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管理在教学中应用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5971305 上传时间:2018-10-0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05.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细化管理在教学中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精细化管理在教学中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精细化管理在教学中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精细化管理在教学中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精细化管理在教学中应用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细化管理在教学中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细化管理在教学中应用(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精细化管理模式研究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职业素养;摘要精细化管理模式立足以学生为本,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体系的课程组织机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以及保障机制等一整套的管理策略和方法。通过精细化管理使得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加重视人才个性的发展以及企业素养的提升,灵活多变的多元化培养途径以及培养效果评价更加关注人性、情感与价值。在课程体系上,精细化管理主要体现在能力培养,项目化教学,并采用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统一教学评价方法,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流程。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历程就是对高职教育培养方式不断研究与实践的历程,围绕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专业、课

2、程、培训计划、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等方面的研究,对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但总体分析,一方面,以往的研究大多是集中在学校层面上,只是从一维的视角出发,关注的也只是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方案,而对与培养模式有着紧密关系的政府和行业企业层面的研究却关注不多;另一方面,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还是模糊的,对于真正能够影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因素研究得还不够,尤其是起决定性因素的影响方式和途径4。这些都说明了对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还不够全面,理论上真正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性成果相对还比较缺乏,实践上教育改革措施的实行也缺乏力度,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制约。目标高职

3、院校精细化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指高职院校在培养过程中将学生作为对象,遵循高职教育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充分发挥人才培养执行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运用专业化、制度化、现代化的手段,将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流程进行科学地细化、量化和优化,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培养质量,使培养的人才更具社会竞争力的思想和方式5。其基本特征为精、准、细。精就是目标精确、流程精细、监控精准、结果精品。准就是要求用具体、明确的量化标准,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使人才培养的过程在控、可控;细表现在高职专业人才应有明确的就业岗位群指向,也表现在分层次和个性化培养上,还表现在要有精细的教学

4、流程管理和培养保障条件的配备上。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精神实质可描述为三方联动、四精五化。三方是指企业、教师与学生;四精是指目标精确、流程精细、监控精准、结果精品;五化是指专业设置市场化、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计划个性化、培养环境企业化。目标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领导基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考,通过借鉴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的经验,对全校实行全面化的精细化模式。事实证明,高职的精细化模式可以达到深化课改,办人民满意学校的目的。实践,是理论性实践,而非盲目实践,研究精细化理论能给实践以方向感。不断地研究理论,就是不断地得出理论的精髓,不断地向实践目标发展。在飞速发展的高职教育事业中,精细化培养模式不断扩展高职院

5、校培养模式的内涵和外延。高职院校规模膨胀,必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领域引入精细化培养模式的理念,并在实践中进行有益的尝试,这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向深层次推进的重要标志,也是向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研究提出的新课题。研究情况关于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不少专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有的学者对其内涵和特征进行了研究。罗孝高在论高职人才精细化培养的基本内涵与特征中认为,“所谓高职人才精细化的内涵,在于高职院校针对其学生,把高职教育与人才成长规律有机结合,是一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性质的人才培养模式。把高职院校教师培养人才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通过标准化、专业化

6、、制度化、数据化的手段来操作,科学地细分、量化和优化,培养目标和培养工作流程等,再借助于现代管理工具,达到精确、高效与协同、持续的人才培养得以运行,以获得更高效率、更高质量和更强竞争力的思想和方式。 ” II3而有的学者分析了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张国平、许婧祺在探索新模式下的高职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中认为,“高职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以学生为对象、按照产学结合的要求,遵循高职教育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充分发挥人才培养执行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运用专业化、制度化等手段和现代化管理工具,进行科学的细化、量化和优化培养目标和培养流程,以获得更高的工作效率、培养质量和人才竞争力的思想和方式。 ”1

7、4王丽静在高职精细化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中认为“高职教育旨在培养髙素质、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需要精心策划、组织实施、有效执行和严密控制的系统工程。运用精细化的管理思想构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旨在注重细节、明确职责、规范流程、完善制度、严格执行、有效监控、快速反馈、及时纠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办学的效率。 ” 15王绍让在大众化背景下高校精细化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中认为“高校人才精细化培养体系具有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共性,也具有其自身的特性,其指导思想是不断追求人才培养质量的精益求精,实现的途径是对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细节精心制定标准和指标的量化,并明确相关的责任人,同时进行全面动态的质量管

8、理和监控,实现快速反馈和及时改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形成人 ii 才培养质量的长效保障机制。 ” 16李彦在医药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精细化培养的探索中认为,“课程体系是保证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课程体系设置要充分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培养模式。 ” 17王卫红在分层分类精细化、多元化、立体化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中认为,“分层分类精细化教育适应了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 18】综上所述,对于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见解很多,大多是对于其特征和内涵的表述,对于实施方法,更多的关注知识技能,特别是职业技能的精细化,很少关注学生职业人格培

