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医学资料传染病学05乙脑ppt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404659 上传时间:2018-09-29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7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医学资料传染病学05乙脑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最新医学资料传染病学05乙脑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最新医学资料传染病学05乙脑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最新医学资料传染病学05乙脑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最新医学资料传染病学05乙脑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医学资料传染病学05乙脑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医学资料传染病学05乙脑ppt课件(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流行性乙型脑炎,概论,流行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又称日本乙型脑炎 是由乙脑病毒引起 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经蚊虫传播,发生于夏秋季,10岁以下儿童多见,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重症者常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病死率较高,可有后遗症,病原学,乙脑病毒属虫媒病毒B组,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病毒呈球形,直径40一50nm,核心为单股正链RNA,外有脂蛋白的包膜,其表面具有含血凝素刺突,具血凝活性 病毒的抗原性较稳定,人与动物感染病毒后,血中均可产生补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及血凝抑制抗体 病毒的抵抗力不强,不耐热,5630分钟、100 2分钟可灭活,对各

2、种常用消毒剂如乙醚和酸等都很敏感,但耐低温和干燥。50%甘油4 可保存3个月,冷冻干燥后在4 冰箱可保存数年,流行病学,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流行特征,(一)传染源,乙脑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人与自然界中许多动物可作为本病的传染源 猪,尤其是仔猪为本病主要传染源 其次为家畜、家禽、蝙蝠等 人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二)传播途径,本病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 国内传播的蚊种有库蚊、伊蚊和按蚊中的某些种,而以三带喙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蚊感染后可带毒越冬或经卵传代,可成为乙脑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造成蚊一动物蚊的不断循环,(三)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感染后多数呈隐性感染,乙脑病人与隐性感染者之比为

3、1:10002000。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故患病者大多为10岁以下儿童,尤以2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近年成人和老年人的发病有相对增高趋势 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易感,(四)流行特征,1.流行地区:亚洲东部的热带、亚热带及温带地区。我国除东北北部、青海、新疆、西藏外均有本病流行 2.发病季节:在热带地区无季节性,而温带和亚热带则本病流行80一90集中在7、8、9三个月。与气温、雨量和蚊虫孳生密度高峰有关,呈季节性流行 3.发病形式:本病集中暴发少,呈高度散发性,家庭成员中少有同时多人发病,发病机制,发病机制 蚊虫叮咬 病毒 单核巨噬细胞内繁殖 入血(病毒血症) 隐性感染或为轻型病例 病毒可通过

4、血脑屏障 CNS 脑炎 1.病毒对神经组织的直接侵袭作用:致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和胶质细胞增生与炎性细胞浸润 2.免疫性损伤:当机体特异性IgM与病毒抗原结合后,在脑实质和血管壁上沉积,激活补体系统及细胞免疫,引起免疫性攻击,致脑组织损伤和坏死 3.细胞因子的作用: TNF、IL-1等,病理解剖,大脑皮质、间脑和中脑病变最为严重 神经细胞病变:变性、肿胀、坏死。坏死软化灶 细胞浸润和胶质细胞增生:“血管套” 胶质小结 血管病变: 脑水肿 栓塞 局部淤血、出血,细胞浸润和胶质细胞增生。(血管套),细胞浸润,脑实质及脑膜血管充血扩张,有大量浆液性渗出,形成脑水肿,临床表现,潜伏期421日,一般为l0

5、一14日。典型的临床经过分为三期: 初期 极期 恢复期初期 (13病日) 发热:起病急,体温在12日内高达3940 不典型症状:伴头痛、恶心和呕吐,多有嗜睡或精神倦怠 可有颈部强直及抽搐,临床表现,极期 (4一l0病日)突出表现为脑实质受损症状。1持续高热 体温常高达40以上,一般持续710日,重者可长达3周。发热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2意识障碍 包括嗜睡、昏睡、谵妄、昏迷、定向力障碍等。昏迷越深,持续时间越长,病情越严重。多见于第38日,持续1周左右,重者可长达4周以上。,临床表现,3惊厥或抽搐 初期继发于高热 极期继发于脑实质炎症、脑缺氧及脑水肿,伴有意识障碍。 多于病程第25日,患

