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课件——城市规划方评价第五章 城市发展战略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5449661 上传时间:2018-09-29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理课件——城市规划方评价第五章 城市发展战略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原理课件——城市规划方评价第五章 城市发展战略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原理课件——城市规划方评价第五章 城市发展战略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原理课件——城市规划方评价第五章 城市发展战略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原理课件——城市规划方评价第五章 城市发展战略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原理课件——城市规划方评价第五章 城市发展战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理课件——城市规划方评价第五章 城市发展战略(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五章 城市发展战略,2,一、 城市发展战略的概念“战略”一词源于军事科学,它是与“战役”、“战术”相对而言的概念,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一书中说:“战斗本身的部署和实施,以及为了达到战争的目的,对这些战争的动用。前者是战术,后者是战略” 。可见,为了达到战争的目的,必须动用组织一系列的战斗。而为了打好每场战斗,就必须有具体的部署和组织实施。显然战略是对战争全局的策划和指导。这种战略本质的概念,逐渐被推广应用到其他领域,即泛指重大的、带全局性的、长期性的、相对稳定的、决定全局的谋划。不论城市居住用地,还是工业用地以及其他各种用地的安排,除了它们自身的要求,需要满足一定条件外,且彼此有

2、着密切的关联。即由局部组成的整体,必须权衡、协调各局部达到城市全局的目标,如高效、良好的环境,可持续的发展等。 正是为了完成这种“战略”的谋划,实现全局的策划和指导,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与编制程序,从城市建设发展条件的调查分析,到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的确立,从城市各组成部分的布局安排,到全局协调结构优化,无不体现着:“战术”和“战略”是一个统一体。但从本质上说,城市的总体规划可以说就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战术”的“动用”无不为了“战略”的“目的”,以此来指导和规范城市规划的行为,树立城市规划的战略思想。,3,二、城市发展战略的背景研究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它在一定的系统环境中生存与发展。正如

3、雅典宪章开宗明义宣言:“城市与乡村彼此融洽为一体,而各为构成所谓区域单位的要素。”城市是构成一个地理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和政治的区域单位的一部分,城市即依赖这些单位而发展。因此我们不能将城市离开它们所在的区域单独的研究”。因此,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就必须研究城市的区域发展背景,必须研究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确立城市发展的目标。在城市发展一定时期内,城市的性质的确定和城市发展可能规模的预测(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使城市规划建立在可靠的、科学的基础之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七条明确规定:“城市总体规划应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江河流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

4、协调”。因此,在对城市发展战略进行研究时,首先应对区域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有基本的了解,尤其对它们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要有较深入的了解。 但由于我国在区域规划、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还不成熟,尚不规范。各类规划内容多有交叉,还难准确界定,这里所作的界定难免反映这种状况,许多观点难取得一致,因此在学习中还应十分注意它们的发展新情况,从实际出发,在解决问题中总结经验,完善思考。,4,三、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城市规划纲要全国、省、市都应研究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成熟,政府的职能重心更要加强城市发展的宏观指导和控制。因

5、此在政府领导下,编制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则是一项非常重要工作,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规划关系十分密切。(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一般包括城市的基本状况、地位、优势、潜力和制约因素的分析,确立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制定城市发展的规划以及实现规划目标的主要对策和措施等。例如上海,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实现经济的多极化,以及世界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趋势,必须确立上海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三中心,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为了实现“三中心的战略目标,上海首先要建立“三个中心的产业体系。由于上海第三产业严重滞后,导致上海难以发挥枢纽城市的

6、服务和流通功能,为此要优先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城市功能的战略性转移,积极调整第二产业,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汽车、电子信息服务、电站成套服务、家用电器、钢铁、石化等六支柱产业,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群,加强建设都市型农业,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5,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除了战略目标、城市的发展重大方针、政策和城市大的空间部署外,一般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指标进行分析和预测,主要指标有: 1、经济发展指标( 1)人均 GDP(国内生产总值);( 2)每万元 GDP综合能耗;(3)国民收入;(4)财政收入相当于GDP的比例;(5)工业总产值;(6)农业总产值;(7)社会商品零售额;(8)三次产值构成

7、比例。,6,2、社会发展指标(1)教育经费占 GDP的比例;(2)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比例;(3)中小学普及率;(4)每万人医生数、床位数。 3、城市的基础设施、环境指标(1)人均道路面积;(2)人均电话门数;(3)人均绿地面积各个城市还要根据城市的主要职能提出相应的指标,如对出口贸易重要的城市,还应增加进口贸易总额占GDP的比值等,反映城市的经济实力、经济效率、经济结构、科学技术、文教、卫生、基础设施、城市环境等水平。,7,四 、城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一)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可追溯到两百多年前,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期(TR Malthus)的人口学(1798年)一书

8、中就已提出了人口增长应与经济增长、环境资源相协调。由于工业化社会强调功能和效率却忽视了人类自身生存的环境,逐步造成全球环境的恶化。由于人们大量耗能,使得19世纪初大气中CO;含量为280PPM,到20世纪中期上升到350PPM,如此高的CO。浓度引起大气的温室效应。(滞留于大气中CO。如同温室的玻璃,挡不住阳光却能吸收热量,同时阻挡了地面热气向上空散发,使地面的温度升高)。冰川融化,海水热胀,海平面上升,全球各三角洲面临被淹没的危险。人类大量应用制冷剂氟氯化碳使保护人体不受紫外线伤害的天然屏障臭氧层已出现2200万km(中国国士的2倍多)的空洞。全球气温上升。号称“地球之肺”的亚玛逊河流域集中

