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06藏象学说(三)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833605 上传时间:2018-10-07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2.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06藏象学说(三)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中医学06藏象学说(三)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中医学06藏象学说(三)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中医学06藏象学说(三)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中医学06藏象学说(三)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学06藏象学说(三)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06藏象学说(三)课件(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藏象学说,中医教研室 主讲教师:丁宏讲师,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 三焦的总称。以传化饮食和水液为主要功能, 以“泻而不藏”为其生理特点。六腑以降为 顺,以通为用。,二、六腑的主要功能,主决断,贮存和排泄胆汁,生理功能,胆呈囊形,位于右胁下,附于肝之短叶间,与肝相连,又属于奇恒之府。胆与肝由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相互络属,互为表里。,(一)胆,黄疸,胆汁外溢,口苦、呕吐苦水,胆汁上逆,厌食油腻 胸胁胀痛 纳呆、便稀,胆汁排泄不利,肝 疏 泄 失 职,胆汁的排泄有赖于肝主疏泄功能的控制和调节。,胆汁来源于肝,由肝之精气所化生,味苦,呈黄绿色,贮存于胆,在饮食物的消化过程中经肝气的疏泄作

2、用向小肠排泄,以促进饮食水谷的消化和吸收。,1、贮存和排泄胆汁,胆的生理功能,胆小怕事 善恐易惊 失眠多梦,胆气虚弱,能控制自我的意识和动作,决断含义,肝胆相为表里,两者功能相互协调,谋虑出于肝,决断出于胆。,指胆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2、主决断,胆的生理功能,胃与脾由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互络属, 互为表里。,上部称上脘,包括贲门; 中部称中脘,即胃体部分; 下部称下脘,包括幽门。,位于腹腔上部,胃又称胃脘,上接食道(贲门),下通小肠(幽门),分为上脘、中脘、下脘三部分。,(二)胃,胃脘胀痛 纳差 嗳腐食积 多食易饥,胃气虚衰,胃又称“太仓”、“水谷之海”、“水谷气血之海”,受纳

3、,是接受和容纳之意。腐熟,是指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变成食糜。,1、受纳、腐熟水谷,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生理功能,胃的生理功能,恶心、呕吐、嗳气,纳呆厌食、口臭,胃气上逆,胃失通降,胃主受纳和胃主通降的功能相互为用,胃的通降是受纳的前提条件。,小肠受盛化物,大肠传化糟粕,都必须依赖于胃气通畅下行的作用。,胃主通降,是指胃的向下通降运动,胃以通 畅下降为顺。,2、主通降,胃的生理功能,受盛化物 泌别清浊,主要生理功能,小肠与心由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相互络属,互为表里。,位于腹中,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上与胃相接(幽门),下与大肠相接(阑门)。,(三)小肠,小肠主泌别清浊的功能,是指

4、小肠将经过胃初步消化后的食糜,分为清浊两部分。,泌,即分泌;别,即分别。 清,指水谷精微和津液;浊,指食物残渣和部分水液。,2、泌别清浊,功能异常 腹胀、腹痛、腹泻便溏,受盛化物,是指小肠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食糜,即受盛作用;并在小肠内对食糜进一步消化,化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即化物作用。,1、受盛化物,小肠的生理功能,功能异常水走大肠小便短少、便溏、泄泻,营养全身,脾运化,清,食物消化吸收,小肠,小肠泌别清浊,粪便排出,大肠,浊,尿液排出,肾 膀胱,(余液),大肠主传化糟粕的功能,是指大肠接受小肠泌别清浊后下移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主要生理功能 传化糟粕,大

5、肠与肺由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 相互络属,互为表里。,位于腹中,上口与小肠相接(阑门),下端为肛门。,(四)大肠,大肠的生理功能,膀胱开合赖肾气化,肾气化,主要生理功能 贮存和排泄尿液,位于小腹,居肾之下,大肠之前。,(五)膀胱,在三焦的形态方面,难经提出“有名而 无形”,引起后世医家长期争论。大多数医家认 为,三焦并不是一个单独的实质器官,而是脏腑 之外、躯体之内的整个体腔,划分为上焦、中焦、 下焦三个部分,总称三焦。,(六)三焦,下焦主要有排泄糟粕和尿液的作用。,中焦具有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津液,化生气血的作用。,上焦主宣发卫气,布散水谷精微和津液发挥营养和滋润全身的作用。,上焦