6、者先见小抽搐,随后呈肢体阵孪性抽搐,重者出现全身抽搐或强直性痉挛,历时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等。 频繁抽搐可导致紫绀、甚至呼吸暂停。,临床表现,4呼吸衰竭 是乙脑最严重的症状,主要的死因()中枢性呼吸衰竭: 见于重症患者,由于脑实质炎症、延脑呼吸中枢病变、脑水肿、脑疝和低血钠脑病等所致。 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及幅度不均,如呼吸表浅、双吸气、叹息样呼吸、潮式呼吸、抽泣样呼吸等,最后呼吸停止。,临床表现,由颅内压增高引起者尚有颅高压的其他症状 颅内压增高的表现: 面色苍白、剧烈头痛 喷射性呕吐 血压升高 视神经乳头水肿 呼吸变深而慢或节律不整 意识迅速改变 瞳孔改变 反复抽搐 小儿前囱高度膨隆,临床表

7、现,颞叶钩回疝(天幕裂孔疝) 为颞叶海马回或钩回嵌入天幕裂孔,致脑干和动眼神经受压 表现为昏迷,疝侧瞳孔散大及对光反应消失,上睑下垂及眼球外展,对侧肢体瘫痪。继而出现呼吸衰竭枕骨大孔疝(小脑扁桃体疝) 系因小脑扁桃体嵌入枕骨大孔而压迫延髓 表现为昏迷加深,眼球固定,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肌张力增高,上肢多呈内旋,下肢呈伸直强直;并迅速出现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速率节律异常,可有抽泣样呼吸或呼吸暂停等异常呼吸。血压下降,呼吸心跳同时停止,临床表现,(2)外周性呼吸衰竭 呼吸肌麻痹 呼吸道痰阻 蛔虫上逆 肺部感染 表现为呼吸先增快后变慢,胸式或腹式呼吸减弱,发绀,但呼吸节律整齐。 (3)混合型 中

8、枢及外周呼吸衰竭同时存在。高热、抽搐和呼衰是乙脑三大严重症状,三者相互影响,加重病情,尤以呼吸衰竭常为致死主要原因。,临床表现,5其他 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有脑膜刺激征及病理性锥体束征如巴氏征等。 浅反射消失或减弱,深反射先亢进后消失。 可有肢体强直性瘫痪。 此外,还可见球麻痹、去大脑强直、中枢性发热、视力障碍、感觉障碍等。 少数可有循环衰竭,表现为血压下降,常因胃肠出血引起。,恢复期,极期过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 可见呆滞状态,一般于2周左右可完全恢复。 重症病人可有恢复期神经精神症状,如神志迟钝、痴呆、失语、流涎、吞咽困难、四肢强直性瘫痪或扭转痉挛等。 约5一20重症病人在发病半年后仍有精

9、神神经症状,称为后遗症,后遗症期: 患病6个月后仍留有神经精神症状者为后遗症、重症病人 意识障碍、痴呆、失语、肢体瘫痪、扭转痉挛、精神失常等 癫痫可持续终生,临床类型,轻型 普通型 重型 极重型 发热 3839 3940 40以上 41以上 神志 清楚 嗜睡或浅昏迷 昏迷 深度昏迷 抽搐 无 偶有抽搐 反复或持续 反复或持续 抽搐 性强烈抽搐 脑水肿 无 轻 重 可有脑疝 呼衰 无 无 可有 明显 病程 57日 710日 2周以上 后遗症 无 多无 常有 幸存者常有严重后遗症,实验室检查,(一)血象 白细胞总数常在1020109/L,中性粒细胞在80以上。 (二)脑脊液 压力增高,外观无色透明

