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管理-浙江大学,马述忠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926271 上传时间:2018-09-22 格式:PPT 页数:314 大小:6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商务管理-浙江大学,马述忠_第1页
第1页 / 共314页
国际商务管理-浙江大学,马述忠_第2页
第2页 / 共314页
国际商务管理-浙江大学,马述忠_第3页
第3页 / 共314页
国际商务管理-浙江大学,马述忠_第4页
第4页 / 共314页
国际商务管理-浙江大学,马述忠_第5页
第5页 / 共3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商务管理-浙江大学,马述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商务管理-浙江大学,马述忠(3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际商务,马述忠 联系方式:86971593;85617829 ,第1章 导言,1.1 国际商务学及其研究对象国际商务学研究的主要是国与国之间的商务活动,其至少有两层含义:(1)国际商务学研究的是超越国界的经济活动,而不是发生在一国内部的经济活动;(2)国际商务学研究的是商业性的国际经济活动,是国家和企业以经济利益为目标而进行的经济活动,而不是非商业性的跨国经济活动。,思考题在下列商务活动中,哪些属于国际商务,哪些属于国内商务?如果你是剧场的经理,你的管理活动决策方式会因此而有区别吗?请阐述你的理由。 A在中国剧场放映由美国好莱坞电影公司摄制的廊桥遗梦。 B在某中美合资剧场放映国产影片。 C在

2、中国剧场放映进口胶卷摄制的国产影片。,1.1.1 国际商务学的“外国”商务论,持这种观点的知名学者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的斯蒂芬科佩临教授。他认为,国际商务学之所以会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存在,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国家的存在。国际商务环境中的差别是由于国家的存在和由此产生的国与国在政治、经济、法律上的差别造成的,其与一国国内商务环境中的差别有着质的不同。,1.1.2 国际商务学的“跨国”商务论,持这种观点的知名学者是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的布赖恩托因教授。他认为,国际商务的本质是“跨国”,最基本的国际商务活动是跨越国家界限的经济交换活动,也就是涉及到两个国家以上的商业活动。这种发生在国与国之间

3、的商务活动与发生在一个国家内部的国内商务活动虽然有一定的联系,却不能混为一谈。,思考题在下列商务活动中,按照跨国商务论的观点,哪一笔属于国际商务活动?你认为这种分类合理吗? A美国花旗银行上海浦东分行向美国花旗银行总行贷款。 B美国花旗银行上海浦东分行向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分行贷款。 C美国花旗银行上海浦东分行向美国城市银行上海分行贷款。,1.1.3 国际商务学的“多国”商务论,持这种观点的知名学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克利斯托弗巴莱特教授和舒马恩却革歇尔教授。如果我们用抽象的办法把国际商务活动的具体业务内容舍去,则各行各业的国际商务活动的共性主要体现为一种“多国”商务活动,其极限则体现为全球商务活动。

4、对于某些商品来说,统一的世界市场实际上已经形成,传统概念上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区别已经不复存在。,1.1.4 国际商务学的“认识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指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是有边界的。 从总体上讲,国内商务活动中的决策问题大量的是在许多已知的可选方案中比较利弊得失、选择最佳方案的问题;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由于需要考虑的相关变量太多,其间的因果关系又太复杂,风险和不确定性大,人们需要的是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1.2 企业商务活动国际化的三大过程,宏观层次上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过程,在微观层次上表现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的国际化过程,表现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国内企业逐渐走向世界的过程。这

5、种过程大体包括如下三个阶段:,1.3 国际商务学的五大课题,我们可以把国际商务学的研究课题分为五大类:国际商务环境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从本土到世界的企业国际化过程;中小企业的国际商务管理;跨国公司的全球渗透发展;跨国公司的组织建设与管理。,1.4 企业走向世界的两条道路,这里所说的“走向世界”并不是地理意义上的。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它们所面临的国际竞争并不是在遥远的异国他乡,而是在它们的后院,在它们生长发展的本地市场。因此,“走向世界”可以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两类,或者说,走向世界的“外向道路”和“内向道路”,如表1.1所示。,补充:战后国际商务理论的主要学说及发展,二战结束后,国际商务实

