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解表药.ppt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607524 上传时间:2018-10-02 格式:PPT 页数:92 大小:5.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寒解表药.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风寒解表药.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风寒解表药.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风寒解表药.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风寒解表药.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风寒解表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寒解表药.ppt(9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解表药,概述 一、何谓解表药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又叫发表药) 二、解表药为什么能解表? 解表药多具辛味,且入肺与膀胱经。辛味主散、轻扬升浮,发散外邪。,肺(主皮毛) 解表药味辛主散 入 偏行肌表膀胱(太阳经主表) 使肌表之邪外散,或从汗而解,达到治愈表证。 本类药物主要作用是通过服药,促使病人发汗或微发汗,而达到解除表证的目的。,三、功效:发散表邪为主(风寒、风热) 兼止咳平喘,利水消肿,缓和疼痛(止痛)透疹、消疮等作用。,四、适应范围: 1、外感表证(感受风寒或风热)。 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脉浮。 2、水肿初起兼有表证,或腰以上肿

2、当发汗者。 如:临床常见的急性肾炎。 3、疮疹初期兼有表证,以及其它疾病兼有表证需要发汗者。 4、麻疹未透或需要透发汗出者。 5、外感兼有咳喘者。如:急性肺炎、支气管炎。 6、外邪引起的头痛、身痛剧烈者或风湿痹痛。,五、注意事项 1、因时治宜 温暖季节容易出汗,用量宜小。(春夏气候温暖,肌腠松弛,易出汗) 寒冷季节,不易出汗,用量可稍大。(冬秋气候寒冷,肌腠致密,不易出汗) 2、因人治宜 凡老、弱、婴、幼、孕妇或产妇、气虚者,用量宜轻,必要时配合其它滋阴、助阳、益气药。 3、不宜过量,应中病即止。以免耗伤阳气,损及津液。,4、素体阳虚、阴虚、自汗、盗汗、吐泻、失血、久患疮疡、淋证慎用;热病后期

3、、津液亏损者,禁用解表药。5、解表药具辛散之性(味辛、芳香),不宜久煎,以免损失药效。6、汤药宜热服,盖被以助发汗。 7、针对外感风寒或风热的不同,分别选择相应的解表药,根据兼证和体质选用适宜药配伍。,六、解表药的分类 1、辛温解表药(又称发散风寒药) 辛温发散风寒用以风寒表证 症见:发热轻、恶寒重、口不渴、脉浮紧。(冬秋多用) 2、辛凉解表药(又称疏散风热药) 辛凉疏散风热用以风热表证 症见:发热重、恶寒轻、口渴、脉浮数(春夏季多用),七配伍应用 1阴虚血虚而兼有表证者配伍玉竹、麦冬、熟地黄等滋阴养血药。 2阳虚、气虚而兼表证者配伍附子、人参、黄芪助阳益气解表。 3风寒感冒而兼气郁不舒者配伍

4、木香、陈皮理气解表。 风热表证而兼热毒壅盛或温病初起配伍金银花、连翘、板蓝根、野菊花等疏表解毒。 4风寒夹湿或痹证初起配伍羌活、防风、独活等祛风湿药。 5素有痰饮,复感风寒,内外和邪配伍半夏、细辛、干姜等温肺化饮药。,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定义:性味辛温,以发散风寒为其主要作用,用于风寒表证的药物。 性能特点: 性味:辛温,辛以发散,温可祛寒。 功效:发散风寒,发汗力强。 适应证:外感风寒表证。(风寒感冒)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重点药物:麻黄、桂枝、紫苏、防风、白芷。 熟悉药物:荆芥、香薷、生姜、羌活、藁本、细辛、辛夷等,麻黄本经,草麻黄,药材麻黄 (草麻黄),

5、药材麻黄 (中麻黄),药材麻黄 (木贼麻黄),【性状鉴别】 草麻黄 (1)圆柱形,表面具纵棱,黄绿色。 (2)节明显,叶为膜质鳞片状。 (3)质轻脆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 断面:外侧:黄绿色,纤维性强。髓部:暗红棕色,粉性。 (4)气微香,味微苦涩。 注意: 色变枯黄脱节者不可供药用。(中空且呈褐棕色),麻黄本经 要点:发汗力强,素有“发汗第一药”之称。 命名:以色味命名,麻言其味,黄言其色,本品味麻色黄,故名。 别名:麻黄草、龙沙、卑相、卑盐。 来源:为麻黄科草本状小灌木草麻黄或中麻黄和木贼麻黄的草茎枝入药。 产地:主产于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等地。 采集炮制:立秋之霜降(9-11月)

