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起初实行产品交换,后允许自由 贸易;废除平均主义的配给制,实行工资级别制。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对小农占优 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他找到一条落后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的正确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8、罗斯福新政 在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中,为了摆脱困境,美国实行了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政府运用国家 的调节职能,整顿财政金融体系;颁布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调整资产阶 级内部的矛盾以及劳资矛盾;调整农业政策;推行“以工代赈”。通过上述措施,从解决产 销矛盾入手,局部地调整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新政既对垄断资本

11、的某些方面进行抑制或扶植,又对劳动人民作部分让步,以换取劳动人 民对现政府的支持,从而保证了垄断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新政以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 政策,取代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这对后来的美国以及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9、中国的改革开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 伟大决策。 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改革的目的,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 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社会生产力。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农村改革,废除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旧体制,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大力发展乡镇

12、企业和非农产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 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 的管理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和分配政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推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二)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比较: 三次改革成功的原因:一是从本国的国情出发,抓住问题的实质,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二是调整生产关系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三是适当照顾人民利益,赢得人民的支持。 认识:三次改革各有特点,他们的成功说明了市场经济和计

13、划经济不是某一社会制度中的 特有产物,资本主义经济中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经济中也必须市场化。 (三)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失误的教训: 1、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崭新、复杂而又艰巨的历史任务,具有曲折性,不可能一帆风顺。 2、必须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3、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国情,走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4、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 (四)对改革本质的认识 改革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从本质上讲,改革是对生产和上 层建筑的变革或调整。其背景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不适应。从

14、适 应的程度来看,一般有两种情况: 1、整体适应,局部不适应下的改革,这种改革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前提下对具体制度或政 策的局部调整,是改良性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等。 2、整体不适应,必须从根本上推翻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确立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 筑,这种改革是革命性的改革,必然导致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如商鞅变法、俄国 1861 年改革、明治维新等。 (五)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1、原因 (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 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

15、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3)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 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4)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5)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2、认识 (1)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2)改革和变法不会一帆风顺,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 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3)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 国的改革开放。 (4)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

16、路。 (5)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 (六)我国当前经济建设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坚持党的领导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定切实的经济发展战 略,并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加强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进 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综 合国力;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动广泛的社会福 利制度,努力建构和谐社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竟争,发展外向型经济;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保持周边国家和本国社会的稳定发展,加强与邻国的 经济合作等等。 (七)思维能力训练 一、选择题 历史上的改革目的在于兴利除弊,或有利于解决当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或顺应历史发展 潮流。据此回答 15 题。 1、元人陈采正诗曰:“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它所反映的是 A、管仲改革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 B、初税亩的实行使井田制瓦解 C、商鞅变法动摇了奴隶制的基础 D、诸侯争霸使分封制崩溃 2、洋务派的出现,与下列哪一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科普读物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