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课件ppt:3感觉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611863 上传时间:2018-10-03 格式:PPT 页数:86 大小:2.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基础》课件ppt:3感觉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心理学基础》课件ppt:3感觉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心理学基础》课件ppt:3感觉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心理学基础》课件ppt:3感觉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心理学基础》课件ppt:3感觉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基础》课件ppt:3感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基础》课件ppt:3感觉(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编 人的信息加工 第三章 感觉,视觉大师艾舍尔,视觉大师艾舍尔,视觉大师艾舍尔,视觉大师艾舍尔,本章问题:,我们看到的是真实的么? 人如何感知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 感觉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主要内容,感觉的一般概念 视觉 听觉 其他感觉,第一节 感觉的概述,一、什么是感觉 二、感觉的种类 三、近刺激和远刺激 四、感觉的编码 五、感觉与个性 六、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第一节 感觉概述,感觉(sensation):人脑对直接作用于人脑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反映)。,第一节 感觉概述,二、感觉的种类 内部感觉和外部感觉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 内部感觉:肌肉运动感觉

2、、平衡感觉、内脏感觉。 特殊感觉、体表感觉、深度感觉、内脏感觉,游戏,平衡觉 左手摸右耳,右手指地面,转圈。然后看能否走直线? 本体感觉 第一步,左手摸右耳,右手摸鼻子 第二步,右手摸左耳,左手摸鼻子。,三、近刺激和远刺激 考夫卡 远刺激指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如一定波长的光线近刺激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如物体在网膜上投影 意义:科学认识世界;适应环境;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如法庭证人证言的采用与否等。,四、感觉的编码 感觉器官如何接受外界刺激而产生感觉的呢? 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或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

3、动。这个过程就是感觉的编码。,神经特殊能量学说 特异化理论 模式理论或模块理论,五、感觉与个性品酒师 味觉与嗅觉(4050人,820万) 厨师 肌肉觉 木工 视觉 染色专家 视觉,绝对感受性(E):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即对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称为绝对感受性,又叫做感觉敏度,绝对感觉阈限(R):刚刚(50%)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总之:人的各种感觉的绝对感受性是很高的;但人的绝对感觉阈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反比关系,E=1/R 这里,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六、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工厂的火灾警报要多响工人才能在喧嚣的机器轰鸣声中

4、听到它?,交通信号灯要多亮才能看起来比其它的灯亮?,实验:边际效用递减效应,一个有趣的实验:让一个没有鞋穿的人意外地得到一双鞋,然后让他给这双鞋子打分,结果不管这鞋子是否合适、是否入时,他会立刻给这鞋子高分。接下来惊喜不断,他有机会不断地收到鞋子,但让人他继续给后来的鞋子评分时,分数却越给越低。,案例,如,甲教师 100人班级少5人时发现学生逃课k=5/100=0. 05 200人班级少10人时发现k=10/200=0.05 300人班级少15人时发现,k=15/300=0.05 如,乙教师 100人班级少10人时发现k=10/100=0.1 200人班级少20人时发现k=20/200=0.1

5、 300人班级少30人时发现,k=30/300=0.1,第二节 视觉,一、视觉刺激在正常情况下,我们接受的光线主要是物体表面反射的光线。,二、视觉的生理机制,眼球之结构功能 眼球壁:角膜外界光线由此入眼,具有区光作用;虹膜:调节瞳孔大小(外层)。网膜有感光细胞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具感光功能(内层) 眼球:晶体、房水和玻璃体,皆为屈光介质。,网膜的构造和换能作用,网膜的构造;网膜是眼球的光敏感层,可分为三层,按照光线传入的方向依次是,神经节细胞、双极细胞、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人的网膜上有1.2亿个棒体细胞和600万个锥体细胞,它们是视觉的感受器。,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的形状和分布;棒体细胞细长,呈

