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船舶工程概论-2014-1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55606697 上传时间:2018-10-02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2.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船舶工程概论-2014-1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学生--船舶工程概论-2014-1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学生--船舶工程概论-2014-1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学生--船舶工程概论-2014-1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学生--船舶工程概论-2014-1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生--船舶工程概论-2014-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船舶工程概论-2014-1(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 1 章 绪 论,1.1 船舶工程 1.2 船舶工业及其产业链 1.3 我国船舶工业及其发展现状 1.4 课程体系与教学目的,本章内容:,1.1 船舶工程1.1.1 船舶船舶:航行或停泊于水域的运输、作战、作业工具。它是各种船、舰、艇、舢板、筏以及水上浮动作业平台等的统称。,第 1 章 绪 论,舰正常排水量在五百吨以上的军用船。艇正常排水量在五百吨以下的军用船。舟船的古称。现指浮桥舟、独木舟等。筏用竹、木、浮囊或浮箱等连成的简易水上运载、作业工具。,1.1.1 船舶,船舶:用于交通、运输、捕捞水生物、开发海底矿藏、港湾服务、运动游览、科学调查及测量、工程作业、救险、国防军事等。 船舶:按

2、不同的使用要求而具有不同的技术性能、装备和结构型式。,1.1.1 船舶,船舶特点: 漂浮在水面的船舶无根基,抵抗外力能力差。船舶(包括船上的各种设备)经常处于波浪之中,外部环境恶劣,运动状态及受力复杂、多变。 船舶是活动在水面或水下,且是可移动的。船舶处于水与空气两种介质之中,海船活动于海水中,有盐雾、湿度等问题。,1.1.1 船舶,我国近海海洋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一。大陆海岸线长达一万八千多公里,大小岛屿七千多个,还有九百多个湖泊及一米以上水深的可通航的河道十万多公里。,地球表面近三分之二的面积为海洋,1.1.1 船舶,世界各国贸易货物运输量的三分之二是由船舶承运;我国

3、对外贸易货运量的超过90%以上是有由远洋船队承担。 运送旅客需要客船,保卫海疆需要军舰,开发和利用海洋和江河湖泊需要调查船、工作船、渔船。,1.1.1 船舶, 当今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水运作为重要的运输类型(水运、公路、铁路、航空、管路)依然保持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适应新的航运要求的船舶不断出现。,1.1.1 船舶,船舶工程:船舶和海上构造物设计、建造、维修的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的总称。它包括船舶性能、结构、强度、设备、设计、建造、工艺和船用机电、材料、观通导航及计算机的应用等方面的综合性工程。,1.1.2 船舶工程,船舶开发、研究、设计、建造以及船舶修理工程。 本

4、课研究内容: 船舶类型、船体几何特征、船体性能、船体结构、船舶设备与系统、船舶动力装置、船舶电气系统、船舶设计、船舶建造等。,研究内容:,1.1.2 船舶工程,船舶工业:为航运业、海洋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综合性产业。(它是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 )对钢铁、石化、轻工、纺织、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发展和扩大出口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1.2 船舶工业及其产业链,船舶工业:航运、航天、建筑、电力、石化、水利、环保、冶金、铁路、轻工等二十多个行业,形成集装箱、大型钢结构、冶金设备、陆用柴油机组、压力容器、B超等一批重点产品。经营的领域,已涉及贸易、航运、金融、房地产、桥梁建设等领域。

5、,1.2 船舶工业及其产业链,1.3.1 古代的造船业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如水密隔舱,舵等。中国军用战船的建造始于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战船建造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15世纪初,中国战船已发展成为世界上吨位最大、适航性能最好的船舶。,1.3 我国船舶工业及其发展现状,郑和下西洋郑和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受政府派遣统帅舟师七下西洋。每次出洋海员27000余人,船舶一二百艘。船队到了南洋群岛的主要国家,到了非洲东岸,总航程十万余里,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1.3.1 古代的造船业,明代中叶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日趋衰落,经济停滞,科学技术很少进步,造船和航海也都

6、止步不前。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后,出现了蒸汽机船,西方造船技术有了飞速发展,而中国则仍长期处于封建社会中,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1.3.2 近代的造船业,新中国的诞生,使我国的船舶工业得到了新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民船已进入国际市场,军用舰艇也进入了改进、创新阶段。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和实力的,从科研、设计、研制到生产、协作配套和教育等各方面比较完整的造船工业体系。,1.3.3 我国现代造船工业的发展,当前,我国船舶出口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66个。在承接的船舶品种中,油船、散货船和集装箱船三大主力船型占主要地位。同时也开发建造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超