9、了世界13保持着原始状态的热带雨林,生态专家估计若遭破坏,欧洲可能面临冰冻化的危机。,8,这种环境问题已从城市逐步扩大到全球的环境问题,闻名于世的全球发展战略开放机构罗马俱乐部于1972年提出了关于人类状况的报告增长的极限(The Limits to growth)引起爆炸性影响和争议。在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报告(Only One Earth),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和行为计划。而后全世界各地区召开了各种相关的会议,如11 976年在温哥华联合国召开第一次人类住区大会。1981年国际建筑师协会(UIA)发表“华沙宣言”人类建筑与环境。1984年成立

10、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1987年委员会主席挪威首相布朗特兰(Gro Harlem Brundland)在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并建议召开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1992年6月3日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庐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一系列文件,世界各国普遍接受了“持续发展战略”,即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同时防治污染。走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改变人类是宇宙的主宰,统治自然,从而加剧人与自然相对立和冲突的状况。强调当代人在寻求发展和进步时,应考虑到子孙万代的利益,因为人类

11、只有一个地球,所以应当建立生态文明的新观念。随后,许多国家都相继制定了自己持续发展的计划。1994年3月25日中国国务院通过了“21世纪议程中国ZI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9,(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战略意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要求,又不影响子孙后代他们自己的需求能力的发展”,我们今天的发展不要对明天的发展带来危害,应是支持型的发展,而非掠夺性的开发;少用不可再生的资源,有条件地使用可再生资源;减少废弃物及对自然的污染,为子孙留下蓝天清水。可持续发展逐渐突破了自然环境的范围,即生态的可持续性,扩展到社会、文化、经济领域的可持续性。当然生态的可持续是最基本的内涵。可持续

12、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人类不求发展,不求进步,人类就不可能获得完美的生活。特别对于发展中的国家,发展更是硬道理。问题是要从全局,长远的观点去认识这个发展,达到可持续地发展,这正是最本质的战略目标。如果只顾眼前的短期局部效益出发,从长远全局看可能得不偿失,这种发展只能是饮鸠止渴,最终和发展的战略目标反而相饽。正如恩格斯早就告诫:“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自然辩证法)。城市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最为集中的地域,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实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关系重大。城市规划正是着眼于长远、从全局利益出发,全面地、综合权衡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

13、和长远利益、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重要工作,因此在城市规划中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是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10,(三)生态城市、园林城市的概念生态一词在辞海中并无此词目,只有生态学条目。生态学是指“研究生物之间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互相关系的学科”。但在现实生活中,生态是被作为一个葆意的词在应用,如生态农业、生态农村、生态城市等,其包涵的意思是良性循环、高效低耗、持续发展。1987年,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推尼茨基(OYanitsk,)提出了一个理想的城市模式,旨在建设一种理想的环境,即以生态学的原理建立一种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简单地

14、概括就是高效和谐的人类栖境。城市生态系统是指以人为中。动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复合人工生态系统。我国古老的风水学被披上神秘的外衣,但本质是使人类住区(阴间和人间)都要“背负龙脉,镇山为屏,左右砂山(低岭岗丘),秀色可餐,前置朝案(遥对远山近如几案)呼应相随,天心十道,穴位(住所)均衡,正面临水,环抱多情,南向而立,高贵大吉”,其核心就是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生态、园林等的概念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联系提出的背景,其本质精神是积极的。即在城市规划的战略目标、城市规划的原则中,应注意人和自然的融合。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城市产业结构的定位、城市空间布局结构的形态、城市环境、城市的设计以及城市

15、经济技术指标的确立都要贯彻这些精神。,11,(四)城市环境容量、合理规模和门槛理论城市发展的环境容量已成为城市规划中普通关注的问题,城市人口的增加可能使城市 “超负荷”,造成环境恶化。“容量”一词是借用物理学的概念,但对于城市容量已经不单纯是一个纯自然属性的量。因为城市空间活动的主体是人,他有组织协调能力,并构成了社会,这就使城市容量注入了社会属性。城市环境容量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下的一个相对量。当人们在城市空间中的集聚超过一定的极限,将造成人们最基本的环境要求,超出了人们的忍受程度,并使社会、文化环境遭到破坏,而再也难以恢复时,也存在着一个绝对量。城市环境容量是相

16、对量和绝对量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一个平衡的稳定值。,12,当一个城市在人们生活最基本的需求,如因地理环境的约束,城市可用地、可用水资源的有限量,使它们存在一个明显的量域,那么研究城市的容量,就容易计量;否则城市容量只能作为城市规划中的一个概念与思辩,提示人们注意城市合理的规模。城市合理规模是与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有着密切关系。规模太小、现代的基础设施、社会服务可能因规模效益差而难以维持,也使人们择业困难。而规模太大,又将造成长距离的交通运输,使管理运行的成本提高,而巨容易造成人们和大自然的疏远,不能充分利用大自然所赋予的恩惠,不得不用人工环境来补救。但是一般来说规模较大,经济效率也

17、较高。正是这种复杂的关联,使得城市合理规模是很难准确框定。 与城市合理规模相关的有“门槛理论”,其基本思想就是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投资之间不是一个线性的函数关系,而是跳跃式的。当城市规模逐步扩大,城市建设投资也逐步增加,但到一定的界线,城市原有的规模及基础设施容量达到了极限(门槛),若要继续扩大,就意味着需要一次性巨大的投入,开发新区,另建新的一套基础设施等。这时在城市规模和城建投资出现了一个突变点。虽然这门槛是客观存在的,在老城市发展的长远战略研究中,该理论在城市规模、发展方向中是应该有启发的。当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通讯、电子购物,远程学习、远程医疗将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改变社会的组织、城市的用地构成、空间结构和形态,“远程村庄”的出现在城市规划中面临新的课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