6、棒状。主要分布在中央窝周围及视网膜的边缘。锥体细胞短粗,呈锥形。主要分布在网膜中央窝。中央窝是对光最敏感的区域。在网膜边缘,只有少量的锥体细胞。在中央窝附近有一个对光不敏感的区域,即视神经穿出眼球的地方没有感光细胞叫盲点。,盲点验证,看下图,并试着做一下: A:将图放在离双目约30厘米处,捂住右眼,只用左眼注视图中右上方的十字。通过慢慢调整调整眼睛视点的位置,图中的黑点会消失。这时,黑点正好落在眼睛的盲点上。B:重复以上程序,但这一次用左眼注视右下方的十字。当空白点落在盲点上时,黑线即被看成是连续的。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物体有时会从视野消失的原因了吗?,色觉缺陷,色觉缺陷包括色弱和色盲。色弱就

7、是对某种颜色感受性的降低。例如,在用红色与绿色的波长来匹配黄色时,有些人需要更多的红色,有些人需要更多的绿色,前者叫甲型色弱,后者叫乙型色弱。色弱患者在男人中占6%,是一种常见的色觉缺陷,女性色弱较少。色盲可分全色盲和局部色盲两类。患全色盲的人只能看到灰色和白色。患局部色盲的人还有某些颜色经验,但他们经验到的颜色范围比正常人要小得多。例如红绿色盲看不见红光和绿光。,第二节 视觉,二、色盲与色觉理论 色觉缺陷: 色弱:对不同波长的感受性低于正常人。 色盲:全色盲(只能看到黑色和白色)和局部色盲(如,红绿色盲),第二节 视觉,色觉理论: 三色说:(托马斯.杨)人的视网膜中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

8、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红、绿、蓝)。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的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 评价:得到一些实验的支持,但不能解释红绿色盲的现象。,第二节 视觉,对立过程理论 (黑林,四色学说)视网膜存在中种不同功能的锥体细胞,分别感受黑白亮度、红绿两色和黄蓝两色。每种锥体细胞感受的两种色光刺激,在光波长度上各不相同。因此当每种锥体细胞在感受色光刺激时,即产生两种颜色的互补作用。许多实验结果支持了该理论,并可解释红绿色盲。,第二节 视觉,三、视觉中的时空因素 视觉中的空间因素 视觉对比: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可分成明暗对比与颜色对比。 马赫带: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

9、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 视敏度:即视力,是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细节的能力。,视觉中的空间因素,1.视觉对比:视觉对比是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可分成明暗对比与颜色对比两种。明暗对比:是由光强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造成的。例如,在白色背景上放一个黑色正方形,由于视野的不同区域的反射系数不同,因而形成黑白的对比。,明暗对比,意义:我们能够看清物体的轮廓或能够区别它们,正是由于物体的明度间存在着对比。 漆黑一团的房间内,伸手不见五指,是由于对比消失的结果。,颜色也有对比效应。一个物体的颜色会受到它周围物体颜色的影响而发生色调的变化。对比使物体

10、的色调向着背景颜色的补色的方向变化。,颜色对比,2.边界突出与马赫带,马赫带是指人们在明暗交界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从刺激物的能量分布来说,亮区的明亮部分与暗区的黑暗部分,在刺激的强度上和该区的其它部分相同,而我们看到的明暗分布在边界处却出现了起伏现象。可见,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实际分布,而是由于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如何解释:可以用侧抑制来解释马赫带的产生。由于相邻细胞间存在侧抑制的现象,较亮一条所引起的神经细胞的兴奋,抑制了较暗一条所引起的兴奋,使其兴奋水平下降,因而使暗区的边界显得更暗;同样,来自暗明交界处暗区一侧的抑制加强

11、可亮区的兴奋,因而使亮区的边界显得更亮。,3. 视敏度:,视敏度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也叫视力。视敏度的大小通常用视角大小来表示。所谓视角,即物体通过眼睛节点所形成的夹角。视角大小取决于物体的大小及物体离眼睛的距离。当你能够看清一个物体或物体间的距离时,所对视角越大,视力越差;视角越小,视力越好。影响视敏度的因素很多。如网膜受刺激的部位、背景的照明、物体与背景之间的对比、眼睛的适应状态等。,第二节 视觉与听觉,视觉中的时间因素 视觉适应: 暗适应: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例如从阳光明亮的室外进入电影院,就会发生暗适应过程。明适应:指照明开始或由暗