7、大型油船(VLCC)、大型散货船、滚装船、自卸船、液化石油气船(LPG)、液化天然气船(LNG)、万箱级集装箱船、30万吨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3000米半潜式钻井平台等一大批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海洋工程产品。 2010年,我国的船舶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我国船舶工业已经成为机电产品出口的支柱性产业。,1.3.3 我国现代造船工业的发展,一些新船型的技术性能、经济指标、生产工艺、建造质量已提高到同时期的国际水平;已能按国际上任何一种建造规范,设计建造满足用户入级保险要求的符合国际公约、标准的各种类型现代化船舶;所设计建造的船舶已采用船机集控、遥控,或实现无人机舱,自动化、电子化程度有显著提

8、高。,1.3.3 我国现代造船工业的发展,1989年上海沪东造船厂为联邦德国劳埃德轮船公司建成的4万吨级全格栅大型冷风集装箱船“柏林快艇”号。该船采用不对称尾型。它的综合导航系统可实行从启运港全程自动导航,全船只需16名船员。可载2700个标准集装箱,其中544个冷藏箱可自动调温。这是一艘被国际航运界誉为“未来型”的大型集装箱船。,1.3.3.3 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后),2001年11月在大连新船重工建成了我国第1艘自行设计30万吨油船(VLCC)(船东伊朗)(中国的十大名船之一)。“德尔瓦”号:船总长333m,型宽58m,型深31m,吃水22.2m。该船建成打破日本、韩国对VLCC的

9、市场垄断地位。航运界专家说,这是当今世界技术水平最高的VLCC。使我国进入世界上仅有的几个能够设计建造超大型油船国家行列。,1.3.3.3 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后),自主创新引领跨越发展 “蛟龙”号是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海载人潜水器, 下潜超过7000米深度。7000米的深度占地球海洋面积的99.8%, 可在世界上99.8%的广阔海域自由行动。 “海底有大量资源有待开发, 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 地震等学科的进一步开展, 需要这样的工具。”,1.3.3.3 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后),主要运输液化天然气。液化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为便于运输,通常采用在常压下极

10、低温 (165)冷冻的方法使其液化。我国是继韩、日等国后实现自主研发系列LNG船型的国家。我国设计船型在安全、节能、环保方面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LNG船是在(-162)低温下运输液化气的专用船舶。目前只有美国、中国、日本、韩国和欧洲的少数几个国家的船厂能够建造。,液化天然气船(LNG),近30年来,中国船舶工业成功地实现了由军转民的战略大调整,造船生产获得较大发展。船舶总公司1982年造船产量42万吨,占世界造船产量的份额0.8%,世界第17位;船舶总公司1997年造船产量220万吨,占世界造船产量的份额5%,世界第3位;船舶工业2011年造船产量7665万载重吨;占世界造船产量的份额45.1

11、%,世界第1位。2012年,我国造船完工量为6021万载重吨。2013年,我国造船完工量达4534万载重吨;新承接船订单量达698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42.2%。2013年12月底,手持船舶订单量1.31亿载重吨。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41.4%、47.9%和45.9%,继续保持世界领先。,1.3.3.3 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后),从世界船舶市场的发展趋势看,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船型,将成为未来的市场主流,也是船舶企业能够生存竞争的核心竞争力。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独特机遇期,以创新赢未来,持续推进核心竞争力提升和产品结构升级,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依然巨大

12、。,1.3.3.3 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以后),课程体系 1.船舶分类 民用船舶和军用舰船 。2.船体几何特征船体主尺度、尺度比、船型系数、型线图。3.船舶总体性能浮性、稳性、抗沉性、快速性、耐波性、操纵性。4.船体结构船底结构、舷侧结构、甲板结构、舱壁结构、 船首尾结构、上层建筑。,1.4 课程体系与教学目的,5.船舶设备与系统舵设备、锚设备、系泊设备等;舱底水系统、压载水系统、生活水系统、污水排泄系统、消防系统。 6.船舶动力装置船舶动力装置的类型、传动方式7.船舶电气船舶电气系统,船舶通讯与导航系统8.船舶设计船舶设计的内容,现代船舶设计方法与设计软件简介 9.船舶建造现代造船工艺,1.4 课程体系与教学目的,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船舶的总体系统知识和船舶工业的基本概况,熟悉船舶与船舶工业的专业词汇及其专业技术含义,明确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应用发展方向,建立一定的船舶专业及相关技术的基本素养。,1.4 课程体系与教学目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系统地了解一些船舶工程领域的基本知识,拓展知识结构,增强专业兴趣,增加对未来工作的适应面宽度,可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1.3 课程体系与教学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