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基础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5396459 上传时间:2018-09-28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2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诊断学基础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诊断学基础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诊断学基础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诊断学基础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诊断学基础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诊断学基础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诊断学基础课件(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程辅导老师 赵莎平,诊断学基础,第 八 讲,一、实验诊断的概念 二、血液检验 (一)血液的一般检查 (二)红细胞沉降率 三、尿液检验 四、粪便检查,一、实验诊断的概念,定义:实验诊断是利用实验室的检查方法,对离体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脱落、刮取、穿刺物等进行分析;利用分析的结果,以获得病原、病理变化及机体的功能状态等资料;为临床提供预防、诊断、治疗、预后判断及健康状况等客观资料的一门科学。本章重点掌握血液、尿液、粪便等临床常用项目的参考值、临床意义。,二、血液检验,血液检验在临床的应用 : 1.诊断 2.鉴别诊断 3.病情观察和预后判断 4.某些治疗的监护 5.术前准备,(一)血液

2、的一般检验 血液的一般检验是指对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进行数量和质量的检查和分析(旧称血常规检查),以了解疾病时的变化。 红细胞检验 1.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1)参考值: 红细胞 血红蛋白 成年男性: (4.05.5)1012/L 120160g/L 成年女性: (3.55.0)1012/L 110150g/L 新生儿 : (6.07.5)1012/L 170200g/L,(2)临床意义 A.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增多:指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及红蛋白含量高于参考值的上限而言。 相对增多:因血浆水分丢失而造成红细胞相对增加(多见于连续呕吐、反复腹泻、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等大量失水,使

3、血液浓缩)。 绝对增多:指血浆容量不变,而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绝对值增加而言。多由于缺氧而致的红细胞代偿性增多,其增多的,程度与缺氧的程度成正比,也可由造血系统疾病所致。 生理性增多:见于胎儿、新生儿、高原居民、剧烈的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情绪激动时,红细胞可一时性增高; 病理性增多:见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及某些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此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时,红细胞增多可达(7.010.0)1012/L,血红蛋白可达170250g/L。,B.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减少:指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和红蛋白含量低于参考值的下限,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即贫血。 生理性贫血:常见于妊娠的中晚期、6月2岁的婴儿、

4、某些老年人。 病理性贫血:见于造血原料不足引起的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红细胞破坏过多的溶血性贫血;造血功能障碍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其他原因导致的贫血等。,C.根据血红蛋白减少的程度将贫血分为: 轻度贫血:男性120g/L但90g/L,女性110g/L但90g/L 中度贫血:90g/L但60g/L 重度贫血:60g/L但30g/L 极重度贫血:30g/L (3)红细胞形态的改变:包括大小不均、形态不整、染色异常、靶形、点彩、染色质小体、有核红细胞等。,靶形即红细胞中心深染,而其外围为苍白区域,细胞边缘处又深染。 点彩即即点彩红细胞,指在染色正常或嗜多色性红细胞内有大小不等染色不定的深蓝色颗

5、粒。 2.网织红细胞计数 (1)参考值:成人:0.5%1.5%;新生儿:3%6% (2)临床意义:增多见于:溶血性疾病、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治疗有效时。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3.红细胞比容测定 4.红细胞平均值 5.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6.红细胞血红蛋白分布宽度 7.红细胞体积直方图及临床意义 白细胞检验 1.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血液中的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N) 杆状核(St) 分叶核(Sg)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E) 白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B)淋巴细胞(L)单核细胞(M) 2.参考值: 白细胞计数: 成人(410)109/L新生儿(1520)109/L6月2岁儿童

6、(1112)109/L,白细胞分类计数: St 00.05Sg 0.50.70E 0.0050.05B 00.01L 0.200.40M 0.030.08 3.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增减的临床意义:,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急性中毒、恶性肿瘤及白血病、急性大出血、心肌梗死和血管栓塞。 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某些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传染病、化学药物中毒与放射线损伤、某些血液病、过敏性休克等。 (2)嗜酸性粒细胞增减的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皮肤病、某些血液病等。 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等。,(3)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多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罕见的嗜碱性粒细胞性

