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性肾病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909586 上传时间:2018-10-08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3.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毒性肾病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中毒性肾病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中毒性肾病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中毒性肾病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中毒性肾病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毒性肾病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毒性肾病课件(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毒性肾病,北京大学临床毒理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职业病研中心赵 金 垣,一. 概 述,(一)什么是中毒性肾病化学物质的直接毒性引起的肾脏功能和结构 损伤,称为“中毒性肾病(toxic nephropathy)” 。如上述病原性化合物系为来自工作过程或生 产操作,或属于生产性化学原料、试剂、产品、 副产品、中间物质、半成品、生产废料,则称为 “职业性中毒性肾病”,(二)中毒性肾病的特点 系化学物质的直接毒性作用引起; 剂量-效应关系明显; 主要定位于近曲肾小管(少数为远曲)。,(三)中毒性肾病的致病机制肾脏化学物质敏感性的生理及解剖基础(1)血流量丰富:重量不到体重0.4%,血流量却占全身2

2、5%左右,达4.2ml/min/g,血中有害物质得以大量进入肾脏;(2)高度浓缩功能:原尿99%水份在肾小管被重吸收(约浓缩50倍),血中浓度较低的毒物亦得以达到毒性“阈浓度”。(3)回收和排泄功能:肾小管可重吸收和主动排泄重金属和某些有机物,使这些物质得以集中在肾细胞而发挥毒性。(4)巨大的内皮细胞网:具有按重量计全身最大的内皮细胞网,达0.005m2/g,给免疫性损伤提供了结构基础。,中毒性损伤机制1. 直接毒性损伤与暴露强度(剂量时间)有密切关系,具体机制为:(1)与生物膜结构结合(As),或与必需元素竞争配体;(2)与酶蛋白结合或与酶竞争受体(OP),致酶活性抑制;(3)造成细胞内钙超

3、载,激活Ca+介导的某些生化过程,诱发“瀑布效应”;(4)激活自由基生成或转化过程,诱发脂质过氧化反应,导致细胞损伤甚至凋亡、坏死;此过程可能是中毒性损伤最重要的启动环节,并可能是各种疾病的共同损伤途径。,2. 血循障碍化学物质造成肾血循障碍具体环节有:(1)大量外源性化学物、溶血产物、肾细胞溃解物、肾间质炎症等反射性肾血管痉挛肾血流骤减; (2)化学毒性造成重吸收功能障碍,通过管-球反馈机制引起肾动脉收缩、肾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过量氧自由基生成及肾脏脂质过氧化损伤。几乎所有致病因素皆能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造成肾脏血循障碍,故缺血机制在化学性肾脏损伤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研究表明,约有60的急性肾小

4、管坏死系因肾脏血循未得及时纠正所致。,二、中暑的原因分析,人体适宜的外界温度是20-25c,相对湿度为40%-60%,通过以下方式散热:辐射是散热最好途径。气温15-25c时,辐射散热约占60%,散热最多部位是头部(约50%),其次为手及足部。温度33c时,辐射散热降至零。B. 传导与对流通过对流,接触和靠近皮肤的冷空气变暖,变热的热物质分子离开,而较冷的物质分子则取而代之,逐渐又变热,如此反复进行。水传导较空气快240倍。C. 蒸发每蒸发1g水,可散发2.4kj(0.58kcal)的热量。,1.人的散热的方式,2.中暑的分类,A.热痉挛人在高温环境中,身体会大量出汗,丢失大量盐分,使血液中的

5、钠含量过低,引起肌肉痉挛. B.热衰竭由于水盐的大量丢失,使得有效循环血量明显减少,发生低血容量休克.集体为了散热,心输出量大大增加,使得心血管系统的负荷加重,导致心血管功能不全或周围循环衰竭. C.日射病: 在烈日的曝晒下,强烈的日光穿透头部皮肤及颅骨引起脑细胞受损,进而造成脑组织的充血、水肿;由于受到伤害的主要是头部,所以,最开始出现的不适就是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继而可出现昏迷及抽搐。 D.热射病是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在中暑的分级中就是重症中暑。该病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同时伴有高湿的天气。这是因为持续闷热会使人的皮肤散热功能下

6、降,而且红外线和紫外线可穿透皮肤直达肌内深层,体内热量不能发散,此时热量集聚在脏器及肌肉组织,引起皮肤干燥、肌肉温度升高、导致汗出不来,进而伤害到中枢神经。继而影响全身各器官组织的功能,患者出现局部肌肉痉挛、高热、无汗、口干、昏迷、血压升高、咳嗽、哮喘、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等现象,是中暑最严重的一种类型。,3.机械性堵塞有些化学物质或代谢物可在肾小管内形成结晶(SN); 有些化学物质可引起血管内溶血、血红蛋白管型(AsH3); 有些化学毒物可引起横纹肌溶解(rhabdomyolysis)、肌 红蛋白尿(myoglobinuria)及管型,均会堵塞肾小管(酒 精、CO等)。肾小管的酸性环境会使