6、之间采收,割取去根、节,煮沸去沫,阴干切段。,用法: 生用:辛散作用强发汗解表,利水消肿,用于风寒表证、风水浮肿。 蜜炙:缓其开泄之性,辛散作用减弱,有润肺作用宣肺平喘,用以肺气壅塞,咳嗽,气喘。 捣绒:发汗力较生用麻黄次之(防发汗太过可用此)。 处方用名:麻黄、净麻黄、炙麻黄、麻黄绒。 性味:辛,微苦、温。 归经:肺、膀胱。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应用: 1、风寒感冒(外感风寒表实证)重证。 症状: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 病因病理:风寒外袭、腠理闭塞。 麻黄开腠理,散风寒,发汗而解表,为辛温解表峻品,常与桂枝相须为用。(如麻黄汤) 麻黄10g,桂枝10

7、g,杏仁10g,甘草3g 水煎服,治风寒感冒,表实无汗,头痛身痛,咳喘等。,2、咳嗽气喘(属实证) 病因病理:风寒外束,肺气壅遏。 麻黄外能发散风寒以解表,内能开宣肺气以平喘,故适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的外感咳喘(实喘)。 如表证已解,仍有咳喘者,麻黄可改为炙麻黄。 外感咳喘常与杏仁、甘草配伍以增强宣肺平喘作用,如三拗汤。 寒饮内停常与干姜、细辛、半夏配伍以达温肺散寒作用,如小青龙汤。 肺热咳喘常与杏仁、石膏配伍,取其清宣肺热而止咳平喘,如麻杏石甘汤。,3、风水水肿(水肿而兼有表证者) 病因病理:风邪外袭、肺气不宣、风水相搏。 麻黄上开肺气、下输膀胱、发散风寒、利水消肿。用于急性水肿,兼有表证

8、或上半身水肿明显或头面、四肢水肿等(包括急性肾炎)。 本品既能发汗以散风寒,又能温膀胱而利水,临床常用越婢加术汤治疗。 此外,还可用于风湿痹痛(关节炎、关节痛)、阴疽、痰核等。,现代医学: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初期肺炎、风疹、急性肾炎、小儿百日咳等均可采用本品。 用量用法:3-10g,煎服。 使用注意:本品发汗力较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虚喘均当忌用。 药物成分:麻黄主要含麻黄碱、伪麻黄碱和挥发油等。,桂枝,肉 桂,药材桂枝,本品呈长圆柱形,多分枝,有的稍弯曲,粗端直径0.31cm,表面棕色至红棕色,粗枝略显灰棕色,有纵条纹及微突起的叶痕、牙痕或有细枝残迹,皮孔点状椭圆形。 质硬而脆,易

9、折断不平坦。皮部红棕色,木部黄白色。髓部略呈方形。有特殊气香,味甜微辛,桂枝别录 要点:发汗力较麻黄弱,善温经通阳,上肢病引经药。 命名:药用肉桂树的嫩枝,故名。 来源:樟科常绿乔木肉桂的嫩枝入药。 产地:主产于广东、广西及云南省。 采集炮制:春季剪下嫩枝,用水稍浸泡,闷至透,凉晒干或阴干,切成薄片或小段用。 用法: 生用发汗解表 炒用温经通阳 蜜炙温中补虚(胃虚寒痛,常与芍药、甘草、饴糖同用)。 处方用名:桂枝、嫩桂枝、炒桂枝。,性味:辛甘温 归经:心、肺、膀胱 功效:发汗解表、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分析: 辛主散 肺入 走肌表,发汗解表 温胜寒 膀胱 甘主补 入心经走血脉而温通经脉甘温助阳

10、温能通 入膀胱而助阳化气以行水故达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应用: 1、风寒感冒(用于风寒表证无论有汗或无汗均可应用)。 治风寒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同用,以增强发汗之力。方如麻黄汤。 治风寒表虚有汗者,常与白芍同用,以调和营卫、发汗解肌。方如桂枝汤。 2、风寒湿痹、肩臂肢节酸痛 病因病理:风寒袭表、凝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桂枝辛散温通,能散风寒、通经脉,其痛自止。故可用于风寒湿痹、肩臂肢节酸痛。,桂枝有横通肢节的特点,能引诸药横至肩臂、手指,故为上肢病的引经药。 3、痰饮证、蓄水证 见:痰饮内停、目眩心悸、胸脘痞满、气短而促。 桂枝甘温,助阳化气以行水湿、痰饮之邪,常与白术、茯苓配伍,

11、以温运脾阳,化湿利水。 如常用方剂: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等。 4、胸痹、胸痛或心悸、脉结代 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 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血脉心动悸、脉结代 桂枝能温通胸中阳气(温心阳、通心脉、止悸动,临床常用于治疗心功能不全、心绞痛、心肌梗塞等。实验证明:桂枝有强心、改善血行、扩张血管、疏通传导组织等作用。 5、寒凝经闭腹痛 病因病理:寒凝血滞、经脉受阻、血行不畅。 桂枝入心经走血脉,温化寒凝,通经活血,故可用以寒凝经闭腹痛。临床上常配合当归、赤白芍、川芎、红花、桃仁等,治疗月经错后或经闭,或行经腹痛。方如温经汤。 桂枝亦属一味调经药,可用以宫冷不孕,常与吴茱萸、川芎、生姜同用。,用量用法