7、白血病,其次见于铅、铋、锌中毒,转移癌患者。 (4)淋巴细胞增减的临床意义: 增多:见于某些病毒感染的传染病、肾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前期及许多传染病的恢复期、某些血液病等。 减少:多见于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病等。此外各种中性粒细胞增多症时,淋巴细胞相对减少。,(5)单核细胞增多:见于某些细菌感染(如结核、伤寒、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某些寄生虫病(如疟疾、黑热病等)、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许多传染病的恢复期。 血小板计数 1.参考值:(100300)109/L 2.临床意义 (1)生理变化:新生儿较少,出生后3个月达成人水平;妇女月经早期降低;运动、进食、午后轻度

8、增高。,(2)病理性增多:一般大于400109/L称为增多。多见于急性失血及溶血、血小板增多症。 (3)血小板减少:一般小于100109/L称为血小板减少。当减少到50109/L以下,有自发性出血的可能。常见于: A.造血功能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各种白血病、放射病、多发性骨髓瘤、骨转移癌等。 B.血小板消耗增加: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巨大血管瘤等。,C.血小板破坏过多:如特发性、免疫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药物中毒及X线照射等。 D.某些细菌感染:如败血症、伤寒、黑热病、粟粒性肺结核等。 (二)红细胞沉降率检查 红细胞沉降率(ESP)简称血沉,是指红细胞在特定的玻璃管中于一定

9、时间内下沉的距离。 1.参考值:男15/h;女20/h,2.影响红细胞沉降率的因素 (1)红细胞的数量、形态、聚集状态。 (2)血浆中白蛋白与球蛋白及纤维蛋白原的比例。 血沉测定并无特殊意义,临床用于观察结核病、风湿病等病情变化、某些疾病的鉴别诊断;健康检查等。,三、尿液检验,(一)尿液检验的目的 1.协助诊断泌尿系统疾病和疗效观察:如泌尿系炎症、结核、结石、肿瘤、血管及淋巴管病变、肾移植等。 2.协助诊断由于代谢障碍引起的疾病:如糖尿病、胰腺炎、急性和慢性肝炎、急性溶血性疾病等。 3.职业病的辅助诊断:如急性汞或四氯化碳中毒,慢性铅、镉、铬等中毒。,4.安全用药监护:如某些药物如庆大霉素、多

10、黏菌素B、卡那霉素、磺胺药物等。 5.健康普查和家庭监护。 (二)标本的收集和保存 1.尿常规检查时需留取新鲜尿液100-200ml,盛于清洁容器内(最好为一次性消毒尿杯)。成年女性应避开月经期,留取清洁外阴后的中段尿。 2.糖尿病患者,一般留取空腹或餐前尿,餐后尿应在化验单上注明。,3.做尿液的化学定量测定(糖、蛋白定量等),应准确收集24小时全部尿液。 4.做细菌培养时,应冲洗外阴,并消毒尿道口,用无菌瓶留取中段尿。 5.早期妊娠试验,应留取清晨第一次(浓缩)尿。 6.尿液标本如不能及时送检,或特殊试验需要,应根据检查目的适当加防腐剂。 (三)理学检查 1.尿量 正常人24小时尿量约500

11、-2500ml。,(1)多尿:每昼夜尿量大于2500ml称为多尿。 生理性多尿:见于饮水过多或食用利尿药、精神紧张等。 病理性多尿:见于内分泌性(如糖尿病、垂体病变的尿崩症等);浓缩功能障碍(如慢性肾炎和肾盂肾炎晚期、急性肾衰竭的多尿期等)。 (2)少尿:每昼夜尿量少于400ml称为少尿。病理性少尿见于:,肾前性疾病:如休克、腹泻、高热、剧烈呕吐、大面积烧伤、心功能不全等所致的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肾性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慢)性肾衰竭、肾移植的排斥反应等造成的肾小球滤过功能降低。 肾后性疾病:见于尿路结石损伤、肿瘤膀胱麻痹、前列腺肥大所致的排尿障碍。 (3)无尿或尿闭:每昼夜尿量少于10

