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及颅内肿瘤影像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741508 上传时间:2018-10-05 格式:PPTX 页数:39 大小:3.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鼻咽及颅内肿瘤影像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鼻咽及颅内肿瘤影像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鼻咽及颅内肿瘤影像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鼻咽及颅内肿瘤影像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鼻咽及颅内肿瘤影像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鼻咽及颅内肿瘤影像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鼻咽及颅内肿瘤影像课件(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鼻咽及颅内肿瘤影像,颅内肿瘤,MRI概述,鼻咽癌,1,2,3,一、MRI概述,MRI概述,MRI图像也是一种数字化模拟灰度图像,与CT不同的是MRI图像上的灰度并非表示组织和病变的密度,而是表示它们的MRI信号强度,即反映组织弛豫时间的长短。 MRI的主要窗口: T1WI序列反映纵向弛豫时间,适宜观察解剖结构; T2WI序列反映横向弛豫时间,适宜观察组织病变,尤其对 出血十分敏感; FLAIR序列是在T2WI基础上的水抑制像,可以抑制自由水的信号,以突出结合水的信号。,于T1WI上短T1呈高信号,于T2WI上长T2呈高信号。 下表为常见组织于T1WI和T2WI上的信号。,二、鼻咽癌,鼻咽部解剖

2、,矢状面模式图,矢状面MRI(T1WI),翼外肌,腭帆张肌 腭帆提肌,颞下窝,翼突内外侧板,咽鼓管咽口 圆枕,咽隐窝,头长肌,咽旁间隙,横断面CT(软组织窗),棘孔,卵圆孔,斜坡,颈动脉管,骨性咽鼓管,破裂孔,眶下裂,翼上颌间隙,颈静脉孔,舌下神经孔,横断面CT(骨窗),横断面MRI(T1WI),鼻咽癌临床特点,鼻咽癌是我国高发恶性肿瘤之一,好发于广东、广西、福建、湖南、江西。 最常见于中年人,男女比例约2.5:1。 主要发病因素为:种族、遗传、EB病毒以及环境致癌因素。 临床表现: 颈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回缩性血涕,鼻塞,鼻出血,晚期可有耳鸣、听力减退等症状。若侵及神经可有声音嘶哑,吞咽

3、困难,头痛,面麻,舌偏斜,眼睑下垂,复视等症状。,鼻咽癌病理特点,鼻咽癌好发于咽隐窝和顶壁,分为鳞癌、腺癌、泡状核细胞癌和未分化癌,我国以未分化癌最为常见。 由于鼻咽腔的解剖结构四通八达,其蔓延途径比较独特: 向前蔓延侵及鼻腔,经蝶腭孔侵犯翼腭窝,经眶下裂侵入眶尖,经眶上裂进入海绵窦; 向外蔓延主要侵犯咽旁间隙,向后外方蔓延至茎突后间隙并可使IXXII对脑神经受累; 向后侵犯椎前肌肉及筋膜; 向下蔓延侵及口腔; 向上蔓延侵及颅底或经卵圆孔、破裂孔进入海绵窦、经颈静脉孔进入颅后窝。,鼻咽癌CT特点,咽隐窝变浅、消失; 鼻咽侧壁增厚,表面不光滑,咽鼓管咽口狭窄或闭塞; 鼻咽腔内软组织肿块,多呈浸润

4、性生长,以咽隐窝为中心突入鼻咽腔,致鼻咽腔不对称、狭窄或闭塞,平扫与颈部肌肉密度大致相等,增强扫描多呈轻中度强化,密度不均匀; 颅底骨质破坏; 颅内侵犯:常累及海绵窦、颞叶、桥小脑角等处。冠状面增强扫描显示较好; 淋巴结转移; 分泌性中耳炎、鼻窦炎症或积液。,软组织密度肿块,CT值约为3545,密度均匀,伴坏死时可出现密度不均。,突入鼻咽腔软组织肿块延伸至后鼻孔、鼻腔。,图1,肿物侵犯咽旁间隙,左侧咽旁间隙消失; 图2,肿物沿卵圆孔侵入颅内。,图1,图2,鼻咽癌MRI特点,肿物在T1WI呈中低信号,在T2WI呈中高信号,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 颅底骨质破坏:表现为低信号的骨皮质不完整或髓质高信

