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传染病防治总论 ppt课件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55892284 上传时间:2018-10-07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30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传染病防治总论 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常见传染病防治总论 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常见传染病防治总论 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常见传染病防治总论 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常见传染病防治总论 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常见传染病防治总论 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传染病防治总论 ppt课件(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常见传染病防治,1,2,第一章 总 论,传染病是对人类健康危害很大的一组疾病。在我国目前许多传染病被消灭或减少,但还有一些传染病仍广泛存在,如病毒性肝炎和肺结核等;已消灭的传染病有死灰复燃的可能如血吸虫病;新发现的传染病亦不断传入我国如艾滋病,因而对传染病的防治非常重要的。,3,第一节 概 述,1.传染病的概念 2.感染过程的表现 3.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作用 4.传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作用,4,教学目标 掌握传染病的概念 熟悉感染过程的表现 了解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作用 了解传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作用,5,一、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病是由多种病原体感染人体后所引起的一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 病

2、原体包括: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等。,6,病原微生物如 细菌:痢疾杆菌、结核分枝杆菌、伤寒杆菌、百日咳杆菌、霍乱弧菌、脑膜炎球菌等。 病毒: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肝炎病毒、狂犬病毒、乙脑病毒、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 立克次体:普氏立克次体(斑疹伤寒) 螺旋体:钩体病(一组钩端螺旋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寄生虫如 原虫:阿米巴原虫、疟原虫等 蠕虫:血吸虫、蛔虫、绦虫(囊虫病),7,传染病属于感染性疾病,感染是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与人体相互作用或斗争的过程。,8,微生物进入人体都是有危害的吗? 有些病原体与人体宿主之间,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的平衡状态,如肠道中的大肠杆菌。 有危害的病

3、原体进入人体都会生病吗? 大多数病原体与人体宿主之间是不适应的,产生斗争,斗争的结果各异,因而产生了感染过程中的各种不同表现。临床表现明显的称感染性疾病,有传染的称传染病。,9,二、感染过程的表现 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就开始了感染过程,感染后的表现主要取决于病原的致病力和机体的防御能力,也受环境及治疗护理的影响。此过程可产生以下不同结局: 1.病原体被清除 2.隐性感染 3.显性感染 4.病原携带状态 5.潜伏性感染,10,(一)病原体被清除 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被人体的非特异免疫屏障如胃酸所清除(如霍乱弧菌、痢疾杆菌等);也可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清除,如来自母体的抗体,预防注射或感染后

4、获得的抗体。 此种感染无临床表现,11,(二)隐性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仅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无明显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检出特异性抗原或抗体。此种感染无临床表现 隐性感染后的结果: 1.大多数病人可将病原体完全清除,并获得程度不等的特异性主动免疫。如流行性乙型脑炎。 2.少数人未形成足够的免疫力,病原体未被清除,成为健康携带者,如伤寒、乙型肝炎等。,12,(三)显性感染 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和/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出现

5、临床表现而发病。 病人!,13,大多数传染病显性感染仅占全部感染者的一小部分,如乙脑。 仅少数传染病如麻疹等大多数感染者为显性感染。 显性感染后有以下结果: 1.病原体被清除,并可获得稳定而持久的免疫力如伤寒。 2.有的传染病感染后免疫力不巩固,易再感染如细菌性痢疾。 3.少部分病人成为病原携带者,称为恢复期病原携带者。,14,(四)病原携带状态 病原体在人体内生长、繁殖,并能排出体外,但人体并不出现疾病的临床表现,称为病原携带状态。 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和带虫者。 由于病原携带者持续排出病原体且临床症状,不易被人们注意,故成为许多传染病的重要传染源,如伤寒、痢疾、霍乱、乙肝等。,15,(五)