10、,白细胞计数50500106/L。分类早期以中性粒细胞稍多,氯化物正常,糖正常或偏高。少数病例于病初脑脊液检查正常。白细胞的多少与病变程度及预后无关。,实验室检查,(三)血清学检查 1.特异性IgM抗体测定 用ELISA或间接免疫荧光法 特异性1gM抗体一般在病后34天即可出现,脑脊液中最早在病程第2天测到,两周达到高峰,可作早期诊断用。 轻、中型检出率可达95%,重型病人免疫低下、抗体出现迟,故检出率低。 2.补体结合试验 无早期诊断价值。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增高4倍为阳性。,实验室检查,(四)病毒分离 病程第1周内死亡病例的脑组织中可分离到病毒,但脑脊液和血中不易分离到病毒。不适用于临床诊断

11、可作回顾性诊断,并发症,发生率约10 (一)继发感染:以支气管肺炎最常见,多因昏迷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不易咳出,或应用人工呼吸器后引起。次为肺不张、败血症、尿路感染、褥疮等。 (二)消化道出血:重型病人可因应激性溃疡致上消化道大出血,甚至引起休克、死亡。 (三)严重病人可发生ARDS:发生率约8%。表现为呼吸困难、缺氧及紫绀,血气见氧分压及氧饱和度下降,甚至死亡。发生原因可因乙脑病毒本身致肺病变、脑水肿或呼吸道阻塞等综合因素引起,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资料:明显的季节性,疫区、蚊叮咬 史,l0岁以下儿童多见 2.临床表现:主要症状和体征,起病急、高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

12、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阳性等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脑脊液检查符合浆液性脑膜炎改变。血清学检查 (二)鉴别诊断:2中毒性菌痢 夏秋季多发,起病更急,常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高热、抽搐与昏迷,并有中毒性休克。脑脊液多正常,肛拭可见脓细胞,与其他CNS感染相鉴别,乙脑 化脑 结脑 起病情况 急,高热 急, 有原发病灶 缓,低热1-2W后昏迷多见 (中耳炎、肺炎等) 出现NS症状 流行季节 79月 无季节性 无季节性 皮肤粘膜 无 部分有出血点 无 WBC 增高 明显增高 正常或稍高 CSF: 外观 澄清 混浊 毛玻璃状 细胞数 500以下 数千以上多核为主 500以下单核为主

13、 糖 正常 减少 减少 氯化物 正常 减少 明显减少 蛋白 正常或轻度升高 明显升高 明显升高 涂片 无 致病菌 抗酸杆菌 其他 血清学 培养 胸片 PPD,预后,本病病死率在310,主要死因为中枢性呼吸衰竭,脑水肿、脑疝,过高热,昏迷合并肺炎。重症存活者可有程度不等的后遗症 预后与以下因素有关: 临床类型 有严重并发症者 老年患者病情重 治疗及时及措施合理者预后较好,治疗,一般治疗 对症治疗 其他治疗 恢复期及后遗症处理,治疗,(一)一般治疗 1.病室隔离,应有防蚊和降温设备,控制室温在30以下。 2.饮食和营养:注意水分及电解质平衡。昏迷者可予鼻饲,高热期以碳水化合物为主。 3.补液:重症

14、者应输液,成人每日1500一2000ml,小儿5080mlkg,并酌情补充钾盐,矫正酸中毒,但输液量不宜过多,以防止脑水肿,治疗,(一)一般治疗 4.加强护理 昏迷病人要注意口腔清洁。定时翻身、拍背、吸痰以防止继发性肺部感染。保持皮肤清洁,防止褥疮发生。三摸(脉搏、皮肤、膀胱) 三看(瞳孔、呼吸、滴速),治疗,(二)对症治疗 把三关 1.高热的处理:使肛温控制在38左右 降低室温 物理降温为主,冰敷额、枕部和体表大血管部位(腋下、颈部及腹股沟等)、酒精擦浴,冷盐水灌肠等 药物降温,测体温2小时1次,消炎痛12.525mg,每46小时一次。也可用牛黄清心丸、柴胡注射液等中药应用安乃近滴鼻或肌注 高热伴抽搐者可用亚冬眠疗法:氯丙嗪和异丙嗪每次各0.51mgkg肌注,每46小时1次,配合物理降温,疗程约35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