7、色素蛋白荷有正电, 与管腔中荷负电的Tamm-Horsfall蛋白聚合沉淀,加重肾小 管堵塞。机械堵塞、压迫,可造成肾小管坏死。有的堵塞物本身的理化特性尚可直接引起肾小管坏死。,4.免疫反应不少化学物质可通过免疫机制引起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间质性肾炎等,造成肾脏损害;虽不属中毒,但仍属化学性损伤的重要机制,故在此列出。 5.致癌作用有些化学物质可通过诱发染色体点突变、染色体易位、DNA重排、DNA缺失、DNA甲基化能力缺失等机制引起原癌基因(protooncogene)激活及过量表达,或使抑癌基因(tumor-suppressor gene or antioncogene)丢失或失去功能,最终

8、诱发肾脏和泌尿系癌症。,二. 中毒性肾病的临床分类,(一)急性中毒性肾病职业接触造成毒性剂量的工业毒物进入机体,引起以急性 肾功能衰竭(ARF)为最严重临床结局的肾脏急性功能障碍和 结构损伤;根据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分为如下三型: (1) 急性肾小管坏死(ATN)(2) 急性肾小管堵塞(ATO)(3) 急性过敏性肾炎(AAN)急性间质性肾炎(AIN)急性肾小球肾炎(AGN)其他过敏性肾炎(急性过敏性血管炎综合征AAS,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二)慢性中毒性肾病主要指长期职业性接触情况下,摄入较低剂量化学毒物所引起的肾脏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根据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也可分为三种临床类型: 1

9、. 肾小管功能障碍 (RTD)2. 无症状性蛋白尿 (ASP)3. 慢性间质性肾炎(CIN),三. 急性中毒性肾病的病因,(一)急性肾小管坏死(acute tubular necrosis, ATN),直接毒性所致1. 病因:重金属(几乎全部)有机溶剂(卤代烃、芳烃、脂烃等)农药(有机磷、有机氟、有机氯等)生物毒素(蛇毒、鱼胆、毒蕈素等)药物( 氨基糖苷类、抗癌药、造影剂等),2. 病理改变 :有明显量-效关系多定位于近端肾小管镜下见细胞变性、坏死、溃解,上皮变薄,管腔扩大,间质水肿、细胞浸润等;基膜多完整,故较缺血性肾小管坏死易修复,图1. 急性肾小管坏死患者肾脏病理改变. A. 肾小管出现

10、细胞剥离及基底膜裸露(箭头所示); B.肾小管腔内出现剥脱的完整肾小管细胞(箭头所示);C.肾单位中出现细胞管型; D.肾小管近侧毛细血管边缘出现炎性细胞(箭头所示),(二)急性肾小管堵塞(acute tubular obstruction, ATO),化学物质或其毒作用后果造成肾小管机械性堵塞1.病因:溶血物质(砷化氢、铜盐、萘、蛇毒等)致肌红蛋白尿物质(CO、乙醇、甲苯、蛇毒、蜂毒、海洛因等)在肾小管形成结晶(乙二醇、磺胺、水杨酸盐、呋塞米、氯噻嗪类、VitC等),2.病理 肾小管腔内充满堵塞物(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结晶物等);堵塞部上方有尿液充斥,管腔上皮变薄,堵塞部上皮细胞肿胀、变性、

11、 坏死,管腔内有溃解物、炎性细胞及渗出物间质水肿.,(三)急性过敏性肾炎(acute allergic nephritis, AAN),属免疫性损伤1.急性间质性肾炎(acute interstitial nephritis,AIN) ,发生于肾间质之免疫性损伤 病因: 金属(金、铋、汞等)生物毒素(蜂毒等)药物(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磺胺类、解热镇痛药、利尿剂等), 病理 :肾间质水肿,弥漫性炎性细胞浸润,以淋巴、单核、嗜酸细胞为主;肾小管常被累及,发生变性、坏死,免疫荧光检查可见肾小管基膜免疫球蛋白、补体沉积.,2.急性肾小球肾炎(acute glomerlular nephritis,A