6、潜伏性感染 指在传染过程中,病原体与人体相互作用时,保持暂时平衡状态,病原体便长期潜伏在组织中,不出现临床表现。但当机体防御机能减低时,原已潜伏在人体内的病原体便趁机繁殖,引起发病。 常见的潜伏性感染如带状疱疹、疟疾等。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者不同之处。,16,三、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致病作用 (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一)侵袭力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并在机体内扩散的能力。也与其侵袭部位局部的抵抗力有关。,17,(二)毒力 毒力由毒素和毒力因子组成。 毒素包括:内毒素、外毒素。 毒力因子包括穿透能力、侵袭能力、溶组织能力等。,18,(三)数量 在同一传染病中,入

7、侵病原体的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在不同传染病中,引起发病的最低病原体的数量差别很大。 (四)变异性 病原体可因环境或遗传等因素而产生变异,变异的结果可使其毒力增强或减弱。如“非典”的传染源是变异的冠状病毒。,19,四、传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应答作用 免疫应答分保护性免疫应答和变态反应两大类。,20,保护性免疫应答 (一)非特异性免疫 1、天然屏障:外部屏障,如皮肤、粘膜及其分泌物;内部屏障,如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等。 2、吞噬作用:单核-巨嗜系统具有吞噬功能,可清除体液中的颗粒状病原体。包括血液中的大单核细胞、肝、脾、淋巴结、粒细胞等。 3、体液因子:体内的多种细胞因子(如白细白介素16、干扰素

8、、肿瘤坏死因子等),可直接或通过免疫调节作用而清除病原体。,21,(二)特异性免疫 是接触某种抗原后机体产生的仅针对此抗原的免疫反应,对其他抗原无作用。 感染后的免疫通常都是特异性免疫,且是主动免疫。,22,1、细胞免疫 主要通过T淋巴细胞来完成。抗原使T淋巴细胞致敏,如再次遇相应抗原时可释放多种淋巴因子,可杀伤病原体及其寄生的细胞。 许多细胞内寄生的病原体感染如伤寒杆菌、结核杆菌、疱疹病毒、立克次体等,细胞免疫起重要作用。,23,2、体液免疫 是指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免疫。致敏的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转化为浆细胞,并产生能与相应抗原结合的抗体,即免疫球蛋白(Ig)。抗体

9、主要作用于细胞外的微生物。,24,第二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教学目标 掌握传染病的流行条件 熟悉传染病流行的影响因素,25,一、传染病流行的条件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就是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决定流行过程的3个基本条件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措施,是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采取3项措施中的1项或2项,即可杜绝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因此,弄清每种传染病的3个环节,对预防传染病是非常必要的。,26,(一)传染源 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传染源包括: 1、病人 是重要传染源,包括急性期和

10、慢性期病人,尤其是轻型病人数量较多、症状轻而不易被发现,故作为传染源意义更大。 2、隐性感染者 在某些传染病中,隐性感染者是重要传染源,如脊髓灰质炎。,传染病的流行过程,27,3、病原携带者 慢性病原携带者无明显症状而长期排出病原体,在某些传染病(如伤寒、细菌性痢疾)中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4、受感染的动物 某些动物间的传染病,如狂犬病、鼠疫等,也可传给人类,引起严重疾病,称为动物源性传染病。,传染病的流行过程,28,(二)传播途径 指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到达另一个易感染者所经过的渠道。可是一个因素的传播,也可是许多因素的复杂传播途径。包括: 1、空气、飞沫或尘埃 易感者将含病原体的空气、

11、飞沫或尘埃吸入呼吸道而感染。 各种呼吸道传染病均经此途径传播,如麻疹、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29,2、水、食物、苍蝇或蟑螂 各种消化道传染病经此途径传播,如伤寒、细菌性痢疾等。水源被污染可引起某些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3、手、用具、玩具 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即可传播消化道传染病,也可传播呼吸道传染病。,传染病的流行过程,30,4、虫媒传播 见于以吸血节肢动物(蚊子、跳瘙、白蛉等)为中间宿主,叮咬感染的传染病,如疟疾、斑疹伤寒等。 5、血液、体液、血制品 病原体长期存于病人体内,通过输血及血制品而传播,如乙、丙型肝炎、艾滋病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31,6、母婴传播 某些