6、- 膈以上(心肺) 中焦 - 膈至脐(脾胃) 下焦 - 脐以下(肝、肾、膀胱、大肠、小肠等),部位 划分,通行原气,运行水液。,生理功能,三焦的生理功能,通过气化 将废物排出,消化吸收、输送 营养生化气血,散精全身,肝肾 膀胱,脾 胃,心 肺,分清泌浊、排泄废物,腐熟运化水谷,宣发敷布,下焦,中焦,上焦,三焦的生理功能,血液运行靠气的推动 气要靠血的运载,肺主气 心行血,“气为血帅” “血为气母”,(1)心与肺气和血的关系,脏与脏之间关系,三、脏腑之间相互关系,心血瘀阻 肺气不宣 胸闷、咳嗽、气促,肺气不足 心血瘀阻 心悸、舌紫、脉涩,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与肾阳共同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

7、上济于心,与心阴共同涵养心阳,使心火不亢。,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而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而属阴。从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来说,在下者以上升为顺,在上者以下降为和。,(2)心与肾阴与阳、水与火的关系,脏与脏之间关系,(心火不亢) 滋养心阳,肾水,“心肾相交” “水火既济”,温煦肾阴 (肾水不寒),心火,心与肾阴与阳、水与火的关系,心悸健忘 心烦失眠 头晕耳鸣 腰膝酸软,“心肾不交”,心悸 水肿,“水气凌心”,(3)肺与肾表现在水液代谢和呼吸两方面,肺通调水道,肾主水;肺主呼吸,肾主纳气。,水液代谢 肺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有赖于肾的蒸腾气化;肾主水的功能亦有赖于

8、肺气的肃降而下归于肾和膀胱。,呼吸运动 肺主气而司呼吸,肾藏精而主纳气,人体的呼吸运动虽由肺所主,但需肾纳气作用的协助。,水肿 尿少,累及肾,肺失宣降,肾主水,肾气化,肺的宣降 通调水道,水液代谢,气短喘促 动则喘甚,肾不纳气,肾气不足,摄纳无权 肺气久虚,久病伤肾,呼吸方面,咳逆 喘促,累及肺,气化失职,肺与肾表现在水液代谢和呼吸两方面,血液调控 肝主藏血而调节血量、防止出血,脾主生血、统血。脾气健运,生血有源,统血有权,则肝有所藏。,消化吸收 肝主疏泄而助脾胃运化,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脾的运化功能健旺;脾主运化,气血生化有源,肝体得以濡养而使肝气冲和调达,有利于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发挥。,肝主

9、疏泄,脾主运化;肝主藏血,脾主生血统血。,(4)肝与脾消化吸收和血液调控两方面,易怒 胁胀 纳差 腹胀 便溏,肝脾 不和,影响脾运化,肝失 疏泄,赖肝主疏泄,脾主运化,消化吸收,肝脾两虚,肝藏血不足,脾气虚弱 脾不统血,赖脾的滋生,肝血,血液控制,肝与脾消化吸收和血液调控两方面,“精血同源”,血,化,生,精,肝藏血 肾藏精,精与血方面,精血同源 精与血皆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精能生血,血能化精。肝藏血,肾藏精,肾精可化生肝血;肾中精气亦有赖于血的滋养。,精血同源、藏泄互用和阴阳互滋互制三个方面,(5)肝与肾,病理:,肾精亏虚,肝血不足(肝肾两亏),制肝气疏泄太过,肾主藏精,肝主疏泄,使肾气开合

10、有度,“疏泄”与“闭藏”方面,藏泄互用 肝主疏泄,肾主封藏,肝气疏泄可使肾气封藏有度,肾气闭藏以制肝气疏泄太过。,女子月经周期紊乱、量多或闭经;男子遗精滑泄、精少。,肝失疏泄 肾失封藏,调节月经来潮 及精液排泄,相互制约 相反相成,精血同源、藏泄互用和阴阳互滋互制三个方面,肝与肾,肝与肾,精血同源、藏泄互用和阴阳互滋互制三个方面,眩晕、中风等,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肾阴不足,肾阴、肝阴 制约肝阳 肾阳、肝阳 温煦肝脉,阴阳滋制方面,阴阳互滋互制 肝肾在五行属母子关系,称为“水能涵木”。肝肾同源,肾阴滋养肝阴,共同制约肝阳,则肝阳不偏亢;肾阳资助肝阳,共同温煦肝脉,可防止肝脉寒滞。,肾阳虚衰,下焦