12、:3-10g,煎服。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温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症,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药物成分:含挥发油、鞣质、粘液质及树脂。,鉴别比较: 麻黄辛温发汗解表,常相须为治风寒表证。 桂枝 麻黄:辛开苦泄,以宣散为主;发汗力强,治风寒表实证为主,且可宣肺平喘治咳喘,利水消肿治风水水肿。桂枝:辛甘温煦,以温通为用。发汗力弱,治风寒表虚有汗为主,且温经通阳,治经寒腹痛、闭经及胸痹、心悸、痰饮等。,紫苏别录,紫 苏,药材紫苏叶,紫苏茎呈方柱形,有四棱,直径25mm。表面棕紫色至紫绿色。有稀疏白毛,节明显,其上有对生小枝或叶,叶多皱缩,展平后呈卵圆形,先端尖,两面紫

13、色或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紫色,有凹腺点,叶柄紫色或绿色。气芳香,味微辛。,紫苏别录 要点:既能散在表之风寒,又能行在里之气滞,其发汗力较缓和,故常用于风寒表证,病情较轻及老人、小儿、体弱不任峻汗之病人。外感风寒,内有气滞者适宜。 命名:根据功能和颜色命名。紫言其色,苏言其功,故名。 古时把“苏”写成“蘇”有舒畅、疏散之意。本品疏畅气机、发汗解表,故言“苏”,又因色紫而名紫苏。 别名:赤苏、桂荏、苏叶。,来源: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紫苏的茎、叶入药。 单用其叶名苏叶,质轻性浮,偏于发汗解表 单用其梗名苏梗,走里行气,偏于行气宽中,和胃止呕 单用其子名苏子,质重下气,功能降气化痰定喘。 产地:我国南

14、北均产。 采集炮制:夏秋季采收(7-9月)干燥,切段。 性味:辛温(芳香)。 归经:肺、脾。 功效: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分析: 味辛发散入肺经走肌表-散肌表风寒发表散寒 性温胜寒 香温化湿入脾经走中焦化湿醒脾,行气宽中 味辛行气 李时珍曰:“脾爱暖而喜香温也。”紫苏香温正为脾之所喜。 应用: 1、风寒感冒、咳嗽、胸闷不舒 病因病理:风寒犯肺、肺气不宣。,紫苏辛温,芳香入肺、脾两经,外散风寒以治风寒感冒,又能理气宽中,化湿醒脾。外寒去表证解,内湿除则胸闷止。故适用于风寒表证兼气滞,见胸闷不食,恶心呕吐等或咳嗽痰多,紫苏为首选药。方如香苏散,杏苏散 香附10g、紫苏10g、陈皮6g、甘

15、草3g 水煎服,治感冒发热、头痛、咳嗽、胸满。2、脾胃气滞、胸闷呕吐及妊娠呕吐 病因病理:寒湿伤中,脾阳被困,运化失职,浊气不降,胃气上逆。,紫苏芳香化湿,味辛行气,为醒脾宽中、行气止呕良药。寒湿祛则脾阳振,气机畅则呕满除。常与藿香、陈皮、半夏等配伍。 偏寒者配藿香、砂仁 偏热者配黄连、竹茹 气滞痰结配半夏、厚朴胸闷呕吐,胎动不安 紫苏有行气安胎的作用。妊娠恶阻或中焦气滞,导致呕恶不食,影响胎气不安。紫苏辛温芳香能疏气滞、止呕吐而进食,胎元得养而自安。常配伍砂仁、木香、陈皮等理气安胎药,以和中止呕安胎。 药物成分:本品主含挥发油。,附方:紫苏10g,半夏10g,生姜10g。水煎服,治妊娠恶阻,

16、呕吐不食。 3、用于进食鱼蟹引起的腹痛、吐泻 可用于本品大量单用,或配生姜、大蒜煎服。 以苏叶为好,如民间验方:苏叶水煎服,解鱼蟹毒。 用量用法:3-10g,煎服。 使用注意:不宜久煎。 小验方:黄连2g,苏叶3g,开水泡当茶饮,治妊娠呕吐,心烦不安。,防风本经,防风,药材防风,根呈长圆锥形或长圆柱形,下部渐细,有的略弯曲,长15-30cm,直径0.5-2cm。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纵皱纹、多数横长皮孔及点状突起的细根痕。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有的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蚯蚓头”,有的五纹上残存棕褐色毛状叶基“扫帚头”。体轻,质松,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浅棕色,有裂隙,散生黄棕色油点,木部浅黄色。气特异,味微甘。 以条粗壮、断面皮部色浅棕、木部色浅黄者为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