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总述

上传人:xh****66 文档编号:55817362 上传时间:2018-10-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十四史总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二十四史总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二十四史总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二十四史总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二十四史总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十四史总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十四史总述(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十四史总述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即:史记 (汉司马迁) 、 汉书 (汉班固) 、 后汉书 (南朝宋范晔) 、 三国志 (晋陈寿) 、 晋书 (唐房玄龄等) 、 宋书 (南朝梁沈约) 、 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 、 梁书 (唐姚思廉) 、 陈书 (唐姚思廉) 、 魏书 (北齐魏收) 、 北齐书 (唐李百药) 、 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 、 隋书 (唐魏征等) 、 南史 (唐李延寿) 、 北史 (唐李延寿) 、 旧唐书 (后晋刘昫 等) 、 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 、 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 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 、 宋史 (元脱脱等) 、 辽史 (元脱脱等) 、

2、金史 (元脱脱等) 、 元史 (明宋濂等) 、 明史 (清张廷玉等) 。 “正史”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 ”清代乾 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 “正史”一称即专指“二十四史”。按四库全书的规定,正史类 “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盖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即未经 皇帝批准,不得列入正史。 二十四史总共 3249 卷,约有 4000 万字。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 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 17 年(公元 1644 年)止,前后历时 4000 多年,用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二十四史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

3、、 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 发展三国时期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 “三史”通常是指史记 、 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 东观汉记 。 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 ,列为“三史”之一。 “三史”加上三 国志 ,称为“前四史”。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 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 “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 、 北史 、 新唐书 、 新五代史 ,形 成了“十七史”。 明代又增以宋史 、 辽史 、 金史 、 元史 ,合称“二十一史”。

4、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 ,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 ,成为“二十三史”。后来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经乾 隆皇帝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 , 是中国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 1920 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脱稿,民国十年(1921 年)大总统徐世昌以新元史 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 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毛泽东点评二十四史明南京国子监刻“二十一史”(南监本) 明万历北京国子监刻“二十一史”(北监本

5、) 明崇祯毛氏汲古阁刻“十七史” 清乾隆武英殿刻“清乾隆武英殿本二十四史” 清同治光绪间五省官书局合刻“二十四史” 民国商务印书馆印张元济辑“百衲本二十四史” 中华书局排印“点校本二十四史” 梁启超评价二十四史 梁启超在中国史界革命案中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 ” 点校本二十四史评价 点校本二十四史,底本选择精当,点校体例谨严,点校确当,版式设计,清晰便览。 点校本动员了全国史学家许多学有建树的专家学者和古籍整理工作者,历时二十余年, 于 1978 年全部出齐,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二十四史版本。 史记史记汉司马迁著,130 卷。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

6、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 “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大约卒于汉武帝征和三 年。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 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候,嘱咐司马迁完 成他未竟的事业。 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着董仲舒、孔安国学过 公羊春秋 、 古文尚书 。汉武帝元朔三年,司马迁二十岁,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 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

7、的实地 调查,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司马谈死 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 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 。天汉二年,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 兵败投降。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于是,司马迁说,李陵投降,是因为众寡 不敌,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庇护开脱,贬责 汉武帝的爱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把司马迁投进监狱,处以腐刑。三年后他被赦 出狱,更加发奋写作史记 。大约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司马迁死后许多 年,他的

8、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诸于世。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 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史记序中写道,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 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 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 、 武帝本纪 、 礼书 、 乐书 、 律书 、 汉兴以来将相年表 、 日者列传 、 三王世家 、 龟策列传 、 傅靳列传 。后人大多数 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 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 ,今本史记 中

9、“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 、 国语 、 国策 、 秦记 、 楚汉春秋 、 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 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 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 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 史记 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汉书汉书东汉班固著,100 卷。 继司马迁撰写史记之后,班固撰写了汉书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生于 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父亲班彪是一个史学家,曾作后传六十五篇来续补史记 。

10、汉书就是在后传的基础上完成的。和帝永元元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 奴,参预谋议。后因事入狱,永元四年死在狱中。那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 有写成,汉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 。班昭是“二十四史” 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 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 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 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 史记是一部通史, 汉书则 是一部断代史。 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 “列传”省称“传”, “书”改曰“志”,取 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

11、书沿袭下来。 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 这一部分, 汉书常常移用史记 。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 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易。 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 、 五行志 、 地理志 、 艺文志 。 刑法志第一次系 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 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 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人注目。 艺 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别派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 食货志是由平准书演变来的,但内容更加丰富了。它有上下两卷,上卷谈“食”, 即农业经济状况;下卷

12、论“货”,即商业和货币的情况,是当时的经济专篇。 汉书八表中有一篇古今人表 ,从太昊帝记到吴广,有“古”而无“今”,因此引起 了后人的讥责。后人非常推崇汉书的百官公卿表 ,这篇表首先讲述了秦汉分官设职 的情况,各种官职的权限和俸禄的数量,然后用分为十四级、三十四官格的简表,记录汉 代公卿大臣的升降迁免,详细的展现了当时的官僚制度和官僚的变迁。 从思想内容来看, 汉书不如史记 。班固曾批评司马迁“论是非颇谬于圣人”。这 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所谓“圣人”,就是孔子。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 是非的标准,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 反映了东汉时期

13、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学领域立稳了脚根。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著,120 卷。 后汉书九十卷,南朝宋范晔撰。范晔字蔚宗,顺阳人。出身于一个世族家庭。他 的祖父范宁曾任晋豫章太守,著谷梁集解一书。 十三经注疏中的谷梁传注疏就 是以谷梁集解为基础写成的。他的父亲范泰官拜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是宋武 帝刘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览群书、潜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范晔有很深 的家学渊源,一直以名门之后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节,仕宦不甘居人后,著述也不甘 居人后。以此成名,也以此丧身。 元嘉九年,范晔在为彭城太妃治丧期间,行为失检得罪了司徒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 守,范晔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

14、来寄托他的志向,开始写作后汉书 。元嘉二十二年, 当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 、 舆服志 、 五行志 、 天文志 、 州郡志等五志的时候,有人告发他参与了刘义康的篡位阴谋,因此下狱而 死。谢俨怕受牵连,毁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后汉书只有纪传部分流传了下来。 在范晔后汉书之前,已问世的有关东汉历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范晔以东观 汉记为基本史料依据,以华峤书为主要蓝本,吸取其他各家书的长处,删繁补缺,整齐 故事,超越众家,后来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晔后汉书取代东观汉记 ,与史记 、 汉书并称“三史“,盛行于世。而诸家后汉书 ,除袁宏后汉纪外,都相继散亡。 于是范晔后汉书成为

15、我们现在研究东汉历史的最基本的依据。范晔后汉书的记述,起于刘秀起兵推翻王莽,终于汉献帝禅位于曹丕,详载了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历史。 三国志西晋陈寿著,65 卷。 三国志 ,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 蜀书十五卷, 吴书二十卷,主要 记载魏、蜀、吴三国时期的历史。作者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生于 汉后主刘禅建兴十一年(233 年) ,死于晋惠帝元康七年(297 年) 。他在蜀汉做过官,三十 岁时,蜀汉政权灭亡,入晋后做过晋平令、著作郎。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 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 ,鱼豢(换)的魏略 ,韦昭的吴书等。 三国 志中的魏书 、 吴书 ,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 材料,编写蜀史。 蜀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资 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我们阅读 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陈寿没有编写志。 我们要了解三国时代的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科普读物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