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论语》》中的孔子形象简析中的孔子形象简析摘要:摘要:从《论语》问世至今的多年时间里,对《论语》和孔子的研究几乎从未间断 过,而这些研究大多是集中在孔子的哲学思想或是政治主张,孔子的形象也在这绵延两干 多年的阐释解说中不断变化,他竟成了不是被人尊奉为至圣就是被人贬斥为恶魔的最具有 争议性的历史人物,真正的孔子形象却越来越神秘本文试图从《论语》出发,简要分析 孔子在其中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关键词:《论语》 ,孔子,人物形象在生活中,每个人的性格都应该是丰富的,或说是多面的,这一点于孔子也不应该例 外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性格常丰富的孔子形象,他并非一味地道貌岸然, 而是一个和我们一样有其喜怒哀乐的活人所不同的是,孔子既有如常人般的可爱性情, 又有常人所不具备的作为圣人的优秀品质,所以, 《论语》中的孔子不是一个单一的形象, 而是一个多面的、丰富的、立体的形象作为学者,他学识渊博,勤学不厌,作为导师, 他诲人不倦、言传身教,作为君子,他守礼谦让,执着坚毅,而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性情 中人,他又是那样的幽默可爱,平实可亲一、渊博学者一、渊博学者 说孔子是一个博学的人,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孔子一生好学不厌,在当时被看作是 几乎无所不知的人正因为如此,有许多与孔子同时代的人,包括当权者、名士都曾向孔 子请教,且各种问题都有孔子是鲁国人,鲁国的王公贵族几乎都向孔子请教问题 “定公 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 (《子路》 ) ,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 (《八佾》 ) , “哀公问日:‘何为民则服’ ” (《为政》 ) , “孟彭子问孝” “孟武伯问孝” (《为政》 ) ,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 (《为政》 )[1],以上这些人都是 鲁国的掌权者除了本国人外, 《论语》中也记载有他国当权者向孔子请教的例证 《颜渊》 篇里面就记载有“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 《卫灵公》里也记载有“卫灵公问陈于孔子”[2] 而孔子对这些社会、人生、政治、礼仪、伦理道德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问题的品评、理 解与论断,就是他博学多识的最好证明 孔子在很年轻的时候就以博学著称,不仅时人对他推崇备至,众弟子更是对他崇敬有 加其最得意的弟子颜渊曾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3](《子罕》 ) ,这是对其师学问高深的由衷赞叹从《论语》所见,孔门弟子“问学”于孔子者,有仁、 礼、道、知、君子、士、成人、干禄等等,几乎无所不包。
孔子皆无所不答,而更为难能 可贵的是,孔子并非照本宣科,千篇一律,而是结合不同的时间、地点、人物而作不同的 回答,足见孔子学问之渊博二、可敬导师二、可敬导师孔子作为一名学者,其求学态度是“学而不厌” ,而他作为教育者的教学态度,则是 “诲人不倦”了孔子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必须要学好,然后能教好,学好是教好 的基础,所以孔子一生从未停止过学习诲人不倦则是孔子作为一名教育者的最可贵的品 格,孔子教育学生,几乎是不分时间地点的他的教学场所不只限于今日曲阜阙里的塾、 堂、室内,尼山上、杏树下、沂水旁、田野里等,到处都留下了他教学的足迹其教学时 间也没有一定的限定,可谓时时是教学之时,处处是教学之所作为一名教育者,孔子是抓住一切时机向他的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 除了“言传” ,孔子教导学生更多的是“身教” 言传必须通过身教来加强,只有真正 “学而不厌” ,才能做到“诲人不倦” 孔子教学的内容非常的广博,既包括书本知识,又 包括品德修养、行为举止、人生哲理等我们可大致将孔子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方面一 方面是内在的、个人的;一方面是外在的、社会的,两者合而为一对于外在、社会的一 面,孔子以其渊博的学问,作传授《诗》 、 《书》 、礼、乐的工作,多用的是“言传” ;而对 于内在的、个人的一面,则不能停留在口头或书面知识上,须更多地“身教”才行。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学生的影响,一部分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 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则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 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 感染着他的学生和后人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既是孔子的高尚师德,也是孔子提出 的一条教育原则孔子爱教育,爱学生,诲人不倦,是具有高尚师德的一代宗师三、谦谦君子三、谦谦君子 在《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品德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我们很难给君子的形象进行一 个具体的描绘,同样,孔子身上拥有的无数美德,我们也无法一一罗列,但是,在这无数 美德中,安贫乐道,应该是孔子认为的作为君子的首要条件,当然也是孔了身上具备的最 显著的美德 孔子自幼丧父,母亲带着他艰难度日,生活十分贫穷和艰辛,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 孔子是渴望富贵的而当孔子成人之后,通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了一位有名望的人,这 时他完全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取财富但是,孔子并没有这样做,面对这个纷乱的社会,孔 子是这么看待财富的:“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 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 于是,颠沛必于是 ”[4]孔子直言自己对富贵的追求,对贫贱的厌恶,但得到富贵与除却贫 贱都有一个根本前提,那就是必须“以其道得之” 除了安贫乐道,孔子对于理想的执着坚毅,谨守礼制,应该是孔子作为君子的另一些 可贵品质孔子童年的卑贱凄苦生活没有埋没他的好学上进之心,他“十而有五志于学” , 靠着自己的努力,终于成为当时最负盛名的人孔子在成名之后,在追求自己的理想的过 程中,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可以说是颇多磨难的,但这些磨难都未能阻挡孔子追求 理想的脚步,都未能使得孔子放弃自己的信念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这可以说是孔子行为的准则,它贯 穿在孔子立身处世待人等一切行事之中在孔子看来, “礼”是一切之根本,是人之“成人” 的标志,更是人之成为君子的必由之路孔子不仅从言语上论说君子与“礼”之关系,他 更是身体立行地去做,从衣着到饮食这些日常起居,他都严格遵循当时的礼仪要求,无疑 是一个真正的翩翩君子四、性情中人四、性情中人 本质上,孔子终究还是一个温良平实的如你如我的普通的性情中人孔子绝不是太上 忘情之人,他的感情,包括喜、怒、哀、'嗅、爱、恶、欲,在古代圣贤中,表现得最为强 烈和突出,而且这些情绪一点也不矫饰,完全出于普遍的人性。
《论语》中记载的孔子,既 有闲居时的惬意和喻悦——“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 ;也有撕心裂肺的哀叹悲 情——“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 ;更不乏发泄牢骚、愤慨的时候一一“夫召我 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6]通过这些言行彰显出来的孔子,并不像后 世那些一味扳着面孔说教的卫道士,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生机活现的生活常人、性情中人五、结语五、结语通过上述的解读和分析,对于孔子这一历史人物,我们已经有了一个简要的印象:孔子 是一个博学的学者,是人性的导师,是一个重人事而温良平实的谦谦君子,是一位有血有 肉的性情中人他温良谦恭让从不以仁圣自居,但又是一个坚毅自信而富有强烈使命感的 人孔子之性情,既严肃又活泼,既讲究又随便,既有原则,又通达事理人情无论是以 古代还是今天的标准来衡量,孔子都是一个可爱、可亲、可敬,一个有抱负、有情趣的人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2][3][4][5][6]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