5、号脂肪消失; 颅内侵犯:颅内病灶强化较明显,比CT更易显示颅内侵犯范围; 颈部淋巴结转移:在T1WI为中低信号,在T2WI为高信号,中央液化坏死灶信号更高; 在放疗中的应用:可以发现肿瘤复发,并评估放疗的脑损伤。,鼻咽癌MRI。,T1WI,T2WI,肿物侵犯咽旁组织。,T1WI,T2WI,肿物向颅底及颅内侵犯。,三、颅内肿瘤,颅脑正常影像表现,中央旁小叶,额骨额上回辐射冠 中央前回 中央后回 扣带沟缘支 顶骨 上矢状窦,大脑镰,额上回,中央前沟,额中回,中央前回,中央沟,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顶上小叶,额上回 额中回 扣带沟 扣带回 额下回中央前回 中央沟 中央后回缘上回角回 楔叶,大脑镰 额

6、中回 额下回 辐射冠尾状核体 透明隔 侧脑室中央部 胼胝体 下矢状窦 扣带回 楔前叶 大脑镰 上矢状窦,额上回,岛叶,额下回,额中回,尾状核头,胼胝体膝,背侧丘脑,胼胝体穹窿,侧脑室后脚,扣带回,大脑镰,上矢状窦,上矢状窦,扣带回,侧脑室前脚,中央前回,壳,中央后回,内囊后肢,胼胝体压部,大脑大静脉,直窦,楔前叶,楔叶,额骨扣带回 侧脑室前脚 尾状核头 壳 穹窿柱 第三脑室 内囊后肢 松果体 大脑内静脉直窦上矢状窦,额上回 额中回额下回 胼胝体膝部 大脑外侧窝池 透明隔 苍白球 背侧丘脑 听辐射尾状核尾 侧脑室三角视辐射楔叶,晶体 眼球 内直肌 外直肌 视神经颞中回 颞肌脑桥基底部 第四脑室小

7、脑蚓 枕窦,鼻中隔,中筛窦,后筛窦,颞肌,基底动脉,横窦,小脑半球,枕内隆凸,晶体,眼球,内直肌,外直肌,视神经,颞中回,颞肌,脑桥基底部,第四脑室,小脑蚓,枕窦,星形细胞瘤概述,星形细胞瘤是胶质瘤的一种,起源于脑神经胶质细胞。是原发颅内肿瘤最常见类型,约占60%。 肿瘤主要位于白质内,向外可侵及皮层,向内可破坏深部结构,恶性程度较高的星形细胞瘤亦可经胼胝体越过中线侵犯对侧大脑半球。 临床表现主要有:偏瘫、头痛、呕吐、视神经盘水肿、视力视野改变、癫痫、复试和生命体征的改变。,分类及分级,I级: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 II级: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包括纤维型、原浆型、肥胖细胞型; III级:间变性星形

8、细胞瘤; IV级:胶质母细胞瘤。其中I级分化良好,II级为良恶交界性肿瘤,III、IV级分化不良,呈高度恶性。,影像特点,I级:CT平扫:低密度;MRI: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密度/信号强度均匀,水肿及占位程度较轻。增强扫描无强化。 II级:随着肿瘤生长,瘤内密度信号开始不均匀,周围水肿增多。增强扫描有轻度强化。 III、IV级:肿瘤血管增多,可有出血,周围水肿广泛,占位效应明显,密度/信号混杂。增强扫描强化明显,呈斑片状、线条状、花环状或结节状。,左顶叶星形细胞瘤I级。,T1WI(横断面),T2WI(横断面),T1WI(冠状面),T2WI(矢状面),间变型星形细胞瘤。,T1WI

9、,T2WI,T1WI,T2WI,T1WI,FLAIR(横断面),FLAIR(冠状面),左颞叶恶性胶质瘤。,脑转移瘤概述,脑转移瘤较常见,发病高峰年龄为4060岁,男女比例约为1.1:1。 肿瘤发生脑转移的概率由多到少依次为肺癌、乳腺癌、胃癌、结肠癌、肾癌、甲状腺癌等。约有10%15%查不到原发瘤。 肿瘤多位于皮髓质交界区,中心常发生坏死、出血、囊变。 临床表现:头痛、恶心、呕吐、共济失调、视神经盘水肿、痴呆等。约有5%-12%患者无神经系统症状。,CT表现,平扫密度不等,高、等、低、混杂密度均可; 70%-80%病例为多发,小肿物多为实性结节,大肿物中间多有坏死,呈不规则环状; 增强扫描:95%瘤灶发生强化,坏死、出血区无强化。来自肺癌常为环形强化,乳腺癌多为结节状强化,肾上腺癌主要为实性强化肿块内有小坏死灶,黑色素瘤通常为实行强化肿块伴出血。,MRI表现,典型的脑转移在TIWI上呈低信号,在T2WI上呈高信号,瘤灶小而周围水肿广泛,占位效应显著。T1及T2加权均为低信号的为来自黑色素瘤转移。有出血的转移瘤常提示来自绒癌、甲状腺癌及肺癌。,CT平扫表现为略高密度小结节; 增强扫描瘤结节明显强化。,T1WI,T2WI,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