12、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例如看完电影,从电影院出来,开始觉得光线十分耀眼,但会很快就恢复了正常状态。,举例:从电影院出来。明适应的机制与暗适应相反,正如我们前面讲过的,人们一般用视觉色素的漂白过程来解释。,网膜颜色由红转橙,转黄,最后成为无色透明的物质的过程。下面图:,实践意义。人们利用它的规律可以提高视觉的效果,避免在异常情况下光线对眼睛的破坏作用。例如,又如值夜勤的飞行员和消防队员,在值勤以前,最好带上红色眼镜在室内灯光下活动。,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现 象叫后像。后像分两种:正后像和负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

13、叫正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叫负后像。例如,在注视电灯光之后,闭上眼睛,眼前会出现灯的一个光亮形象,这是正后像,以后可能看到一个黑色形象,出现在光亮背景之上,这就是负后像。,视觉后像: 注视30秒以上,然后看白色背景,会看到一个发亮的灯泡。,颜色视觉也有后像,一般为负后像。如用眼睛注视一个红色正方形,约一分钟,然后将视线转向身边的白墙那么在白墙上将看到一个绿色正方形后像。,闪光融合,连续的闪光由于频率增加,人们会得到融合的感觉,这种现象叫闪光融合。刚刚能够引起融合感觉的刺激的最小频率,叫闪光融合临界频率。它表现了视觉系统分辨时间能力的极限。融合临界频率越高,即融合阈限越高,对时间分辨作用

14、的感受性也就越大。,闪光融合依赖于许多条件。刺激强度低时,临界频率低;随着强度上升,临界频率明显上升。在网膜中央窝部位,临界频率最高,偏离中央窝500,临界频率明显下降。可见,不同的视觉感受器在不同的刺激条件下,对刺激时间的感受性是不同的。,4、视觉掩蔽:在某种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够影响到对前一个闪光的觉察,这种效应叫做视觉掩蔽。,小问题:我们白天看完电影,刚出电影院时,会觉得阳光非常刺眼,什么好象都看不清楚,可过一会就能看清楚周围景物了,这是为什么?,第三节 听觉,一、听觉的生理机制 耳的结构和功能 外耳:耳廓和外耳道,收集声音。 中耳:鼓膜受声音压迫机械振动,

15、带动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将声音传到卵圆窗。 内耳:耳蜗是人的听觉器官。由鼓阶、中阶和前庭阶构成。鼓阶与中阶间的基底膜上包含大量支持细胞和毛细胞(听觉的感受器),耳的结构图,第三节 听觉,二、听觉理论 频率理论: 人物:物理学家罗.费尔,1886 观点: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如果我们听到一种频率低的声音,连接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的次数较少,因而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少。反之镫骨和基底膜都发生较快的振动。 评价: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的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第三节 听觉,共鸣理论: 人物:赫尔姆霍茨

16、观点: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象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的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基底膜的振动引起听觉细胞的兴奋,因而产生高低不同的音调。 评价: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第三节 听觉,行波理论: 人物:冯.贝克西 观点: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 评价:行波理论正确描述了500Hz以上的声音引起的基底膜的运动,但难以解释500Hz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第四节 其它感觉,一、皮肤感觉 肤觉概述 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的各种各样的感觉,叫。 种类:触觉、冷觉、温觉和痛觉。 触压觉 由非均匀分布的压力在皮肤上引起的感觉叫。 种类:触觉(皮肤轻微变形)、压觉(明显变形) 温度觉 温度引起的感觉是由刺激温度与皮肤表面温度的关系决定的。 痛觉 任何一种刺激当其对有机体具有损伤或破坏作用时,都能引起痛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