6、践的发展促进了由国际贸易理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跨国公司理论等构筑成的国际商务理论的发展。作为国际商务理论的主要内容,三个组成部分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并且彼此正越来越趋向融合和相互重叠。作为跨国公司存在的物质基础的对外直接投资在战后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某种意义上即为跨国公司理论)随着对外直接投资实践的发展而成为国际商务理论的核心内容。,20世纪60年代前,对外直接投资只是被作为资产组合多样化的一个方式,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领域得到专门研究。60年代后,由于海默、金德尔伯格、弗农等学者对对外直接投资领域作的开拓性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体系才开始形成并不断丰富。,一、国际商务理论主要

7、学说的内容及评价,(一)海默金德尔伯格的垄断优势学说 1960年,麻省理工学院的海默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中摒弃了新古典主义金融理论对资本流动的解释,第一次将资产组合投资与直接投资区分开,开辟了以对外直接投资为对象的研究新领域。海默认为,对外直接投资不仅仅是个简单的资产交易过程,还包括了非金融与无形资产的转移。一般的资产组合投资并不包括对投资资产的控制、管理,而对外直接投资却与资产的管理和控制相伴。资产组合理论认为,对外投资所以出现是因为资本会追逐高额收益,自动向高利润率国家流动。海默分析了20世纪前期国际投资的格局,发现与资产组合理论的预见并不相符,因此,他认为企业进行对外投资还基于其他因素,而

8、对外直接投资可以控制被投资企业从而保证投资的安全性,并进一步在海外发挥投资者的优势。在市场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存在着商品的垄断者和寡头垄断者,他们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拥有对国外企业的控制权,达到压抑自己内部竞争并防御外部竞争的目的,以此保护自己的市场力量,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金德尔伯格在1969年出版的美国的海外商业一书中提出了与海默基本一致的观点。他指出在一个商品和生产要素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对外直接投资不可能存在,因为此时企业在国外直接投资运营,必将承受比当地企业高的生产成本和组织成本。因此,金德尔伯格提出了可能导致对外直接投资的几个市场结构不完全的条件:1、商品市场的不完全竞争;2、企业对

9、某些专门技术的控制、垄断;3、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优势的存在;4、政府干预,特别是限制贸易的政策使得企业更倾向于用投资替代贸易流动。由于这些市场缺陷的存在,市场竞争的不完全,使得企业在享有某些垄断性优势而又不愿与国外企业分享这一优势时,就会采用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来扩大这一优势。因此,金德尔伯格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是市场缺陷的理论。,(二)弗农的国际产品生命周期学说,在一些经济学者偏重考察外部市场条件对企业经济行为、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直接投资影响的同时,另一些学者关注由于产品本身的特性对其生产在国际间转移的影响。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学说在应用于国际商务领域时发展成为国际产品生命周期学说。他认为

10、一项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同样会经历开发、增长、成熟和滞迟四个基本阶段。在国际市场范围内,某一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不同,决定了其生产产地的不同,而对外直接投资则是生产过程和产地转移的必然结果。弗农的国际产品生命周期学说有以下四项基本假设:1、产品的生产技术和市场营销方法的变化可以预见;2、生产技术的转让受到限制,国际技术转让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的市场;3、随着产品的生产技术不断发展及其标准化,规模经济效益成为决定产品生产的主要因素;4、消费者偏好依据自己收入的不同而不同,但产品可以在不同收入水平得到标准化。以此四个假设为前提,弗农认为一项产品可以依据它所处的不同阶段被定义为新产品、成熟产品和标准化产品

11、。通常新产品在高收入国家选择性极强的市场产生,由于在其发育成长时期,新产品不断需要从市场得到信息反馈而加以改进,因此最初的生产基地一般靠近市场。随着产品逐渐成熟,原来开发、生产该产品的国家开始出口产品到其他拥有类似市场的发达国家,而这些发达国家从进口到自己生产,并进一步向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市场和生产格局已发生相当的转变。随着产品日趋成熟,其生产过程和技术也日趋标准化,产品的生产成本因素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产品进入滞退期,跨国公司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经济效益,逐渐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大批量生产,不但满足生产国国内的市场需求,并通过返销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此时,产品的市场与生产格局