12、病原体可通过台盘或产道以及出生后新生儿在与母亲密切接触中传播,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7、接触传播 与传染源直接接触,病原体进入人体,如狂犬病、破伤风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32,(三)人群易感性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该人群的易感性。易感者在人群中达到一定数量时,则传染病的流行很容易就发生。普遍进行自动免疫可降低人群易感性,对控制传染病的流行起一定的作用。,传染病的流行过程,33,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 主要是地理、气候和生态等条件,对流行过程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 1、地理:如长江流域某些湖沼地区有适合于钉螺生长的地理、

13、气候环境,这就形成了血吸虫病的地区性分布特点。,传染病的影响因素,34,2.气候:自然因素还可通过降低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而促进流行过程的发展,如寒冷可减弱呼吸道抵抗力,使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冬春季节。炎热的夏季使人的胃酸分泌减少,而有利于消化道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3.生态:某些自然生态环境为传染病在野生动物之间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鼠疫、钩端螺旋体病等,人类进入这些地区时亦可受感染,称为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或人兽共患病。,传染病的影响因素,35,(二)社会因素 包括社会制度、经济和生活条件,以及文化水平等,对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有决定性的影响。,传染病的影响因素,36,第三节 传染病特征,教学目

14、标 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特征 了解传染病的临床特征,37,一、基本特征 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具有下列基本特征: 1.有病原体 2.有传染性 3.有流行病学的特征:有流行性 地方性 季节性 4.有免疫性,基本特征,38,(一)有病原体 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病原体所引起的,在诊断上检查病原体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传染性 这是传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但传染性的大小不同。排出病原体的时期就是传染期。 不同传染病其传染期长短不一,了解各种传染病的传染期是决定病人隔离期的重要依据。,基本特征,39,(三)有流行病学的特征 1、有流行性 传染病可在人群中流行,依据发生例数多

15、少不同可分为散发、流行、大流行、暴发流行。散发系指某传染病在某地近年来发病率的一般水平。当其发病率显著高于一般水平,则称为流行。如流行范围超出国界或洲界时则称为大流行。如多数病例的发病时间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之内则称为暴发流行。,基本特征,40,2、有地方性 由于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的不同,使某些传染病仅局限于一定的地区内发生,表现有地方性的特点,如血吸虫病仅发生在长江以南地区。 3、有季节性 有的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受季节影响,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在我国北方发生在夏秋季的7、8、9三个月,有明确的季节性,与蚊虫的孽生活动有关。,基本特征,41,(四)有免疫性 人体感染病原体后,无论是显性或隐性感染,

16、均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免疫,从而阻止病原体的侵入或限制其在体内生长繁殖或消灭病原体。感染后的免疫属主动免疫。 由于病原体不同,感染后所获免疫持续时间长短及强度也不同。病毒性传染病免疫持续时间最长;细菌、钉螺、原虫感染后免疫持续时间较短;蠕虫感染一般无保护性免疫。,基本特征,42,二、临床特征 (一)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 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有一定的阶段性,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基本特征,43,1、潜伏期 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至开始出现临床症状的时期,称为潜伏期。通常相当于病原体在体内繁殖、转移、定位、引起组织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临床症状出现之前的整个过程。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每种传染病的潜伏期都有一个相对不变的限定时间(最长、最短)。潜伏期是确定传染病检疫期及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期的重要依据,对一些传染病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基本特征,44,2、前驱期 从患者开始感到不适至出现该病的明显症状为止的一段时间,称为前驱期。该期症状多无特异性,为许多传染病所共有,可表现为发热、头痛、乏力、肌肉酸痛及食欲不振等,一般持续13天。起病急骤者可无此期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