9、养的精细化,这是本研究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至于对标准化手段的引用,成立平,程桂珍在高职人才精细化培养的思考中提出所谓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标准化,就是将人才培养工作中大量重复性出现的事物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将 IS09000 质量标准管理体系和精细化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引入学校,并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自身特点有机结合,以人才培养中具体工作环节、构成要素、事物、状态等方面所明确提出的定量化和定性化的实施标准为手段,对学校的管理目标、标向、行为、教学质量、设施效用等进行引导和控制,达到与所限定的约束规范准则相统一,促进其向最佳的运行状态、工作效率和服务效益转化,人才培养中开展标准化工作,也就是

10、为了建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服务的最佳秩序,使各种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备 发,从而最大限度的取得人才培养效益23。赵常学,周晓康在基于 IS09000 构建高职院校精细化管理体系的探索中,为我们指出,高职院校引入 IS09000 国际标准,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是提高教育教学服务质量的有效方法,精细化的人才培养亦是组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方法24。安立国,朱俊在论高职院校精细管理一文中认为高职院校的精细化培养,就应当确立能力精通、流程精密、标准精致、态度精心和质量精品的目标,就应该在培养制度、培养内涵、培养环节、培养的岗位职责和成本上精细化。用心工作,爱心育人,真心

11、服务,致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顶岗实习精细化顶岗实习作为精细化的一种手段。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提高学生就业实践技能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在这一环节中,也应将精细化培养贯彻其中。李立斌在高职学院专业人才精细化培养的研究认为:所谓的顶岗实习是一种包含着就业导向、工学结合创新的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组织学生参与到学校与企业合作安排的生产实习中,通过校企一体共同培养学生,其生产岗位要与学生专业尽量对口,同时有一定的轮岗要求,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一般顶岗实习的时间为一年,可以让学生受到企业师傅或工程技术人员的岗位指导,现场学习

12、与企业生产实际问题有机结合,在实践中运用学校所学专业知识,与企业、与岗位零距离对接,把学生的职业理想树立起来,把过硬的职业技能练好,以便为后面的就业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研究重点从以上研究来看,其主要集中在探讨了精细化的内涵与意义、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及高职院校精细化培养模式,宏观论述某一具体的专业比较多,但缺乏有深度的研究。其中,大多研究集中在职业人才教育管理的精细化,而不是职业人才培养的精细化。而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又主要集中在“职业技能”培养的精细化,对于“职业人格”的精细化几乎没有人涉及,更没有对高职院校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研究。这是本研究试图解决的主高职院校精

13、细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高职院校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人格培养相结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具体来说,在人才培养思想与目标上,既遵循科学性、工具性教育思想,实现学生职业技能的目标,又遵循人文性、价值性教育思想,实现学生职业人格的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与方法上,既“围绕获得更高工作效率、更高培养质量和培养的人才更具竞争力的思想和方式的目标,把管理目标和工作流程进行科学的细分量化和优化。 ” 3又围绕人的职业道德、公民人格和社会责任等质量规格,使人才更具现代素养、合作精神与使命意识;既运用标准化、专业化、制度化、数据化的手段及现代管理工具,使高职业院校

14、组织管理各車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31;又充分尊重天赋个性与创造欲望,发挥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高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人格在精细化环境中内化、修炼与涵养。养与普通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混为一谈,把高职人才培养完全等同于岗前就业培训,完全以就业单位的“订单”为培养目标。把高职学生等同于普通高校学生来对待,致使高职学生内在的个性特质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从培养过程上看,由于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问题,培养的目标通常停留在口号和文件上,具体的培养目标(究竟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子)定位不准确或者定位模糊,导致培养过程中目标的偏移。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安排上看,仍沿用普通高校教育的模式,片面强调基本

15、素质教育,忽略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目标,而造成高职学生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的 S 她局面。只注重培养学生在用人单位所需岗位单方面的操作技能,而忽视其他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性和对岗位环境的适应性32。从课程设置上看,首先,没有能够对于课程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进行合理的分析,即课程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以及素质目标定位不清晰,不明确。依然是以学科中的系统知识和理论原理为导向,以知识为目标,以教师为主题,以应试为基础,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开设的课程理论与实践分离。其次,没有形成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材建设体系。高职院校由于本身专业比较复杂,与縷社会的联系比较密切,在

16、教材建设的各方面面临许多现实的问题,一是教材的编写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持。由于缺少企业一线的实际生产经验,对企业生产实际的了解不够,对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缺乏分析,编写出来的教材难免出现脱离实际、针对性不强以及内容交叉和重复等问题;二是内容过时,不适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由于传统的教材的编写时间较长,一些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无法在教材中反映出来,这与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以及生产、管理、服务紧密联系的要求不符;三是实践教材严重缺乏。由于高职教育“能力本位”的特点,实践实训类课程在教学中的比重很大,但现有的教材多侧重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对于应用技能的介绍很少,专门用于实践学习的教材更是严重不足。最后,课程结构在设置上不够合理。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点,只是简单沿用或者模仿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忽略了二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区别,实训类课程比例不足,学生很少有机会在学校参与各种实习、实训,导致技能操作能力的培养被大大淡化,与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冲突。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