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整理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知识点归纳

上传人:Bod****ee 文档编号:56097761 上传时间:2018-10-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心整理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知识点归纳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精心整理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知识点归纳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精心整理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知识点归纳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精心整理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知识点归纳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精心整理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知识点归纳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心整理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知识点归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心整理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知识点归纳(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八上八上 期末期末 文言文总复习文言文总复习桃花源记桃花源记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 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 桃花源记 、 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 的归园田居 。【古今异义古今异义】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 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古:不要说, (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 如此

2、古:像这样。今:这样。 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异感到诧异。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通假字通假字】要通“邀” ,邀请。【成语成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 然,开阔敞亮的样子。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1 理解探究理解探究(一)用原文语句回答用原文语句回答: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

3、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 延至其家,皆出酒食。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 相闻。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由于“甚异之” ,想探个究竟。4. “豁然

4、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初极狭,才通人。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6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7.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自然环境:美丽富饶;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生活状况:安居乐业;精神状态:自由快乐。8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本文

5、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 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

6、样的生活?)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 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1 迁移拓展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豁然开朗。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 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 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爱莲说爱莲说文学常识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

7、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词类活用词类活用【蔓】生枝蔓。 【枝】长枝节。 【亭亭】耸立的样子。1 阅读探究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2 “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4 “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遗世独立,决不随波

8、逐流的态度。5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庄重、高雅(清高) 。6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7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8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9.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 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10用原文语句回答。1)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9、、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 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 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4)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焉。5) “世人甚爱牡丹” ,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 子者也。11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0、陋室铭陋室铭文学常识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 韵的。1 理解探究理解探究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 。3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4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 “惟吾德馨” ,而明“陋室不陋”的。5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恬静雅 致。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1、。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用 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谈笑风生。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前两句 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 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 居之,则陋室不陋。 ”10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什么情操? 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11 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

12、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 旨。 “德馨”立意贯穿全篇。12写出文中的骈句,散句。骈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 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核舟记核舟记通假字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横着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通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 5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 ,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2、词类活用 (1)箬篷: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例句: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2)石青:名词用作

13、状语,用石青。例句:石青糁之 (3)糁:名词用作动词,原意是煮熟的米粒,在此用于代词“之”的前面,用作动词,涂染的意思例句: 石青糁之 (4)卧:使动用法,使卧,平放。例句:卧右膝 (5)诎:使动用法,使屈,弯曲。例句:诎右臂支船 (6)竖:形容词用作使动,使竖,竖起。例句:而竖其左膝 (7)椎髻: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例句:居右者椎髻仰面 (8)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比较多义词的用法比较多义词的用法 为宫室: 刻 中轩敞者为舱: 是 为人五: 雕刻 能以径寸之木: 木头 以至鸟兽、木石: 树木,如“草木皆兵”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特别 长约八分有

14、奇: 零数 东坡右手执卷端: 边 其人视端容寂: 正,如“端正” 说明顺序说明顺序:空间方位(船舱船头船尾船背,先正面后背面)为顺序 第一部分:1. 找出本部分中能总括全文,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特点的词语。 奇巧。 2. 本部分分别从哪些方面说明王叔远技艺的精湛? “能以各具情态”分别从原材料的微小,表现题材的广泛,艺术构思的巧妙和高超的手艺说明王 叔远技艺的精湛。3. “盖大苏泛赤壁云”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总起下文。第二部分: 1. 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以核舟“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小船舱及小窗景物之多之细相对照,突

15、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的 “奇巧” 。2.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 、东坡“左手抚鲁直背” 、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 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 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3. 从作者对佛印的神态、动作的刻画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一个不拘于世俗礼法、放浪形骸的和尚形象。4. 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是苏东坡。因为刻画得仔细,所以作者当然也写得细腻;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 , 这样说明与主题

16、吻合。5. 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 ,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 ,仿佛在专注听“茶声” 。但表现了一个共同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6. 第五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7. 写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第三部分:作者为什么要对船上的事物进行不厌其烦地点数和说明? 强调了尽管核舟的体积之小,让人对小小核舟所刻人、物之丰富叹为观止。此时,作者最后发出的感 叹“技艺灵怪矣哉” ,也正是读者由衷地感受。 第六段哪句话能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