12、0ml称为无尿或尿闭。见于急性肾衰竭。,2.尿色:正常的尿液呈淡黄色,随着尿量的多少可深可浅,颜色也可受某些食物或药物的影响。常见病理改变有: (1)近于无色:见于尿崩症、糖尿病。 (2)深黄色:见于阻塞性黄疸及肝细胞性黄疸(尿中含有大量胆红素,尿液振荡后泡沫呈黄色)。 (3)谈红色和红色:尿中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为血尿,每升尿中含血量超过1ml为肉眼血尿。由于尿中含血量的不同,可呈谈红色、红色、洗肉水样。,见于肾结核、肾和尿道结石、肾肿瘤、急性肾炎、出血性疾病等。 (4)棕褐色或浓茶色:见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严重烧伤、血型不合的输血等(是因为尿中含有血红蛋白)。 (5)蓝绿色:见于绿脓

13、杆菌感染、胆绿素或用亚甲蓝药物时。 (6)乳白色:见于血丝虫病、肾周围淋巴管受阻等(是因为尿中混有淋巴液并含有大量脂肪微粒,称乳糜尿)。,3.透明度:正常人的新鲜尿液透明清晰,放置后可出现少量絮状沉淀,如新鲜尿液浑浊,可见于:尿酸盐沉淀、磷酸盐和碳酸盐沉淀、菌尿和脓尿、乳糜尿等。 4.尿比密:正常一般在1.0151.025之间。 (1)比密增高:大于1.025为增高,如尿中无)和蛋白质,表示肾功能健全。病理性增高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心功能不全、高热、脱水等。 (2)比密降低:常因尿液浓缩功能障碍所致,常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常低于1.010。,(三)化学检查 包括:pH、蛋白

14、质(Pro)、葡萄糖(Glu)、酮体(Ket)、硝酸盐(Nit)、胆红素(Bil)、尿胆原(Uro)、白细胞(Leu)隐血(Bld)、比密和维生素C(VitC)。临床上常用: 1.尿液酸度(pH值)测定 正常人尿液一般为弱酸性(pH约6.5),肾炎、糖尿病酸中毒、发热或服用氯化铵等药物时,酸度增高;膀胱炎或肾盂肾炎、碱中毒或服用碱性药物时呈碱性。,2.尿蛋白质(Pro)检查 (1)正常人尿蛋白质阴性。尿蛋白试验阳性即为蛋白尿,是由于肾小球通透性增强,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降低,或异常蛋白排泄增加的原因。包括生理性蛋白尿和病理性蛋白尿。 (2)生理性蛋白尿:系指泌尿系统无器质性病变,尿内暂时出现的蛋

15、白质。包括:功能性蛋白尿、体位性蛋白尿、摄食性蛋白尿。,功能性蛋白尿由于剧烈运动、发烧、寒冷等因素引起。 体位性蛋白尿如脊柱前凸者,直立时压迫左肾静脉而使肾小球滤过的蛋白质重吸收不完全。 (3)病理性蛋白尿 A.肾性蛋白尿:由血浆蛋白出现于尿中而形成的蛋白尿。包括: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混合性蛋白尿。,B.非肾性蛋白尿:是肾脏以下泌尿器官的疾患产生大量脓、血、黏液等含蛋白质成分的物质,见于膀胱炎、尿道炎等。 C.特殊性蛋白尿(亦称溢出性蛋白尿):由于血浆中含有大量低分子蛋白质,使肾小球滤液内蛋白质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产生的蛋白尿。 D.组织性蛋白尿:由于炎症或药物等刺激,泌尿系统分

16、泌的蛋白质增多,肾小管代谢产生的蛋白质和肾组织破坏解离的蛋白质等。,3.尿中糖的检查 (1)正常人尿中含糖量极微,每昼夜排出尿糖量仅0.10.3g,定性试验阴性。 (2)临床意义:尿糖定性试验阳性(血浆葡萄糖含量超过肾糖阈大于8.88mmol/L,或肾小管重吸收能力下降时出现),称为糖尿。糖尿包括:生理性糖尿和病理性糖尿(主要见于糖尿病)。 4.尿酮体检查 酮体是-羟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的总称,是体内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1)参考值:正常人尿酮体检查阴性。 (2)临床意义:阳性主要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5.尿胆红素定性试验:正常情况下因血中直接胆红素较少,间接胆红素不能透过肾小球滤膜,故尿胆红素定性试验为阴性;如果血中直接胆红素升高导致胆红素试验阳性,则称为胆红素尿。 临床意义:尿胆红素阳性见于: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