12、与新产品导入时期已大相径庭。,(三)邓宁的折衷学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邓宁在综合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各学派之后,提出了兼容各派长处的理论模式。在解释跨国公司存在及对外直接投资现象时,邓宁同样强调了市场存在缺陷是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基础原因,并抽象出决定跨国公司行为和对外直接投资的三个主要因素:1、所有权优势,即跨国公司在生产技术、组织管理能力、营销技巧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2、区位优势,指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不同、自然禀赋不同和各自经济贸易政策各异,而使投资者能在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上具有的竞争优势;3、内部化优势,即跨国公司通过将市场内部化,以达到减少交易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等

13、目的,并在其内部化过程中获得相对外部企业的比较优势。邓宁认为,企业在拥有了前两项优势时,并不一定就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它可以利用直接出口、技术转让、出售特许经营权等方式来发挥这两项优势,但由于某些产品或技术的转移存在着障碍,或通过市场转移时会提高交易成本,这时内部化优势变得格外重要。因此,跨国公司采用何种商务形式取决于三种优势所形成的不同组合。,(四)国际商务理论的其他学说及其他学者的贡献,国际商务理论除了以上三个较为典型的学说外,其他学者亦从不同角度考察国际商务活动中的方方面面,提出了不同的国际商务理论模式,其中有内部化学说、交易成本学说、寡头学说等。二战后相当长时期内,美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

14、扮演着绝对领导者的角色。美国的跨国公司在国际经济中亦处于垄断地位,国际商务理论的研究多为西方学者对美国跨国公司商务活动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构筑出不同的理论模式。然而,进入70年代后,随着西欧、日本经济的崛起,尤其是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跨国公司的迅速成长,对外资本输出的增多,日本学者对国际商务理论亦展开了广泛的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在这一领域的建树。,二、国际商务理论的新发展,进入80年代、90年代,国际商务理论的各种学说都在对自身的修正、充实中不断深化、完善。初期的一些国际商务学说通常只能解释国际商务的某一方面,研究范围较窄,进入80年代后,都有综合化的趋向,表现在各派学说

15、不仅吸收兼容其他学说的优点,并且不断拓宽自身学说的研究领域,扩展理论的适用范围。这其中典型的是罗伯克和西蒙茨提出的地缘商务学说。地缘商务学说本身便是一个综合性的理论体系,通过对产品特性、企业特性、国制特性(母国及东道国)等整个国际间各经济要素的考察分析,抽象出条件变量、动因变量、控制变量等诸因素组成一个系统的理论模式,对国际商务的各方面进行解释。,国际商务理论发展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伴随着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的蓬勃发展,跨国公司的出现,在国际商务中地位的增强,使得国际商务理论研究对象更加多元,研究内容更加丰富,而且各国结合自己的国际商务实践对国际商务理论进行修正、发展使得国际

16、商务理论在更为综合化、普遍化的同时又具有更加国别化、细致化的倾向。,第2章 国际商务活动概况,2.1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三大纽带,大致来说,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体现为三种互相关联、但各有特点的“纽带关系”,如图2.1所示。,纽带之一是各种国际商务活动(包括商品、劳务的进出口,资金外汇的流动和跨国直接投资),这种国际商务活动把世界各国的市场联系起来; 纽带之二是跨国公司,通过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国的分支机构把上述许多国际商务活动的分工、协调、计划、管理在组织上联系起来; 纽带之三表现为由于国际商务活动、跨国公司发展需要而产生的种种双边及多边公约、协议和地区性、国际性政治、经济组织,其总和即构成国际商务

17、体制,它们反过来又促进国际商务活动和跨国公司的健康发展。,2.1.1 国际商务活动规模,世界经济的三分之一已经直接纳入国际市场体系 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每年递增0.6个百分点 世界分工日益深化 世界外汇市场迅猛发展,2.1.2 跨国公司地位,历史上的国际商务主要体现为各国国内的民族企业在相互独立、基本封闭的国内经济体系内生产经营,部分产品、原材料到国际市场上“互通有无,调剂余缺”,是一种跨国买卖的“纯商业”活动。今天的国际商务却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由国家属性日益模糊的跨国公司在开放性的世界经济体系内,在产供销的各环节中,组织协调世界经济分工,民族企业间的贸易交换,日益为跨国公司总公司及其在世界各国的子公司之间的组织分工、协作生产所代替。 与这种产品生产分工由跨国公司组织协调相应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正在成为“国籍不明”的或者“超国家”的跨国公司。 企业“国家属性”的模糊化为传统意义上的“保护民族工业”的政策的合理性打上了一个大问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