11、虚寒,肝脉寒滞,少腹冷痛, 阳痿精冷,宫寒不孕等,腑与腑之间关系,是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废物排泄过程中的相互联系和相互配合的关系。,饮食物,胃,(腐熟、消化),胆汁,小肠,(泌别清浊),大肠,尿液排出,膀胱,(多余水分),供养全身,清,(残渣),粪便排出,三焦,整个过程 又赖于三焦 气化、疏通 水道的作用,浊,小肠实热 上炎于心心烦 舌赤 口舌生疮,心有实火 移热小肠 尿少 尿热 尿痛,生理:心与小肠相表里 病理:二者相互影响,1.心与小肠,脏与腑之间关系,胸满 咳喘,肺失肃降,大肠实热 腑气不通,病 理,(相互协调),大肠传导,肺主肃降,生理:肺与大肠相表里,2.肺与大肠,便难、便秘,传化

12、无力,肺气虚弱,肠燥便秘,肺失肃降 津液不下,相互影响,病理,生理,脾升胃降,阴阳、燥湿相济。,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水谷精微的转输,二者相互协调,相互为用。,脾与胃相表里,3.脾与胃,腹胀 泄泻,脾失健运,胃气不降,纳呆呕恶 腹胀,胃失和降,脾气不升,肝胆同病如肝胆火旺、肝胆湿热,食欲不振、腹胀,肝疏泄失职,胆汁分泌受阻,口苦、黄疸,胆汁分泌异常,怒伤肝,相互影响,病理:,肝的疏泄 胆汁生成、贮存、排泄,肝与胆相表里,生理:,4.肝与胆,尿频 遗尿 小便不利 或尿失禁,膀胱开 合失约,肾气不足 气化失职 固摄无权,二者相互影响,病理:,膀胱对尿液的贮藏 和排泄有度,肾主气化 司开合,肾与膀胱相表

13、里;二者相互协调。,生理:,5.肾与膀胱,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脏腑生理活动的产物。,第二节 精、气、血、津液,气的运动变化之根源在于其内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 聚而成有形之物,散而为无形之气。,功能活动 如五脏之气、六腑之气、经络之气,具体物质 如元气、宗气、营气、卫气,气,气在中医学中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 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一)气的基本概念,气,脾胃运化,肺主呼吸,肾藏精,水谷之精气,自然界之清气,先天之精气,“精能化气, 气能生精”,(二)气的生成,肾为生气之根 脾胃为生气之源 肺为生气之主,人体

14、之气,气,气,(三)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指气具有激发和促进作用。(2)温煦作用指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3)防御作用指气有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主用。素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4)固摄作用指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的控制和对脏器的固护作用。(5)气化作用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实际是体内新陈代谢的生理生化过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的协调平衡,称为“气机调畅”。,升,是指气行向上; 降,是指气行向下; 出,是指气行由内而外; 入,是指气行由外而内。,气的运动,称作“气机”。 升、降、出、入是气在人体内运动的最基本形式。,(1)气运动的基本形式,1. 气的运动形式,(四)气的运动,气,

15、脏腑气机失调:肺失宣降,脾气下陷,胃气上逆,肝气郁结,心肾不交等。,脏腑气机调畅:肝、脾主升,肺胃主降;心火下降,肾水蒸腾等。,脏腑气机升降运动的动态平衡是维持正常 生命活动的关键。,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只有在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中,才能得到具体体现。,(2)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气运动的基本形式,气滞:气的阻滞不通 气逆: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 气陷: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 气脱:气外逸太过而不内守 气闭:气结聚闭塞于内而不外达,气的运动失常,升降出入之间失去协调平衡, 称为“气机失调”。,2. 气机失调的表现形式,气的运动,自然界之清气,水谷之精气,先天之精气,(五)气的分类与分布

16、,B.宗气,D.营气,C.卫气,A.元气,气,元气,又名“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生成 元气根源于肾,由肾中所藏的先天精气所化生。分布 元气发于肾,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内至脏 腑,外达肌肤腠理,无处不到。功能 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气的分类与分布,气的分类与分布,宗气,生成 由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和脾从饮食物中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相结合而成。分布 宗气聚集于胸之“膻中”处。上出咽喉,贯注心肺之脉,下蓄丹田,经气街穴注足阳明经而下行至足。功能 走息道以司呼吸,凡呼吸、语言、声音,都与 宗气的盛衰有关; 贯心脉以行气血,凡血液的运行、心脏搏动的 力量及节律等,都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