12、GN) ,肾小球之免疫性损伤。 病因 :金属(金、银、汞、镉、锂、铋等)有机溶剂(汽油、三氯乙烯等)生物毒素(蛇毒、蜂毒、花粉、类毒素、疫苗等)药物(抗癫痫药、降血糖药、降压药、解热镇痛药、抗心律失常药等),病理:主要为肾小球充血,内皮细胞增生肿胀,血管腔堵塞;系膜增生、细胞浸润及纤维蛋白沉积;肾小管细胞也可受累,发生混浊肿胀。,图2. 电镜下IgA肾病患者之肾小球毛细血管及其系膜区图象. 图中显示系膜区紧贴基底膜下有明显的致密性沉积物(箭头所示),7000,图3-6-3. 电镜下中期膜性肾小球疾病(阶段II)患者肾小球毛细血管图象. 图中显示肾小球毛细血管上皮下有大量致密沉积物(直箭头所示)

13、及邻近基底膜性物质形成的突起物(弯箭头所示),4000,3. 其他急性过敏性肾炎(1)过敏性血管炎综合征( allergic angitis syndrome, AAS) 发生于肾小球、肾间质及体内其他部位小动脉之免疫性损伤(血中出现抗中性白细胞胞浆自身抗体)。本病较为罕见 病因:感染(病毒、细菌)工业性化合物(碘、溴、砷等)药物(青霉素、磺胺、别嘌呤醇等),病理:表现为坏死性肾小球炎肾小球血管壁大量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及节段性纤维蛋白样坏死,伴急性间质性肾炎表现; 体内其他器官小动脉亦可同时受累。,(2)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 ( 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

14、, HUS) , 发生于肾小球毛细血管之免疫性损伤(免疫荧光检查见有大量免疫球蛋白、补体沉积),损伤处形成纤维蛋白、血小板网溶血、血栓形成、血小板、肾血循障碍。 本病较为罕见 病因:感染 药物生物毒素(蛇毒、蜂毒)工业性化合物(碘、砷、co等),病理: 呈典型血栓性微血管病表现,严重者小动脉也受累,引起肾皮质坏死;病程晚期,可有肾小球玻璃样变及硬化、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除肾脏损害外,中枢神经系统及肺、心、胃肠道等也可发生微血管栓塞及坏死.,四.中毒性肾病的诊断要点,(一)急性中毒性肾病之诊断1.判断有无急性中毒性肾损伤 警觉性:肾毒物质接触者严密观察48h 注意可疑症状:腰部胀痛、黄疸、

15、血色素骤降、血尿或酱油色尿、局部肌肉肿痛、突发性少尿或无尿等 细致的尿液分析 尿量、色泽、pH、渗透压、镜检等,2.判断中毒性肾损伤的临床类型 注意病因提示 注意尿液变化特点 注意临床表现特点举例说明,(1)急性肾小管坏死 临床特点:尿中出现大量肾小管上皮细胞及颗粒管型,红细胞及蛋白量不大;早期即有肾小管功能障碍出现;可很快进展为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failure, ARF),(2)急性肾小管堵塞临床特点:常以茶色尿、酱油色尿或结晶尿起病,伴不同程度之肾绞痛或突发性少尿、无尿;有血管内溶血表现,多提示为血红蛋白尿所致之ATO;有肌肉涨痛且伴血中CPK及醛缩酶升高,提示为肌红蛋

16、白所致之ATO,图4. 光镜下之各种异常尿沉渣. A.为红细胞管型(900); B.为透明管型 (900) ; C.为透明管型和颗粒管型 (400);D.为粗大颗粒管型,旁边为白细胞 (750) ; E.为细小和粗大颗粒管型 (900) ; F.为卵园形脂肪体,旁边为透明管型 (400) ; G.为白细胞管型 (400),(3)急性过敏性肾炎总体特点:严重度与剂量无明显关系;有多次化学物质接触史,有潜伏期(1-2W)。A.急性间质性肾炎临床特点: 血尿,白细胞尿(嗜酸较多),尿蛋白少,尿细菌检查阴性;血中嗜酸细胞、IgE增加,发热,皮疹、关节痛等过敏表现,有时血中可查见抗基膜抗体;可迅速进展为ATN而导致ARF。,B.急性肾小球肾炎 临床特点: 肉眼血尿、大量蛋白尿(2g/24h),常伴水肿、高血压等典型症状;有汽油等有机溶剂吸入史及咯血、呼吸困难等症状,而后出现血尿、蛋白尿,提示可能为“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C.其他过敏性肾炎 a.过敏性血管炎综合征临床特点: 明显血尿、轻度蛋白,红细胞变形,伴有过敏症状,有的尚查见抗中性白细胞胞浆自身抗体;其他器官亦出现小动脉受损症状(肺最常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